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徐霞客游记为何没有记载剑川石窟←闲话天下←中国艺术品网社. |
[游记]徐霞客游记为何没有记载剑川石窟←闲话天下←中国艺术品网社. |
2007-12-31 cnarts.net |
云南明代以前的地方名胜,大多在徐霞客游记中有记载,但剑川石钟山石窟竟然在其游记中见不到一字之说,这是为什么呢?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二月中旬,徐霞客由丽江经鹤庆,于二月十四日上午来到了剑川城。他把行李存放在北街杨贡士家,便由杨贡士的儿子陪同前往金华山。 金华山为老君山的支峰,在剑川城西南二里的地方。山上有土主庙、老君殿、玉皇阁、望海楼等古建筑,山腰之处还有一块刻有三尊石像的巨石,当地人将这三尊刻于大理国时期的石像称为“石将军”。徐霞客饱览了山上的众多古迹,在万松岭、桃花坞流连许久,由东北方向下山时,便在路边看见这块巨石。他在日记中写道:“石高三丈,东面平削,镌三大天王像于上,中像更大,上齐石顶,下踏崖脚,手托一塔,左右二像少杀之,是为天王石。”当时的金华山还不像现在这样平安无事,山的深处虎豹成群,在杨公子的一再催促下,他才跟随杨公子来到山脚的“罗尤邑”。 罗尤邑是一个有百户人家聚居的大村落,村里有一个十分奇特的温泉,引得徐霞客惊叹不已。他在日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其处有温泉,在村洼中出,每冬月则沸流如注,人争浴之,而春至则涸成污池焉,水止而不流,亦不热矣。有二池,一在路旁,一在环堵之内,今观之,与行潦无异。土人言,其水与兰州温泉彼此互出,溢于此则彼涸,溢于彼则此涸。大意东出者在秋冬,西出者在春夏,其中间隔重峦绝箐,相距八十里,而往来有时,更代不爽,此又一异也。” 二月十五日,徐霞客与北街的杨氏父子告辞,准备经由石宝山去浪穹县(今属洱源),可杨氏父子说“莽歇岭为一州胜处”,于是徐霞客“乃复一日停”,又去游了莽歇岭。莽歇岭今称“满贤林”,在剑川西郊约四里的地方,山上古木苍翠、瀑飞泉流,古迹点缀于其间,的确是剑川的一胜境。徐霞客在岭上一幽静的小亭中“作记者半日”,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十六日清晨,徐霞客由剑川城出发前往五十里外的石宝山。他从北面登山,游览了宝相寺,观看了附近的一个白塔,天便黑了。第二天,他从宝相寺下山继续往南行走,不久便见“峰头石忽涌起,如狮如象,高者成崖,卑者为级,穿门蹈瓣”。徐霞客“觉其有异”,但由于没有当地人指点,并不知道这就是石钟山,更没有发现这里分布着许多石窟。等到他走到六里之外的沙腿(今称沙登村),才碰到石钟山的主僧。僧人邀请他重游石钟山,他本想答应,但又考虑到必须尽快去浪穹和大理,便没有随主僧重返石钟山,而是取道进入了浪穹。 细读日记,徐霞客之所以不愿重游石钟山,除他所说的一些客观原因外,主要是他并不知道石钟山有许多罕见的石窟。在明代,乃至以后的两百多年,石钟山石窟还没有知名度。比徐霞客早一百年的明代大理籍学者李元阳,也曾两次游览石钟山,虽然留下了一些文字,但内容重在写景,并没有探访石窟的具体描述,可见李元阳也没有认识到石窟的价值。石钟山石窟越来越有名,应是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事了。1950年,中国著名文博专家宋伯胤对剑川石窟进行了实地考察,并把调查结果写成《记剑川石窟》一文,后来该文刊登在1957年4月《文物参考资料》上。此后,剑川石窟才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并成为了“南国瑰宝”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20 条, 页签: [1]
|
转自:http://www.cnarts.net/dv/dv_rss.asp?s=xhtml&boardid=9&id=1131240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