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三星堆:失落的古国之谜! |
[游记]三星堆:失落的古国之谜! |
2008-05-22 sina.com.cn |
1929年对于四川来说,是个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年头。广汉城外的西隅,古老的马牧河悠然流淌,一侧,是酷似三颗星子的三个土墩,另一侧,是半轮形似新月的弧形高地,两地隔河相依,构成了嘉庆年间《汉州志》中记载的当地名胜:“三星伴月堆,治西十五里”。站在城墙高台上,远眺如此巧夺天工的地形,不禁让人怀疑其中是否另有奥妙? 那是一个早春的日子,月亮湾的燕青宝遵从父嘱,带着几个兄弟到自家院子的竹林边疏通水道。不一会工夫,锄头就磕上了一块硬家伙,原来是块圆环状石片,接着往下挖,这样的圆环石片越来越多,燕青宝不动声色地盖上了土。一家之主燕道诚是个赋闲的官吏,颇有点见识,听了长子的汇报,当晚带领全家悄悄来到水沟边,一阵挖掘,居然出乎意料地收获了三四百枚形态各异的玉石器件。 数年后,陆续有被称作广汉玉器 的新文物在当地的古董市场上出现。1933年冬,两位资深学者葛维汉和林名均寻迹来到了燕家院子,主持了历史上第一次针对广汉古蜀国的考察,该行动一举发掘出了六百余枚玉石和陶类器物。此后,考古学家纷至沓来,在三星伴月的地带上展开了先后长达70多年的古蜀国遗址挖掘。 自古以来,由于蜀道险峻,自成格局,中原人对蜀地文明的发展过程一向不甚了了,乃至误认其为蛮荒之地。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历史上又多有隐约的记载,司马迁说“禹兴于西羌”;杜预说“巴国有涂山,禹娶于涂是也”。对古蜀史事论述较为翔实的,当属汉末大学问家扬雄,其在《蜀王本纪》中记道:“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灌,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去。” 最初的挖掘者葛维汉以为这是一处墓葬,他在《发掘简报》中说,“我们已经指出,那个令人瞩目的发现是在一个挖掘七英尺长、三英尺深的墓坑内出土的……”然而,随着挖掘的深入和规模的扩大,四川考古学家冯汉骥另辟蹊径,1963年,他站在月亮湾台地上,遥指对面的三星堆说:“这一带遗址如此密集,很可能就是古代蜀国的一个中心都邑。”1986年,两个巨大的器物坑在当地砖厂的施工中被意外揭开,数以万计的金、玉、铜器纷纷出土…… 连座高达262厘米的青铜全身像,有着一双不成比例的大手,呈中空的环状,他这双夸张的大手中是否曾握有器物?长143厘米的纯金棍状物,出土时弯弯曲曲,上面雕有鸟、鱼、剑的图案,它是古蜀君主手持的权杖?还是一根缠腰的金带?流光溢彩的金面具和戴着金面具的青铜像,与中原文物毫无相像之处,却让人想起了西亚和北非的同类发现,它们跟异国文明有何联系?六棵制作精致的青铜神树,其中一株即便残高也有396厘米,铸造如此铸工复杂的青铜树,所为者何?巨型纵目青铜面具高65厘米,宽138厘米,双眼高高突出眼眶,似笑非笑,它那诡谲的笑容在笑什么?还有,器物坑里还发现了大量古怪的物件,呈菱形、钩云形、圆形等等,它们被考古学家认定是眼睛的各种造型。众所皆知,“蜀”的上方是一个“目”,二十多种甲骨文“蜀”字,上端也都有一只大眼睛,蜀国跟眼睛的缘分从何而来?更有甚者,所有这一切器具都曾经遭受过焚烧和人为的毁损,铜像被砸成两段,“金杖”上的花纹被故意毁损,玉件上有火焚的痕迹,大量的文物面目全非……谁忍心破坏这些精美绝伦的瑰宝?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19ed201000bc1.html34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