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藏的游记: 稻城,一个也许对大多数人很陌生的地方。但是,走过川藏路(318国道)亦或是到过理塘、稻城亚丁的人一定不会忘记这座位于雅砻江畔的稻城小县城。稻城的海拔高度比康定高一百米(2680米),但是,走过了折多山海拔四千多的盘山公路,来到一个海拔才两千多的稻城小地方,多少会让人的身体好受一些,特别是那些初次到象稻城这样高原来的人,这种反差就更明显,毕竟“高原反应”不只是道听途说,它会在你身上踏踏实实地得到印证。。 稻城得名于雅砻江,因为这里是雅砻江上游,古称雅砻江第一渡,即是说雅砻江到了稻城才真正具备了“江”的气势。由于稻城处在河谷地带,稻城的气候特征呈高原季风气候,冬春长而干燥,夏秋短且多雨。稻城地理上属于横断山脉东南缘, 稻城是典型的丘状高原地貌,高山草甸、河流、峡谷、草场、森林错落有致。 到稻城时,已是仲秋十月。从成都出发时还是穿着长袖衬衣,翻越折多山时,狂风暴雪,赶紧换上羽绒服,稻城车内车外气温的反差就好比冬末春初的一个晴天,早上还穿着厚厚的棉袄,中午就得改穿衬衣了。等到了稻城县城,又呈现稻城的特有气候——多雨,湿淋淋的,跟经历高原反应后的那种病怏怏的感觉倒是挺相配。 到稻城是来考察的——考察这里的旅游发展条件,因此受到了稻城当地政府的热情接待。酒和歌是少不了的,尤其是在这种场合。同行的两位女士是初次上高原,来自北方,本来酒力还行,但不敢丝毫倦怠,滴酒未沾,怕的是高原反应借酒作祟。当然,这种时候是显男儿本色的好时候,冒着失眠的危险,几位男士还是往来于觥酬之间,频频碰杯,不如此似乎对不起当地人的那份热情。酒,高原人的饮料,适量可以热身;但过量除了伤身别无好处。 休整了一天,高原反应稍减,就开始了我们的行程。先是到了离稻城不远(约二十公里)的帕姆岭寺,属于藏传佛教噶举派,俗称白教。寺庙很大,有几十间房屋聚集在一起,中央就是主寺,建筑体量最大,装饰也最精美,当然也是稻城喇嘛的主要活动场所。其他附属设施有转经筒、白塔、高僧的真身佛塔、以及僧房等。 出寺庙是一个宽广的稻城大草坝,面积约1平方公里,成片的高山小叶杜鹃分布其中。站在草坝中央,远远的望去,整个稻城寺庙建筑群更显宏伟壮观,从地形上看,寺庙群恰好位于莲花型台地上,正应了佛教的教义和藏传佛教风水学原理。 稻城寺庙的侧面视野很宽广,远处起伏的连山,近处五彩斑斓的彩林,一览无余。稻城天是蓝蓝的天,云是淡淡的云。经过一条曲曲折折的山间小道,爬过一座五六十米高的山坡,就到了神山顶,上面有一座五色经幡围成的玛尼塔,随风飘扬。站在稻城山顶,真有一种与天更近的感觉,仿佛离佛国天堂已不远。山间不时有山鸡、松鼠等小动物的影子,有藏民给这些小生灵撒米,它们竟然当面欣然受之,一点也不惧怕,仿佛那藏民就是它们的朋友。我也试着给它们撒米,可它们却不吃,好像经我手之后,米就被污染了,就不是生态米了,或许这就是稻城与都市的差距吧。 下山来已是傍晚,夕阳金色的光辉撒在身上、车上、藏民黝黑的脸上,构成了一幅惬意的稻城暮归图。 稻城第二天安排的行程是到离新都桥不远的祝桑草原,稻城每年五月都要举行赛马会,由来自各乡镇的参赛代表,一展他们精湛的马技,同时也是评选优质马种的聚会,就好比珠海的航展是展示各国航空技术的大集会,这里的赛马会也是展示各乡镇实力的机会。因此,参赛代表个个盛妆艳服,尽情展示自己的风采,为自己代表的乡镇争光添彩。 祝桑离稻城县城约85公里,驾车沿318国道向新都桥方向行驶三小时即可到达。翻过高尔寺山(海拔4340米),向稻城下行两小时的机耕道,蜿蜒曲折来到河谷的祝桑。稻城的河流弯弯曲曲,河水清澈,河面有20-30米宽,适合漂流。藏民在河滩上搭起帐篷,炊烟袅袅。走进去喝一碗奶茶,吃一点奶渣拌烙饼,既充饥,又解渴。 和德差之行相比,前面稻城要容易的多。一开始,稻城县旅游局长刘洪就说过,这次稻城之行,最难的地方就是德差。因为没有公路,甚至连机耕道也没有。刚开始,我没有想象到会是怎样一番情形。 两天之后,我们一行出发向西俄洛进发,此行最终的目的地是德差,西俄洛只是过境地。不过我们在这里还是呆了一天,为的是考察一个稻城废墟。从西俄洛村出发,骑马过一条河,再上行约一小时即到达山顶——郭岗顶,这是一个山顶牧场,面积约3平方公里,其中分布有日、月、星湖,因象形而得名。稻城牧场不是一马平川,而是绵延起伏、一眼难尽。地上长满了各种野花,简直是大自然的调色板。 整个稻城牧场地形呈莲花宝座型,中间有几座“千年废墟”(这是刘洪的说法,具体年限已不可考),大概是以前的稻城寺庙遭废弃了吧,不过从地基来看,应该是一座很大的寺庙,有很多间房子。令人称奇的是,从一间房子中竟长出了一棵大树,腰围有三人合抱那么粗,树枝就象触了电一样,呈爆炸型伸展开来。虽然干枯已久,但轮廓犹存,想必活着的时候是枝繁叶茂的。 稻城高原的天气真的是变化无常,刚才还艳阳高照,转眼间,说变就变,彤云密布,感觉天要塌一样,大家赶紧找躲避之处,可是,到处都光秃秃的,到哪儿躲避,只得将就在几棵树下避一避了(虽然常识告诉我们,下雨的时候不能躲在树下,以防雷击,可情况紧急,大家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很快,玻璃珠般大小的冰雹下了起来,大家都慌了,树下根本躲不了,冰雹就象长了眼睛一样,穿过树枝,袭向人的头顶、背上、胳膊上、腿上。幸亏大家都戴着毡帽,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落在地上的弹起来撞在腿上,疼的很。躲在树下不是办法,趁着小了一点,我们赶紧转移,靠着一堵废墟的山墙,总算熬过了这番劫难。约20分钟后,冰雹泄完了忿,终于停了下来。 遭了这番突然的劫难,大家都有些心有余悸、劫后余生的感觉。稻城刘局长赶紧给大家解释,说下冰雹在这里寓意吉利,意味着幸福、平安、吉祥会象冰雹一泻千里一样,降临到大家身上。(不愧为西北大学藏传佛教专业毕业的高才生!竟能给出这样高明的解释。)大家都释然,虽然他的话有些牵强附会,但我们还是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好听的话谁不乐意听呢! 我想,或许是稻城的土地神嫌我们的活动干扰了他的清修吧,就用这种恶作剧来吓我们一下。不过,从气象学原理来看,在稻城高原上,人一多了,声音就大,大气压改变,水汽迅速蒸发,并很快转换成雨雪或冰雹降下来,这是常事。经过这次冰雹袭击,我们的稻城之行自然多了一些传奇色彩,也给我们的人生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历险经历,意义不可谓不大。至今,那顶救了我的毡帽仍挂在床头,以示纪念。 从稻城郭岗顶上向南望去,有一片由树林围成的“中国地图”形状的稻城草地,这也是当地一奇。接下来的一天,我们就向德差进发。刚开始两个小时内还有机耕道可行,但是后面的情形非常糟糕,简直没路可行,就如在原始森林行走一般,车行在河流干涸留下的河床上,地上全是鹅卵石。车子就在这种情况下艰难的向山上爬去,而坐在车子上的我们得抓紧扶手,缩着头,谨防左摇又晃的车子撞了头。 在稻城走了三个小时,才到了山坳口,海拔升到了4380米,稻城山上有积雪、高山草甸、小海子(湖泊)。经历几个小时的牢狱般的行车,总算到了山坳口,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一是山坳口的风景很美,一是下山的路要好走的多了。 稻城高原上有一种动物——旱獭,当地人称做土猪子,善于打洞,草甸上七孔八洞的,均是它们的杰作。这些旱獭是高原生态遭破坏的一大罪魁祸首。它们吃草根,破坏了植被;到处打洞,破坏了水源涵养。唯一的好处是它们可以作为桌上的佳肴,尤其是秋季,它们长的胖都都,行动迟缓,很容易逮着。我们的车下行时,就遇到了一只旱獭,钻进了一个洞子,司机很聪明,停了车,将山顶流下的水汇成一处,刚好流到洞里,企图以此方法逼它束手就擒,可惜,这些小家伙也不是白痴,它们早预料到了会有这一招,因此,做好了准备,一个洞口配备多个出口,这样就拿它没办法了。俗话说,狡兔三窟,看样子,聪明的不只是兔子,这些旱獭不一样聪明吗! 下山的路和人的心情一样,是舒畅的,虽然还是颠簸曲折的,但比起上山稻城的路强多了,可能跟周围茂密的树木、泠泠的泉水声也分不开吧,在稻城这样的环境下,心情当然好了。德差乡位于古雅神山脚下,发源于稻城的霍曲河穿乡而过,给处于高原深处的德差注入了活力。长期以来,稻城的交通不便,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但却保留了这里独特的高原风光和民俗风情。德差的海拔在3650米以上,地貌特征为连绵的山原,高山雪水汇成的溪流、成片的草地分布其间。这里的民族为康巴藏族,妇女的头饰很特别,每人头上扎着两个圆形银饰,直径约10厘米,中间镶着一颗珊瑚。民风粗犷、甚至有些粗野,青年未婚男子追求异性的形式非常直白、大胆,让人觉得文明之风尚未吹到这里。当晚,我们考察组一行、县政府派的工作人员,以及一些电视台的记者和投资商,就住在刚建起的乡小学的教室里。晚上大家就着烛光,一起吃大锅饭——有土豆、牛肉和面粉疙瘩的一盆大杂烩,味道鲜美极了,可能是大家太劳累,加之一整天没有吃热饭了,所以普普通通的面汤竟成了美味佳肴。第二天,我们骑马登上了一座名为错岗(意为有高山海子的山顶)的冰川侵蚀的高山,海拔4500米,山顶中央是一个面积约3500平米的高山海子,名叫错吉仁,意为“海中心的山”,因为海子中央有个小岛,就象一座小山,故得名。湖水澄碧,清可见底,为高山雪水汇集而成。 上山下山花了我们一整天的时间,在稻城高原里就是这样,看起来很近的地方,走起来很远,因为路弯难走,必须骑马,这样一天也走不了多少路。回来的路上又遇到了冰雹,不过这次小多了,没有构成大的危害,不过还是引起了恐慌,马队很快被冲散,藏民向导也不负责,只顾自己跑了,所幸大家都安全抵达。唯一的遗憾是同行的邓博士,因为马劣不肯走,他不得不牵马走回来,直到天黑才到达目的地。当晚,专家组开会讨论,责令以后大家必须同行,不能有人掉队,保持考察组的完整。第二天,经磋商,考察行程调整,由原计划多停留一天改为骑马到上德差,然后再骑马到柯拉,从柯拉坐车返回稻城。 上午考察完稻城河对岸的草场以后,我们就坐车到中德差,然后骑马向上德差进发。沿着霍曲河的这一段路,是我们此行经历的最优美的河段,不仅水美、河美、山美,树也美,真的感觉到了图画中。稻城河道弯弯曲曲,河面有四五十米宽,岸边是高山柳,远处是高山草甸。置身其中,正如陶渊明所言,“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下午三点到达稻城德差,这里正在举行民俗活动——耍坝子。每年农闲的时候,这里的藏民就会汇聚在一起,跳锅庄,交流情感。男女青年可以借此机会寻找心上人。因此,姑娘们会穿上漂亮的衣服,戴上华丽的饰物;小伙子则打扮的虎虎生威,以吸引对方的注意。这里的锅庄节奏比较慢,边跳边唱,重复同样的旋律和动作。稻城生活节奏慢的反映,与都市生活的快节奏完全不同。 和其他稻城地方一样,我们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当地藏民用纯牛奶、人参果、青稞饼、酥油茶等土特产招待我们。休息了一会儿,我们也加入了跳锅庄的行列。晚餐是土豆炖牛肉,刚好可以保暖身子。 晚上住在稻城藏民家里。藏族民居风格各异,但基本结构大同小异,一楼住牲畜、放农具,二楼住人,有顶楼则用做经堂,若没有顶楼,则从二楼选出一间屋当作经堂。稻城藏族全民信教——藏传佛教,虽然教派不同,但都很虔诚,经堂都装饰的很精美,一般不让外人进入。厨房也在二楼,和客厅同处一间。客厅和卧室装饰豪华,雕有宗教图案,用高质木材,外涂红色,有的甚至在图案上涂金银,真可谓金碧辉煌。床也是高级木材做成,宽仅一米,长约一米八,仅容一人休息,上面铺着羊毛毯。藏民非常热情,接待我们用的都是新被子。不过,藏民家里是没有厕所的,甚至外面也没有厕所,我就很纳闷,难道他们就不上厕所吗?这一点对我们而言,确实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藏民家里养了藏獒——很凶猛的一种高原狗,为了安全,我们不得不结伴如厕——其实没有厕所,找块避开道路的空地当作露天生态厕所。高原的晚上,晴空万里,繁星密布。也许是这里离天更近,空气更清新吧,星星比以前看的要多得多,且更亮更大,令人遐思神往。第二天一早我们用了早餐就出发了,向柯拉进发。由于这里是河谷地带,早晨和傍晚风特别大,尤其是早晨,地上铺了一层厚厚的霜,那风吹起来象刀子一样,割向人的脸。幸亏穿了羽绒服,外套一件军大衣,才保证身子不冷,可脚却冻的发痛,为了走路方便,我们都穿的是军用胶鞋,根本不保暖。约行了一个小时,太阳把大地照暖了,寒冷这个恶魔才被驱走,感觉从严冬来到了阳春,高原早中晚温差太大,让我们这些在平原里生活久了的人有些不适应。 稻城沿途风景依然是霍曲河风光,河流比之前看到的更漂亮,蓝天更蓝了,我们翻山越岭,深深体会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意境。要不是行程急,我真的愿意慢慢一路看来,让心更真切的去体验那种无法付之言语的纯真之美。稻城天上的云是一朵一朵的,让人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祥云”了,那体态用“祥瑞”来形容再体贴不过了。 下午三点半到了稻城柯拉乡政府驻地,海拔3930米,处于河流上游,地形是群山环抱下的一个大平原。骑了几天的马,终于可以从马背上下来了,每个人的尾椎骨上都磨出了茧子,剩下的路改乘汽车。 稻城的地形很好,11世纪时,蒙古人在此建了一座寺庙——索罗寺,原为萨迦派,历经朝代兴衰和历史变迁,原寺早已颓废,现寺是在稻城原址重建的,建于1996年。附近有一个天葬台,号称“康南第一天葬台”。稻城藏传佛教天葬文化内容丰富而神秘,同行的刘局长给我们作了介绍,内容包括天葬师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哪些人死后才能享受天葬的待遇、天葬的程序怎样,听起来让人生畏。 由于来接我们的汽车路上出了故障,我们一直等到晚上九点才从柯拉出发回稻城县城。沿途又翻过了几座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山,不过惊险被夜幕掩盖了。一直到凌晨一点才到达县城,县政府派人给我们送了几盒方便面,可我是一点食欲也没有,此时对我而言,最需要的是让一场深沉的睡眠来结束一切的疲劳。 第二天上午安排的是稻城考察汇报,吃了午餐就坐车回成都,翻越高尔寺山时看到晴空下的蜀山之王——贡嘎山——圣洁而通体晶莹,一片白云环绕着他,犹如一条洁白的哈达。远远看来,贡嘎山就如一位威严而慈祥的君王,守护着这方净土。考察组的几位教授看到这番胜景,禁不住啧啧称奇,感叹道:虽然经常到甘孜州,倒是很少看到贡嘎山的这种景象——美不胜收。随行的几位记者赶紧拿起镜头,一阵猛闪。他们来自沿海地区,看到这种景象,视觉和心灵所受的冲击不言而喻。我们考察组成员也选了一个较好的角度,把这段经历定格在了胶卷上。 整个稻城旅途经过塔公、八美、丹巴,风景都很美,我们一路看来,一路照来,留下了不少可堪珍藏稻城的美好瞬间。我会永远记住你,稻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