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日记[2006年08月09日]碧水寺之行 |
[游记]日记[2006年08月09日]碧水寺之行 |
2007-07-18 sina.com.cn |
有一所寺庙叫碧水寺在我的家乡,它不是一所很大的庙子,几乎可以说玲珑小庙,但是我却很喜欢它。碧水寺始建於唐代,唐宋时期曾称水阁院。因崖壁泉水终年流淌、叮咚悦耳,故民国时期又称作滴水寺。宋代,僧众信士依碧水崖扩建寺庙,易名碧水寺。碧水寺历经兴废,到1981年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时,仅存破烂不堪的一楼一底小庙。1985年,市文管所开始对碧水寺进行维修保护,历经数载,建成了占地60余亩的碧水寺文物风景区。199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古朴典雅的门庭上,悬挂著冯其庸先生书画的「碧水寺」匾额。沿石阶而下,从曲折的林荫道来到江边开阔处,矗立著一座3层楼歇山式大殿。大殿底层有唐代石刻观音立像、摩崖佛教造十八龛、石刻金刚经三十二品。观音立像为圆雕,高5米。头著化佛金冠,耳佩金环,颈系璎珞,两眼轻合,面带微笑,神态安祥,超凡脱俗;袒胸,披贴身袈裟,束腰,下著玉裙,腰间缀精美饰佩;左手持净瓶,右手施无量印。体态丰满,雍容慈祥,具有典雅的盛唐遗风。 摩崖造像为深浮雕,大的造像每龛两米见方,小的造像高不盈尺。刻像多的几十尊,少的仅一尊。最有代表性的为五十一菩萨图。人物为深浮雕,紫竹等饰物镂空雕。主佛座于莲台上,侍者、菩萨6层分布,或座或立,形神兼备,雕刻精细,有施金彩绘痕迹。国家文物出版社研究员黄先生说:「碧水寺五十一菩萨图与龙门石窟五十一菩萨图构图,雕刻手法相近,但是,比龙门五十一菩萨图保护完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碧水寺的石刻,题记绝无人为毁损,确属不易。除所处的独特环境,更反映了当地民风纯朴,人们对佛教文化艺术的尊崇。)摘抄 今天我就有幸参观了这所寺庙。 寺庙傍山而建,正对养育绵阳百年的涪江,后靠青山。远远看上去,好像贴在山上一样。 天气燥热,蝉鸣四起,声音忽而跌入低谷,忽而踏入高峰,有时又突然戛然而止,妙趣横生。进入寺庙,人并不多,只是一些烧香还愿的老人家,也不见僧侣,进去倒像是进入了一座古宅。河风吹来,在湖面荡起层层涟漪,柳枝也显得娇滴可人,在水中映出柔弱的面容。下了第一层台阶,我就看见第一座佛,是那种叫不出名字的,他上半身铺着虔诚教徒送来的红绸纸,在我的家乡铺红绸纸代表愿望实现,还愿的意思。那尊佛表情严肃,有种不威而怒的感觉。 再往下走就见到很多菩萨,在殿中央供奉着一尊足有6-8米高的大观音,她们面朝涪江,一手拿着玉瓶,另一手施洒甘露,救助苍生。大观音前是众多仙人雕像,我对雕刻者称奇,个个仙人形态不同,表情各异,有一些做腾飞状,似有生天之灵气。仙人们互相依托,全然不需要支架支撑,非常神奇。两边是一些雕刻并不精美,但颇有年份的佛像。 碧水寺位於绵阳城区涪江东岸。碧水寺始建於唐代,初访碧水寺,完全是因为寺中精美的唐代石刻,让我心驰神往久之,故而趁差旅之隙欣然而往。从寺门沿石阶而下,从曲折的林荫道来到江边开阔处,矗立著一座3层楼歇山式大殿。大殿底层有唐代石刻观音立像、摩崖佛教造十八龛、石刻金刚经三十二品等石刻遗存。大饱眼福之际,不禁也为一些龛窟保存情况不甚完好而惋惜。走出殿外,见游人三三两两,或品茶、或聊天,倒也悠闲适意。 接下来我和家人一起烧纸钱,这似乎已经成为全中国的风俗,点了蜡,烧了香,磕了头,仪式就算结束了。----保佑全家平安-----所有人的愿望。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9048e46010005c334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