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四川游记——都江堰揽胜—旅游博客 |
[游记]四川游记——都江堰揽胜—旅游博客 |
2007-07-16 oyly.net |
去都江堰的那天,正好下着毛毛细雨。其实,在四川,难得一见太阳的脸,或许,这正是成都平原郁郁葱葱的主要原因。 我是生来就喜欢雨的。年少时,是因了那份多愁善感,而现在却是因为那份清凉,会拂去一身的疲惫。 从南门进去是离堆公园,当中一条甬道,两旁尽是高耸的杉树。这种杉树,在四川俯拾即是,高高大大,宽阔的树冠扑天盖地,站在树下时常会想起跟他热恋的时候,无处可去,常常躲在树下相会的情景。 在标有“都江堰”的石碑前拍了照,这对于我而言是非常难得的。或许是因为游历的地方太多了,到达某地后,我很少在标志性建筑面前一摆poss,炫耀自己到此一游过。此次不同,因为都江堰是让我对古人深感敬仰的地方,在它面前,我是凡尘,是渺小。 在甬道边,有许多小池塘,塘中座座小亭子,在雨中亭亭玉立着。树梢深垂之下,孩子们奔跑的身影,恍如梦境中的旧时月色,摇摆着、幻化着。 不远处是文物陈列馆。在陈列馆,小钟为我们讲解都江堰这一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悠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正是都江堰把滔滔东泻的岷江水引到广袤的成都平原,造就出“天府之国”的富饶和美丽。 成都平原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古时候,从高山连绵的松茂峡谷中汹涌而下的浩荡岷江,一到涨水季节,总是顺地势四下漫流,常常给平原生息的远古生灵带来可怕的洪涝灾难。后来经过距今大约三千年前的鳖灵治水,才使这片土地初步得到平安。鳖灵的巨大功绩,使蜀王杜宇把王位让给了他,成为开明王朝的第一位蜀王。而真正把岷江引进平原,缔造了“益州天府”的大功臣,则是公元前三世纪的蜀郡太守李冰。是他带领人民群众建造了举世无双的都江堰工程,非常科学地实现了导江、防洪、引流灌溉的一系列功效。其后,由于都江堰水利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设置专门的官员管理,前后有不少为政高明的管理者,又在管理和维护中不断地将积累的经验变成规范性的典章制度,使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水利功能。自从有了都江堰,成都平原一直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四川的民众对李冰父子的伟大功绩是充满景仰的。 文物陈列馆旁是“伏龙观”,伏龙观就建在离堆上,因“二郎擒孽龙”的神话而得名。上了台阶之后,来到伏龙观前殿,这里供奉着李冰神像,据说是1974年修建外江江闸时从河床中捞出来的。迄今已有1800多年了。 转到伏龙观后殿,有一弯曲的廊道,背面即是玉垒山,李冰当时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时,首先开玉垒山,引水灌田,便使玉垒山的主峰和我们脚下的这块山丘分隔开了,形成了一个孤立的小山堆,这便是离堆的由来。廊道边,秋叶正红,映着青山,风光无限。廊道下即是著名的宝瓶口,被分流的泯江水浩浩荡荡,由此而过。 宝瓶口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关键环节。宝瓶口是内江水进入成都平原的咽喉,犹如瓶口一样,严格控制着江水进人成都平原的流量,当宝瓶口的进水量饱和(约700立方米/秒)后,无论岷江发生多大的洪水,宝瓶口也拒之“口”外,概不容纳。这种稳定的进水量,对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防洪、运输等都产生了特大效益。 从宝瓶口出来,路边有许多小吃摊,孩子们各取所需,有的要了糖葫芦,有的要了棉花糖,看他们吃的起劲,我和丽丽也买了一堆好吃的,顾不得大家闺秀的风度,边吃边逛,不知不觉到了飞沙堰。飞沙堰,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二个主体工程,这堰修在离堆之侧,是一道低坝,堰顶距河床仅2.15米。它的主要功能是为内江泄洪排沙。从鱼嘴分进的内江水,被离堆一顶,自然旋流起来,每当夏秋之季水流量大于宝瓶口的可流量时,宝瓶口不能通过的水,主要从飞沙堰泄出,而且旋流所泛起的泥沙也就从飞沙堰一齐流出去。“飞沙”二字的意思就在于不仅溢洪还能排沙。 在前往鱼咀的路上,极目远眺,满眼的苍松翠柏,云雾茫茫,风光之秀美胜却人间无数。 到得鱼咀,大家站在坝口,看岷江迎面而来,经鱼咀一隔分为两股,即外江和内江,就是这么轻描淡写般的一分,把岷江水一分为二。据说,在春耕季节江水流量较小时,主流有约六成的水进入内江,首先保证了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用水。洪水季节,流量急增,水位大幅度提高,水势受河床弯道的制约明显减少,再由于外江一侧江面较宽,内江—侧江面较窄,内江的流量会自动低于外江,进水约四成,这样又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成都平原的防洪难题。这种功用便是都江堰三字经中所说的“分四六、平潦旱”。在看过鱼咀及听了小钟的介绍后,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连声赞叹古人的聪明才智,或许连顶礼膜拜的心都有了。 从鱼咀往二王庙方向,需要经过安澜桥。安澜桥是一座铁索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全长320米。桥边的碑记介绍说,安澜桥最早称绳桥或竹藤桥,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1803),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它是沟通内、外江两岸的交通要道。 不知是谁故意晃动扶栏,人在桥上走,似醉酒的汉子,摇摇晃晃;而脚下就是波涛汹涌的内江水,一时间,吓得心都跳到嗓眼处,真正体验了一把“安澜狂渡”的滋味。 走过林荫森森的阶梯,清凉之风扑面而来,大家顿感闲适非常。小钟说,每到夏季酷暑,人们就成群结队地来到都江堰消暑,喝啤酒的,纳凉的,闲聊的,真是人间好时光啊,羡慕得我们啧啧赞叹,心想:做这成都人就是好,好山好水好风光不说,连心情都是好的。唉,下辈子投胎到成都来吧。 上山不多远有一座清时仿道教的建筑,叫“乐楼”,据说是唱戏用的。大家不解的是,这么小的地方,唱戏给谁看?小钟解释道:古时,每逢清明节放水,要举行隆重的“放水典礼”,成都的大官员来时,这里就奏乐迎接。呵呵,原来是迎接大官员的地方,怪不得。 从乐楼上台阶未几,就是著名的魔崖石刻。最显著的是“深淘滩低作堰”六个大字及“遇湾截角,逢正抽心”八字格言,说的都是都江堰维修治理的经验总结,字字玑珠,精理迸露。 二王庙座落于玉垒山麓,是纪念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庙宇。这座庙宇原是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北朝时迁“望帝祠”于郫县后,为表达对李冰父子功德的崇敬之意,后来这里就被更名为“崇德庙”;宋朝,由于李冰父子相继被救封为王,便改崇德庙为“王庙”;到了清代,才正式定名为“二王庙”。“二王庙”香火很旺,跪拜者、捐功德者、抽签者甚众。我也抽了一签,是上签,别的记不得了,惟有一句“身似菩提心似镜”记得非常清楚,因为签一出来,小钟就说这句话道出了我的性格,或许吧。 秦观楼是鸟瞰整个都江堰的绝佳位置。站在楼台之上,安澜桥、鱼咀、飞沙堰以及浩浩荡荡的泯江水及两岸的苍山青翠尽收眼底,那一刻,身为中国人的骄傲之情油然而升。 |
转自:http://www.oyly.net/blog/user/21/article/895.htm29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