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呓语(三)——稻城故事 2006-04-13 08:47:42 大中小 7月10日,晴,我怎么哭了? 紧张以后的悠闲,午觉以后,黄昏,我从洗手间出来,听见三个男孩的声音,问有没有房间, 浓重的北方口音。 他们见了我,一人热情地招呼,说是南京的。 我说我从厦门来。 一个人吗? 一个人。我笑着回答。 一会过来玩吧。 我笑着答应。 晚上仍然去网吧,写些乱七八糟的文字。11点的时候又觉得饿了,吃了点烧烤回宾馆。 值班的大姐给我开房间门,她说,104的那几个客人找我,一直等我呢。 104就是南京的那三个男孩。找我,大概是想和我一起包车上山吧。 我探头看看他们的房间,已经黑乎乎的,睡了。 一天的奔波以后,谁还会象我一样,上网到这样的时候才回来。 回房间打开电视,不知道该看什么台。平时是不看电视的。 拿出日记本,却不想写。 二楼只有我一个人住,我一个人住个双人房,床上桌子上堆满了行李,洗了的衣服晾在绳子上,整个房间一片凌乱。 坐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呆望着电视,当我还没有意识的时候,眼泪啪啪地滴到了衣服上。 我哭了。 我用手背抹了一把眼睛,更多的泪水继续往外涌。 这是个莫名其妙的夜晚,莫名其妙的眼泪。 我不明白怎么会哭。 当我独自负重40多斤走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时我没哭。 当我在深夜暴雨中的山路上被冻得失去知觉的时候我没哭。 当我饿得被胃的痉挛折磨得无法直起腰身的时候我没有哭。 这个时候,坐在舒适的宾馆房间里,我怎么哭了? 一个小时过去了,我仍然呆坐在床上,任凭泪水冲刷着晒得发红的脸庞。 7月11日,晴,悠闲的稻城,焦急的等待。 淳朴包容的稻城 今天是我在稻城的第三天,加上6号晚上,在这里已经住了四天。 稻城是个很小的南方小镇,几天来,我对镇子已经非常熟悉,俨然一个在这里居住了多年的外乡人。 每天的生活很简单。早上稍微睡一会懒觉,但不过9点就会再也睡不着。第一次醒过来一般不到6点,翻身继续昏睡,觉得很长时间过去了,再看手机,居然也才8点不到。 这是个朴实而美丽的小镇,丁字形的街道,十字路口是最热闹的地方。很多人在街边休息,有的坐着,有的躺着。有汉人,也有服饰鲜亮的藏族。 我毫无目的地在街道上瞎逛,几乎遇到的每一个人都会微笑着问候我,对我说你好。我也笑着问候他们,你好成了我这些天来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真诚,友好,淳朴,宽容,忍耐,当我融合在这个雪山脚下的镇子里时,才真正感受到这些词远远还不能完全概括这里的人们。 我的腐败生活 起床后先吃水果。在山上的几天只有干粮和面条,下山后狂吃水果。 这里的青苹果一斤1.5元,还有香蕉,李子,梨,桃子。小高离开前买了一大堆,我今天才消灭了最后一个梨。 从来出行时没有这样腐败过。可是想想接下来更艰难的行程,我对自己说一定要注意身体。 除了水果,稻城里的川味小吃也很合我的胃口。 水果以后出门,先喝一盒酸奶,然后是一碗酸辣粉。 还有烧烤,我把它当正餐。豆腐皮,魔芋,南瓜,韭菜,排骨,牛肉,海带,鸡爪,花菜。虽然原料没什么特别,可是麻辣的味道大大刺激了我的食欲。 美中不足的是不够辣。自从到了四川,总嘱咐给我做得辣一点,可是每次都觉得不够辣,咸倒是有点过了头。 看来贵州的辣椒真正辣。 昨天晚上给自己烤了一根猪尾巴。吃了最后才觉得太油腻。小时候特别喜欢吃这个东西,每次都和弟弟抢。记忆一直保存着,在厦门出去吃饭,偶尔会点了猪尾煲,当然是和家乡完全不一样的做法。 原来美好的东西只是自己内心的幻觉。终究会改变。 午饭后回宾馆睡觉。黄昏时背包出门,到城外走走。 傍河从城北流过,边上是笔直的树林。青山如黛,沐浴着夕阳的光芒。河边林子里很多鸟儿,消耗了我不少时间和胶卷。 晚饭后到网吧上网,写写这些天的流水帐。 11点左右回宾馆睡觉。 我在稻城一天的生活。 几个稻城的藏式家庭旅馆 稻城是汉藏混居的县城,主干道多为汉式建筑,以此为核心,周边都是藏族民居。偏黑的灰色墙壁,照旧开得小小的窗户,色彩却并不鲜艳,和我以前见过的藏族民居不大一样,显得非常朴实。 开始我看了藏地牛皮书,住在镇子中心的宾馆里。几天来的闲逛,让我发现了几家非常好的藏式家庭旅馆。 喜波热 都在城北,稻城车站继续朝城外走。不过一两百米以后,路的左边有块很大的牌子,上面写着波热窝藏家大院。循着牌子所指方向往里100米左右右转,再前行几十米,就能看到这个家庭式旅馆。 小巧精致的四合院子,进门左边是服务台,右边的小房间墙壁用鹅卵石装饰。院子三边是汉藏合壁的平房,右边有纯粹的藏族楼房。院子中间种着花草。 我进门的时候,对着门口的平房里正放着流行音乐,院子里没有人。 感觉和丽江阳朔的家庭旅馆很相似,有种酒吧的味道。 彭松措 回到主干道上,继续前行百米左右,仍然是路的左侧,电线杆上有块蓝色牌子,指示彭松措藏族家庭旅馆的方向。 左转前行,不过百米,路的右侧就是我最喜欢的这家旅店。 我是在黄昏时转到那里。朱色的铁门半掩,几个人坐在门边聊天。见到我都热情的招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