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重走长城 本来打算在走完长城之后即着手写此游记的,然而那段时间却不知为何所扰,竟没有付诸;此事于我而言并不算小,只因我给予它尤其多的重视,所以这重走长城一事,在我心目中的分量可想而知——它并非只是一次单纯的出外游玩,闲散身心,更多的竟是在此事上去探究一些东西,或者是对自己信念的再一次验证吧。 此事的背景是:2005年10月21日-10月24日,我和广仔(一位广东的同学,各位呼其广东仔,简称)的四日黄崖关长城之旅。 之前在本年春季的那次长城的旅途中,我就有此想法:春天的长城如此富有魅力,想必秋天亦有其独特之处(我之所谓“长城”,当然并非单指“长城”,还涵盖沿线各种风土、民俗),当时就定下了目标:在秋天重走一次。我的这个决定做得相当坚决,事隔半年,已值深秋,然而那时正好是学校迎接教育部本科水平评估之时,学校于每日查寝、考勤之处把关极严,但我们已顾不得这许多了。策划了一个月,刚开始计划带五六人前去,结果最后可能各人对评估一事有所顾忌,加之其他方面的原因,真正坚定的只我和广仔二人。二人又有何妨?且走着! 为了和上次想必体味不一样的感受,此次我们特意设计了和半年前不一样的线路:抵蓟县后并不急匆匆往关城赶,而是选择了在中途下车。广仔尚未走过古长城,这回便先让他首先即接触古长城。这四日的行程大抵如下: 10月21日:早自天津市区→乘火车至蓟县县城10:30→往农产品市场购烧烤相应物品,午餐→渔阳古街→乘汽车至下营镇12:00→步行至车道峪村16:30→北车道峪村17:30→烧烤、留宿; 10月22日:早起6:00→从屋旁山脊出发访古长城8:40→东段北齐长城→越七八山头→至太平寨16:30→黄崖关城17:30→留宿老宅子旅店; 10月23日:早起7:00→出发9:00→沿马道至西段长城→北齐长城,明代烽燧11:00→沿小路至玉龟岭屋舍,打水12:00→北齐长城,冀津界碑13:00→前干涧村16:00→沿公路返黄崖关18:00→宿老宅子; 10月24日:早起7:00→黄崖关广场、八仙洞下河床→上车9:10→返蓟县10:00→渔阳古街(独乐寺、白塔)→蓟县火车站12:00→发车14:54→返津17:30→返校19:30。 计划中有烧烤这一项的,灵感来自杨。国庆之前她问道我是否有兴趣去什么地方烧烤,我当时就想到了古长城脚下的那个荒村。后来在此次秋走长城的计划中,就有了这一项。 D1-10月21日- 抵蓟县后第一个去的地方即是农贸市场,在那里买好了鸡翅和牛肉,加上在学校就备好的一应用具,关于烧烤的一切准备算是做好了。午饭过后即赶向了渔阳古街,在那里匆匆看了看一些仿明清的古建筑,就上车往黄崖关奔去。 路两边的景象相当的壮观:满山遍野的红的树叶,黄的柿子——让你感受到当一种东西以宏大的规模集聚后对眼睛产生的视觉冲击效果,这也让我们见识到秋的魅力,铺天盖地的魅力,在狭窄封闭的校园从何得来?自这时起,我们就有一种强烈的感觉:选择在这一时间寻访长城,又对了。怀有无限的期待,我们在车上不停地用手中的相机记录外面一切让我们感到有趣的景致。 车到了下营镇,我们下车了,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条公路,以及公路两旁的这个小镇。我们知道,沿着这条公路,能到达我们的目的地——车道峪村。两人背着两个硕大的包,沿着公路徒步前行,引来不少人的目光。问了好几个人,终于探听到车道峪的所在,一路上只是埋头往前,偶尔不堪重负了,便停下休息。走了好一段时间方知目的地显然比我们预想中的要远,这时反而激发了两人潜在的激情和韧劲。 之前没有料到的是,我们居然会路过九山顶景区的边缘地带。这个景区我们在学导游基础时在书上见过,只想不到现时竟被我们无意撞了个正着。一路上见的最多的是各样的果树:苹果、梨,更多的是柿子;进入九山顶地界后,山开始多了起来,我们拿出望远镜扫了扫山脊,已经能探到古长城蜿蜒其上的轨迹——这立即让我们兴奋起来,脚步不觉在加快,只是脚下的路再不平坦,而渐渐地倾斜,往上延伸着。 将要到车道峪时,在路上见到一位正在打石块的老大爷。在他旁边已经堆积了不少的石块,有一部分已经被打磨成了条石。这样的条石我很是熟悉,正是北齐古长城所用的石料,崇山峻岭间的打石场,这样的条石以不同的姿态散落在各处,只不过它们状似一致,资历却不可同日而语了:山上的已经久经沙场,这里的却刚出道不久。我们好奇地问起这些条石的用途,他说是那些长头发的人需要的。向他打听车道峪,他指着不远处的一个山坡:上了那山坡就是。我俩看了下时间,顿时轻松起来,忙拿出相机,摆上三角架和这磨石的大爷合了几张影。几位摘柿子的山民也好奇地围上来,见到那三角架,以为是来此测绘的,我俩忙着纠正,和他们又是一阵攀谈。山民们给我的印象依然如上次那样淳朴亲切。不一会,我们爬上那个陡坡,眼前俨然就是车道峪村了。熟练地找到那商店买了些一应物品,就沿山路直奔北车道峪那荒村了。山路崎岖异常,花了一个小时抵达,心里正忐忑着那老夫妇俩在不在家,已到了那小屋前,方舒了口气。大爷大娘还识得我,既已经是第二次见了,便如熟人一般引我们进屋。安顿好后一看表,好家伙,从下营镇到车道峪,历时四个半小时,至此北车道峪,又是一小时,前后五个半小时,还背着这么个沉沉的包——很有成就感。 这个山谷还是相当的安静:只是偶尔有采摘柿子的山民们弄出来的声响。我二人在谷中转了一遭,顺手摘了几个苹果大嚼起来——前面已经提到,这北车道峪乃是一个荒村,所以这里的许多果树已经无人照料任由其自生自灭了,不少果树都饱受虫害,更有许多成熟果子掉在地上乏人问津。观察了片刻,终于选定在老夫妇房子前的一座废弃的屋前烧烤。天将黑前,我们把木柴都已备好,一切预备妥当,才生起了两个火,一个用于照明,另一个却是烧烤之处了——待这堆火燃尽后,将准备好的木炭铺在上面,一时就燃得很旺。用叉子挑着鸡翅或驴肉,便在上面烤,及熟后浇上各种酱,味道很不一般。烧烤过程中一边说笑,一边还是拿出三角架和相机记录下一些东西。山谷中极少日照,到了晚间显得更加阴寒,幸好我们身旁有两堆火足以抵御寒意。烧烤到后来竟从周围传来一种我们从未听过的声音,像是动物的鸣叫,我们开始不安起来,好在烧烤也基本尽了兴,才回屋睡觉。从7:00倒10:00,这次烧烤历经了3个小时。 老夫妇俩家的猫很不怕生,在屋中来去自如,旁若无人。这天晚上睡在炕上,夜半时被一阵细碎的声音吵醒,却见那猫似乎正在炕上吃什么,凑近一看才知道是只老鼠!老大爷忙将它赶了出去,我们在惊诧之余,只觉得老两口和猫真的相处太和谐了,连睡觉都在一起。 D2-10月22日- 起床洗漱后,在山谷中逛了逛。绝对的安静加上清新的空气,人的兴致一下子就提了上来:嚼个苹果四处闲走,看满山谷黄橙橙的柿子。自进入车道峪后,一切的情形都已在我们的掌控中——毕竟这是第二次走这条线路,不同的只是方向。知道上午即将要翻越古长城,这是十分耗费体力的事,所以早餐我们吃得很饱。临走之前二人将所完烧烤留下的狼狈残局收拾好,将所有塑料垃圾装进兜里放进背包。昨晚的烧烤所卸下的东西使我们肩上的分量减了不少,这也正是此番线路设计的妙处:在登古长城时,可以相对轻松地上阵了。 临走时夫妇俩收拾了一大袋柿子要送给我们,我们看实在太多,分量太重,担心加重负担,然而盛情难却,便只拿了一半,背包仍是加重了不少。本打算自半年前那条原路登上古长城,但老大爷给我们指了条路。我二人也乐得另寻路上去,体验番另一种感觉。从屋旁的山坡登了片刻,就到了山脊,不过这里离长城尚有段距离,而且在高度上也及不上长城那处的,正是山外有山。登上山脊又是豁然开朗的感觉:山外的村庄、农田、公路尽收眼底,山谷中少见的阳光此刻正很绚烂,漫山遍野的红叶正展示着秋的色彩之美。在望远镜下,远处的古长城已经毫无保留地展示在高处的山脊上。在此休息片刻后随即又往上直走,历时半个小时,我们终于抵达了古长城——历时半年,我面对古长城,心中的激动并不逊半分。 这里的地势很是陡峭。长城从这里急转直下,奔入车道峪所在的山谷,又往东急上,再攀上高峰——这一段半年前我和小航是爬过的。只记得山谷中用青砖修砌的几座建筑早已坍塌,只能从地基上判断那里并非只是简单的一座敌楼,想必此处靠近村落,应该是戍守长城将士们的一个行营,附近长城段的各种物资,极可能是从此处中转的。实际上,古代戍守长城的将士们,生活相当艰苦——戍边多是带强迫性质的,我曾在一些典籍上看到,守边战士们的家眷,多在朝廷的掌控之中,兵士们稍有懈怠之处,不光自己有受刑罚的危险,甚至连家人也是要遭罪的,此种状态实让人感慨。 黄崖关以东这几千米北齐长城地段,平日是很少能见到人的踪迹的,在行进过程中,偶尔能觅到游人来过的蛛丝马迹:或者几个纯净水瓶,或者一些食物的包装袋。经过我们实地的观察,认为此段之所以人迹罕至无非是出于以下几个因素的制约:首先,此段长城地处险峻,长城两侧多悬崖峭壁,稍有不慎就有坠入山谷之险;其次,北齐长城的修筑年代至今已久,墙体全为条石累砌,所筑墙体有许多已经松动甚至倒塌,行走在上面也极有危险性;再次,因年代久远,长城上长满了各样的灌木,许多地方若徒手穿越极为困难;最后一点,这个地段鲜有人烟踪迹,寻找食物和水源很有难度。 相对于上次的莽撞和对前路的茫然,这回我们二人早已准备好足够的干粮和茶水。这段北齐长城基本没有平直之处,往往爬上一个山坡,眼前又是另一山头。如此上上下下,路很崎岖,又要奋力穿越灌木丛,显得很是吃力。所幸我们对于这里的一切都很感兴趣,虽在体力上遇到难题,但补充能量、稍事休息后又具备了行进的激情,更重要的事,我们知道自己的目的地——黄崖关离此处并不远,有了目标,人往往是会充满力量的。 每个较高的山头上都会有一个烽燧,这是古代传递军情之处。我们试图寻找一些古代兵士们的一些生活痕迹,但自己也知道这并不容易。在一个完好的烽燧上,我们发现了绘在石块上的一匹马,然而凭我们的实力显然难以判断出它究竟是否古人所为——或者是今人添上去的呢?山头上的烽燧大多已经塌了,条石块成放射状向下面扩散,而原来的烽燧所在地也已被茂密的植物所占领。回来后查询一些著作,知道直至明代,此处仍有兵士值勤的,因而烽燧的塌倒,应该是近四百年的事情。想想四百年前这里尚有驻守,而今却已荒芜一片,“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 功夫毕竟不负有心人,在一个山头,我在塌下来的砖石堆里找到一些铁片,像是铁锅的残片;又有一块碎瓷碗片。不管怎样,这总算是几百年前兵士们生活的遗迹,不免又让我兴奋起来。 我们此行的目的,除了寻访这东段的古长城外,黄崖关以西也是我们要继续关注的。半年前的那次,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止步于一座极陡峭的山峰前。因而越过那个山峰,再往西探究就成为了我们当时的想法,这回必将成为本次长城之旅的一部分。在东段的长城上,我们不时抬起望远镜往东窥探,希望能找到些什么。初时似乎很是模糊地看到一条线,并不敢确定究竟是山脊线还是长城;随着我们持续往西行进,逐渐已能看得清楚:比较显眼的堡状建筑赫然就是烽燧了,其他的连贯部分,分明就是长城线,而且还比较规则,让我们疑心西段的是明长城而非北齐长城。西段长城的发现又成为我们为之振奋的理由——一直以来就很忐忑西段寻不到长城踪迹的;望远镜的作用此刻显现出来,它让我们更加明确自己的目的地和努力的方向。 很可惜的是半年前的春天我那个要在秋日来长城采摘野果的想法终于成为不了现实。古长城上的桃树竟连叶子都没余下一片,只有树下散落的桃核在证明它虽无人理睬,但仍在努力地开花结果;葡萄也只剩下藤条;散落在各处的酸枣树上挂着小得可怜的小枣,只有一层红皮却无枣肉——这一切令我苦笑不已。 将要到太平寨时,二人正坐在长城上进食,一架直升机从西面飞来,在我们头顶上盘旋了许久,我们也很奇怪地盯着它看,并拍下不少照片。那直升机绕了几个圈,又在我们上空盘旋,我甚至能感受到机上人的目光——可能他们也对我们的到来感到奇怪,毕竟这个地段是很少有人涉足的,更何况我们还各自背了大包。直升机几次的靠近令我们都莫名其妙地有些紧张起来,我们正处在一个两边都是悬崖的地方,它要真俯冲下来怎生是好?好在它终于远离了,再也没有出现在我们的视线内。我们猜想那要么就是景区管理人员的巡视,要么就是其他团体的考察或者是一种游览长城沿线的独特方式。 自这以后,很快就来到太平寨的地界。北齐古长城和太平寨的交接处是座极高的山峰,名唤半拉缸山。半拉缸山的西面部分坡度几乎垂直,成为绝壁,北齐长城就在此处嘎然而止。而从半拉缸山西面半山腰处修建而下的则是明长城了。我们沿山腰的小路离开北齐长城,登上属于明长城的太平寨。 黄崖关游览区包括关城,以及关城以西的太平寨风景区和以东的高山游览区,这里才是黄崖关真正对游客开放的区域,主要以明代青砖砌的长城为主。当然,这三个游览区是在80年代修缮过的,但大体保持了明代长城的原貌。太平寨景区还保留有一个北齐年代的烟墩,以及明代一个名唤寡妇楼的敌楼,其余部分多因年代久远自然损坏或被战争破坏,经过80年代的修缮才得以恢复旧貌。此段长城我们已来过,尤其我已经走过两次了。此时的深秋季节,长城两侧所植的枫树已被染红,和长城映衬着很有气势,引来一些专业摄影师前来摄影。我们也摆出架势,支好三角架(只不过架上的相机却是普通的数码相机),装模作样地拍了几张景,又合了几张影。因为曾来过,我们未作过多的停留,便快速直奔下了太平寨,展现在眼前的又是再熟悉不过的、两面环山、身据要冲的黄崖关关城了。 待走出关城,二人真已是疲惫不堪,此时的食欲极为强烈,而腹中早已空空如也。这样匆匆找到一个旅店安顿下来,从此再不愿动了。晚餐很是丰盛,二人狼吞虎咽一番即结结实实睡了一觉。 D3-10月23日- 这一夜的睡眠质量极好,一日的疲劳感在早晨消失得无影无踪。想起昨天在东段长城上望远镜中扫描到的景象,探索的欲望更加强烈,显得迫不及待起来。吃罢早饭,旅店的老大爷硬塞给我们一袋子梨,说拿着在路上解渴;我们的打算是往西走一段然后再折回来,所以许多物品尤其是衣物都放在旅店里,肩上的重量已经很小,丝毫不影响行走速度。 9:00从店里出发。这个农家旅店所在的黄崖关村原本也是以种果树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只不过近年来旅游突飞猛进的发展给山民带来了商机,许多村民就在长城上摆摊做小生意,离关城较近的干脆开起了小旅店,我们这次所住的旅店在半年前还未修好,如今已经营业几个月了。村里人准备了不少马匹,游客可以乘马从马道登上长城,马道就穿越了山腰间的果林。因此我们就直接从马道绕上去直达峰顶了。 果林里黄橙橙的柿子仍然很是壮观,还有些梨树上挂着个个梨子,早已不见树叶;山楂树上却是另一番景象:在绿叶的衬托下那串串的红色更显得突兀的好看。 黄崖关西段大概一千米的明长城甚是宽阔,越到上面越是陡峭,直登上王帽顶山峰顶就突然中断了,我们沿“黄崖天梯”费力地登上峰顶,登顶后面对的是另一座更高的山峰,大部分游客就在此止步了。我们二人还是照上次沿着小路登上去,见到一座仍相对完好的明代烽燧,虽有不少部位已经很残破,但还未受到根本性的破坏。沿景区人员准备好的木梯登上去,眺望了下四周的景致,又抬上望远镜扫了下远处,却并未见到长城墙体,只见到几个烽燧,大概墙体都被遮住了;下来烽燧继续往前行进,不久即到了上回我们足迹终止之处,摆在我们二人面前的有两条路,左边一条往上,上次我们走过,却未走通;右边一条却是往下。我们这次选择了往右。 越走越下,这里林木的茂密远甚东段,因为山谷幽深,颇有些阴冷,心里早有嘀咕,就在这时,又发现了一个打石场。打石场是我们在东段时经常见到的,砌长城所用的石块就源自那里。我们知道,凡有打石场之处,附近定有墙体,这个发现使我们坚定地向前行进。果然,拐过一个弯,小路开始往上,再历时十分钟又到一个开阔处,见到了一小段长城。这边植被茂密,水分充足,乃至这段墙体几乎都被土地所掩盖了,但还可依稀辨出是由一块块条石累砌而成。目光顺着长城上移,对面的山峰很是陡峭,且上面长满树木,隐约能看到墙体,但基本是无法穿越的了,摆在我们眼前的却有一条小路,我们于是顺着小路走。 这一走历半小时,走的是山腰,因而从未见过一段墙体,但我们固执地认为即将柳暗花明。半小时后12:00,见到一块指示牌,上书“玉龟岭”,想必即指此处。下得岭来,一座别致的小房子显现在眼前,主人在这里打了井,养了鸡,还在屋旁种了好些花,我却只是识得鸡冠花。这里静静的无任何声响,我们心想这果真是个世外桃源。水已不足,正想进屋跟主人讨点水,趴在门口的大狼狗朝我们吠起来,一时不敢靠近。不一会却走出来个妇人,我们跟她讨了水,搭了几句话,得知她并非此处主人,而是主人雇来看守此处的。问她通往长城的路,她给我们指了另外一条小路,我们暗自庆幸,若非她指点,我们沿原来的路走下去会通向一个村庄,却并无长城——她称之为“边墙”。二人道了谢,依她的指点顺小路走去。眼前的山岭一个连着一个,我们就沿山腰的小路在山岭间穿梭。中间见到几棵老梨树,上面结的梨子很小,却很是酸涩。路旁以桃树为最多,树下的桃核铺了一地。 这一段路程又走了近一个小时,中间只偶尔见到一小段用石块人工堆砌的小墙,当然不是长城,却不知为何用处;还经过一个较大规模的打石场,规则和不规则的石块凌乱地布满了整个山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