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四川上里古镇旅游攻略 |
[游记]四川上里古镇旅游攻略 |
2007-07-27 yoyocn.cn |
一到上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建于道光19年的"双孝节"牌坊。牌坊为四柱三间出檐多脊石雕坊,高大,精细;梁上还刻有20多组百多个戏剧人物故事。牌坊是封建礼仪的遗迹,是当时宣扬韩氏"不失身不改驾,终身孝敬父母公婆"而建立的。系杨韩氏婆媳两代守节 ,遵诏而建的石牌坊,是我国封建制度制度束缚妇女的见证,也是我国石雕艺术的精品。现在镇上还尚存3座石牌坊,即这座省级保护单位"双节孝"石牌坊,还有市级文化保护单位陈氏"九世同居"和陈氏"贞节"牌坊。 上里的有10余座古代和近代古桥,且风格各异。其中造型最美的是明清乾隆41年所建的"二仙桥",这是一座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石拱桥。清清的小河影作高高的圆行的桥洞,别有一翻情致。在镇口还有两座一高一底的石桥横跨拢西河,成了进出镇里的交通要道,高桥主要通过进出镇里的车辆行人,从低桥可以转而穿过高桥下面的倒沿河边前行,高低两桥巧妙地够成了“立交”系统。 上里有作工艺精湛的建筑群,最有名气的是韩家大院。整个建筑物的门、窗、枋、檐皆以浮雕、镂空雕和镶嵌雕刻作装饰,具有极高的价值和精湛的工艺。韩家大院是道光年间在外做官的韩廷藩在家乡建的,根据当时京城的官邸而建。整个建筑由七个四合天井组成,又称为"七星抱月"。院里的布局分明,处处可见精美的木雕。值得一说的是大院的木窗,雕刻精细,内容丰富,造型多样,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 到上里古镇旅游,不可不去镇子以北8公里处的白马泉。白马泉是一处间隙泉,水温在15度左右。泉水从一条石龙的口中喷出,日潮数次,在泉涌出的时候走廊片地多是泉水。 上里古镇看点: 韩家大院 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占地4600平方米,分三处存于上里古镇。大院当年其主有四,首推云南省禄劝县知事韩廷藩, 然后是武举韩腾蛟、韩廷锐及庠生韩廷儒。他们把自己的居所称为“华居”,许是执印有功,悦了龙颜,受到清庭钦赐“卫守府”火焰镶边的金匾。大院建筑风格采用了以北京官家宅邸的构架为主体,大天井两侧是厢房,正面是上房,厢房与上房之间是耳房,耳房小于其它房间,耳房紧贴小天井。大小天井之间有走廊相通,正面建筑之余是休闲楼堂和花园,曲径环绕,小桥流水,是他们当年的娱乐场所。七个小四合院串连成一个独特的大院,有“七星抱月”的别致称号。门、窗、板壁、瓜桶、抬梁、檐口等处的千余幅雕刻精品,是韩家大院的一绝。镂空雕,木雕镶嵌组合,内容有花草、鸟兽、人物,表现的多是普通的百姓生活场景,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气息。祖先韩廷藩的创业史还被一帧一帧地雕嵌在堂屋一张供奉韩家祖先的香案四侧,可谓别具匠心和苦心。 上里的牌坊 “双节孝”、“九世同堂”、“贞节牌坊”等三座石牌坊是上里的又一景观,也是古训和旧礼节的活档案。 “双节孝”石牌坊 一座红砂石建造的精美牌坊,系清道光十九年为表彰韩氏姑媳二人守节下诏建造的。牌坊前树有全石双斗桅杆一对,分别高11米。牌坊总占地200多平方米,高11米,宽6.4米,上刻有戏曲故事20余组,人物100多个,雕工精细,人物形象生动,眉目传神。 镇上还有九世同堂牌坊、贞节牌坊,为镇上大户陈氏所建。 上里的桥 上里的桥很多,镇里镇外的加起来有十余座,长满青苔的老桥掩映在滴翠透绿的山水间,令倘佯于其中的你感慨万千。在这些桥中,数立交桥和二仙桥声名最著。 立交桥 建于乾隆十四年。全长二十多米,桥下有三孔专用来流水,清澈的河水从桥下悠悠而过,有鸭鹅嬉戏其间。桥的两端还有两个高两米左右的小孔,沿河行走的小径从洞下穿过。桥面上的车马人流和桥两端顺河而走的行人可以各走各路,彼此互不相犯。这座桥大概是我国最古老的立交桥了。桥本身很简陋,但是凝聚着先人超前的智慧。 二仙桥 它是上里的桥里面最美的一座。位于上里镇北面大约300米的地方。乾隆四十一年建。桥高10米左右,长约20多米。桥身绿藤环绕,据说是有过仙人踪迹。 白马泉 距上里镇4公里,在白马寺内。泉池始建于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沼封泉池为“渊泽侯”,被奉为神泉。泉底巨石上镌刻龙马浮雕和临水石刻“龙洞”二字。该泉四季恒温14℃,泉水涌潮无定期,有时一日数潮,或数日不潮,泉涌时水盈满潭,退潮时清澈见底,潮起时呼呼有声,潮落时似马蹄着地“得得”有声。潮起潮落,泉涌为虹吸地质现象所致,是我国独具特色的间隙泉。潮期不定,或一日数潮,或数日不潮, |
转自:http://www.yoyocn.cn/blog/archives/289.html36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