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之旅—丽江行之一玉水寨 早晨六点半点钟,天色仍是暗暗的。此时室内温度在零上八度,第一件事是把毛衣穿上。 匆忙地洗漱,匆忙地早餐,汽车发动了,灰蒙蒙的天色被两个光柱照得格外冷清。 汽车大约行驶了十分钟,靠在一个山脚下。此时东方的天色出现一丝暖意,而山头上罩着一缕晨色的光。导游说这就是:玉水寨! 寨子的含义犹如北方的村子,但是玉水寨却是没有多少人居住。还没有走到寨子的门口,耳畔就被潺潺的流水声吸引,沿着碎石筑成的石街走去,脚下的吱吱声格外清脆。水流是从山上淌出来的,放眼望去,象是一个打开的扇子。最宽阔的下层和狭窄的上面都有人工雕琢的痕迹,就是把水截留在固定的位置,然后依着山型修建了平整的水池,水池有平行出口,象瀑布一样再流到下一个池子。 走了两百米远,看着涓涓流水,此时阳光恰好照在半山腰。寒气在阳光的驱逐下,有了一些收敛。而此时一座典型的纳西族人家的房子映入眼帘,房子是纯木制结构,离地面有些间隙,也许是纳西族人对门窗的作用并不看重,我始终没有见到窗子的位置。但我知道这房子的朝向是东西向的,和我们的标准南北向正好相反。屋内有个纳西族的老婆婆,她的年龄有七十高龄,看到我们进到屋里,她没有任何反映,仍是用手拿着木勺使劲地碾压铁锅里的米饭。导游说:老婆婆不懂汉语,就是连最普通的汉话也不会讲。作为一般的纳西族人他们的生活大都在一个房子里,眼下老婆婆的火塘就在她的床边,据说火塘的火一年四季在燃烧,因为在高原气温无论白天如何地高,到了夜晚都是常人无法忍受的,所以火塘即可以驱寒,又可以煮饭、烧水。看看房子的顶部,被烟熏得发黑的圆木都有一寸左右的缝隙,这个空间可以保证屋内的人不被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侵害。室内几乎没有什么家具,但是老婆婆的脸上却看不到生活给她的压力,相反她很平静地面对拿着数码相机和携带摄象机的游人,仍旧把米饭在锅里来回地翻着。 走出老婆婆的家,天色已经大亮。此时我想起了一句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生活着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