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稻城手记 |
[游记]稻城手记 |
2008-05-22 sina.com.cn |
骑马穿越木里-稻城手记 2007-08-09 08:59:39 大中小 标签:木里稻城穿越骑马旅行探险 题记: 清晨,我们勒着坐骑在山脊上显出身影,远处雪峰伫立,静默;黄昏,当山风掀动马鬃,山峰的轮廓再一次凸现,粗粝蔓延的莽原已被新的悲欢际遇所笼罩。 是骡还是马? 水洛金矿应该是此次穿越途中最后一个有小卖部的村子了,我们的马队停经这里补充一些饮料。木里产金,当年洛克的文章中就描述过:“木里是个非常富庶的地方,因为水洛河里蕴藏有金子,给喇嘛寺庙带来源源不断的财政收入。喇嘛王给予四个大喇嘛令人嫉妒的特权,只有经他们允许,才能够采集和淘洗河中蕴藏的金矿资源……”而木里王赠送给洛克的礼品之一,就是一个金碗。这段水洛河富含金沙,聚集了不少前来淘金的人。从木里到水洛的车上我们遇到一个曾经的淘金人,但由于投入太大,收不回成本,如今改给其他淘金人出租挖掘机了。 在金矿小卖部的院子里意外地发现有几匹熟悉的身影拴在这里,要知道这几天我们找马很困难,当地人把骡子和马都叫做“马”,这里由于是山区,骡子耐力好,其使用率要大大多于马,按当地人的话说“骡子爬山比马凶得多”,骡子的价格比马还贵。我们头天跟马帮说好要找三匹骑乘的马匹,可早上还是只牵来了一匹马,其余的都是骡子。 小卖部买的鲜橙多才喝了一口就知道是假的,但窗口一个藏族人的搭腔让我把瓶子往柜台上一扔就奔了出去,忘了与老板理论。——他居然说他有可租的马! “我家有两条马。” “究竟是马还是骡子?” “马!” 不过他住的地方在呷洛村,距离金矿还有半天的路程。 眼前的藏族人显得很诚恳,满头卷发从白色棒球帽的两边呲出来,面容带有常年烟熏火燎的痕迹。他有个很西化的名字“查理”。呷洛村是我们穿越路线中必要经过的,正好是第一天行程的歇脚地,于是我们决定晚上先去他家看看那“两条马”。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出了金矿就在半山腰的小路上穿行。河流将峡谷深深切割,高原五月的山脉还是一片暗色,马队过处尘土飞扬,一路无语,寂静的谷地间只有杂沓的蹄声纷至。正午阳光在头顶上旋舞,灼热的空气像顽石一样哽塞在喉头。 经过几个藏族小村落,都是典型的藏族建筑,木门被雕画得五颜六色,高墙上洞开的小窗被环涂上黑色的边框,又显得如此冷峻。虽然这里不通公路,但都未寻见马的踪迹,只是山路上不时随着发动机的嗡嗡迎面冲来辆摩托车,当地人更多地使用了现代的交通工具。木里曾是茶马古道重要的一站,可如今被新拓的道路逼到山地尽头的马帮身影已经命定地消失了,只在许多个充满往日回音的黄昏幻化为一种隐约的旋律。 脑子像患肠扭结的马肠子,乱遭遭的,直至随着轰轰的水声来到白水河边。白水河源于岩层深部的溶洞,呈乳白色,也被称作牛奶河,宛如一根洁白的哈达飘荡在贡嘎山脚下。眼前的河水丰润清澈,从远方山谷中奔流而来,沉稳地撞击着河里的岩石,激起阵阵白浪,映衬着碧空的通透。在河边葱郁的林中小憩,脑子和心灵都顿时打开了混沌,如河水般透彻清冽起来。 傍晚时分我们到达了大山深处不通公路的的藏族小村庄呷洛。生机四溢的青稞田在山坡上高低错落有致地铺陈开来,随着天上棉花糖般的云朵变幻所投射下的疏密光影,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绿:碧绿、翠绿、黛绿、墨绿、嫩绿、青绿……立马于斜阳下的半山,面对充满如此隐秘气息的田园村舍,那个叫“香巴拉”的古老王国不时呈现于我心。 “那天晚上,睡在帐篷里,我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梦中我又回到了那片被高山环抱的童话之地——木里,我还梦见中世纪的黄金与富庶,梦见涂着黄油的羊肉和松枝火把,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逸、舒适与美好。”这是美籍奥地利学者约瑟夫·洛克博士对他的朋友所描述的木里王国。木里在外界的传说中一直是神秘的,人们愿意把它看作是“香巴拉”。 在藏传佛教经典《大藏经》中,有“香巴拉”一词。里面说,香巴拉王国隐藏于西藏北方的雪山之中,整个王国被雪山环绕,八个莲花瓣状的区域与城市是人们的居处,中央又有雪山内环卡拉巴王宫,是香巴拉王国国王的住处。 其实“香巴拉”究竟在哪里并不重要,对我来说只是一种心境,不执不迷,无欲。塔可夫斯基在其作品《乡愁》中表达了一种永生永世挥之不去的乡愁:“真正的乡愁,有时是即便坐在自家的门槛上,也依旧在四处流浪。真正的乡愁并非地域上的情境,而是那种与内心的渴念之事物无法触及的不满足感,是一种本然者不在场的状态。”一切在于心境,心安处即香巴拉。 幻美甘泉 呷洛查理家是很典型的藏居,一进屋差点和一头牛撞个满怀,一层住牲口,二层住人。小心避开正道上的新鲜牛粪,我们把行李扛到二楼。火塘的篝火正旺,查理的老婆如同藏区的大多数妇女一样,缄默,勤快,忙着为我们烧水打酥油茶。查理确是他的藏族名字,身份证上的全名是“瓜奶查理”,我总感觉他的老婆应该叫“苏珊娜”。火塘背后的木搁架上挂了一杆长枪,这是查理年轻时候打猎用的,据说那时山上能打到很多獐子,现在政府禁猎了,过去的时光如篝火上的青烟一般飘散,这杆长枪只能作为一种纪念悬于孤僻的角落。 院子里养了两匹马,是他从泸沽湖那边买回来的。一匹是棕色马,肚子很大,一匹是灰色马,比较精干,看上去很像小张马场的那匹“耗子皮”,只是要小上两号。“耗子皮”后来成为了我的坐骑,它的名字叫“热阿巴”,是一匹未騸过的小儿马。 第二天查理建议我们前往距离村子骑马两三个小时远的“神仙洞”一探。这是我们计划外的旅程,但出于对呷洛的流连,我们也愿意在这附近多盘亘一天。不过当我们置身于神仙洞周边成排的瀑布时,感觉确实不虚此行。 无数的水柱从顶端倾斜下来,在河道上汇聚成闪亮的溪流,筛过茂密树叶的阳光坠落在水瀑和青石的表面上,湿润的水气在树干间游动。水柱和青石接触的地方,无数水珠在四处自由飞溅,有的地方还形成了小股的彩虹。查理说在特殊的季节,能看到绵延数米成排的大彩虹。 呷洛寺 查理一早就到山坡顶的寺庙去了,老婆为他准备了些煨桑用的树枝,和我一起慢慢爬到坡上给他送去。寺庙的门口有一块150公斤的大石头,寺庙开建时候就在了,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查理年轻的时候经常和村里的小伙子比赛搬这块大石头,看谁力气大。在我们的撺掇下他挽起袖子又试了一次,身体还如年轻时候一样健壮,150公斤的大石头被他轻而易举地抱起,脸上呈现的是儿童般开心的笑。 寺庙的住持李海翁丁按查理的时髦词汇说是“有组织无纪律”,他掌管着寺庙的钥匙,本应八点就来开门,结果等到九点还不来。门口已经聚集了不少村民,大家也不着急,在高原的阳光下闲聊打趣。他们带来放在这里敬菩萨的核桃,分了一些给我们吃,查理耐心地一一为我们敲开。这边山上不仅有核桃树,还有很多杜鹃花树,现在已经绽放,老人和儿童手举杜鹃花前来敬佛,透过淡紫色的花瓣,能感受到他们在简单的物质条件下对生活的热爱。 呷洛寺建于四百年前,同很多藏区的寺庙一样,外观建筑以及内部的文物都在文革中被毁于一旦,现在的建筑是几年以前新建的,使得民众才有了精神的归依之处。寺庙内存有一口很大的铜锅,是过去存水或者烧饭用的,查看其内部铸有很细致的纹饰,这是整个寺庙幸存下来最古老的一件器皿了。寺庙的门口有两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个是在未开的门锁上别了一张五元的钞票,一个是门框上绑着的一跟火枪,它们都被作为供奉给菩萨的物品,无人随意摘取。 在呷洛寺我们也烧了桑烟,也向桑炉撒了稻米,甚至也在寺内的佛像面前心怀夙愿地虔诚拜下,体会了人对神灵的敬仰的形式。雪域高原虽然气候严酷、物质水平并不高,但这里的人们生活得简单快乐,在这片风霜雨雪年年肆虐的土地上,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0b6c1c010009yn.html28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