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晋北长城行散记-历史黄土行走与人-旅行攻略-深圳火狐狸户外用品 |
[游记]晋北长城行散记-历史黄土行走与人-旅行攻略-深圳火狐狸户外用品 |
2007-07-16 |
在这里先插一段历史的述说。因为,行走的本身就是历史 大同历史非常悠久,在春秋时为北狄牧之地。战国时赵武灵王开辟边疆,将其纳纳入了中华文化圈内。大同号称有2400年的建城史,在秦汉间称平城,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圭于天兴元年(398年)自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迁都平城,建宗庙、立社稷、修宫殿,北魏在大同建都年百年,历经六帝七世,拥口百万。后来都城南迁洛阳,大同变成鲜卑人的旧都,是皇族贵胄乃至军人、贫民日夜怀念的故乡。北魏六镇起义后,这个北方超级大都市几乎沦为废墟,南北朝时称恒安镇,唐代曾称云中县、云中郡和云州,辽金时为陪都西京,大同再一度辉煌起来,为后世留下了被称为国之瑰宝的三大寺,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俘虏后,也曾被押往这里拘禁。大同元代称府,以后明代成为朱家亲王的藩王府邸和山西边防军司令部,清代初因大同军民坚决抗击了清军,大同受到连坐的惩罚,地位曾被降格。由于大同与蒙古贸易交往的重要性和繁盛的煤炭产业,在整个清朝仍保持着不可取代的北方重镇的地位。至1949年解放后设大同市,先属察哈尔省。1952年撤察省后重归山西省,成为山西省仅次于太原的大城市。 大同盆地处于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文明冲突碰撞及相互融合的临界线上,因此自古大战不休。著名的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牧云中”;赵国李牧戍守“雁、云、代三郡”;秦蒙恬军筑城武州塞;汉高祖刘邦与匈奴王冒顿单于的白登之战;汉武帝北击匈奴;北魏与后燕的参合坡大战;北魏六镇之变;唐军大破突厥;金灭辽、元灭金;明常遇春克大同进而逐元;明末李自成取大同;清初多尔衮屠大同;日军深陷大同等等。 唐王李世民与突厥之战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历史,此战导致了东突厥的灭亡,,后又逼迫西突厥向西方逃亡,间接造成了在近东出现了个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之后,奥斯曼帝国拼命围攻君士坦丁堡,又有东罗马帝国的覆灭,君士坦丁堡更名为伊斯坦布尔。唐王战阵曲一响,整个世界格局为之改变。 大同在明代是九边重镇之重,设有大同前、后卫、左卫、云川卫、右卫、玉林卫、阳和卫、高山卫、天成卫、镇虏卫、威远卫、井坪卫。卫是什么概念?当时天子的渡口—天津—也是个天津卫。现大同的格局是明大将军徐达于明洪武年(1327年)在旧城的基础上建的,城周十三里,高四丈二尺,有四个牌楼、四个城门、四个城楼、四个瓮城、四个吊桥、四个角楼。 得胜堡—大同的北大门。其南城门的形象已经印在中国邮票上。得胜堡在方圆几里之内颁着巡河堡、镇羌堡、得胜口堡、四城堡、得胜堡,五个堡子连环依托。核心是得胜堡,周长3里4分,墙高3丈8尺,常驻军2960人,配置骡马1191匹。全堡在南北轴线上建阁四座,由北向南依次为神武阁、玉皇阁、日菩萨阁、城阁。堡内共有一条南北大街,东西6条小巷,建有大小庙宇72座。设有南北两座衙门,南边为最高行政长官,北边为最高军事长官,曾有三品参将驻守。堡门上方南向北各刻两字,南为“保障”北为“得胜”,如今,堡内古迹已经荡然无存。 得胜堡北门楼 到了堡子里,比较晚了,不好打扰村民,就打算在楼子里扎营,一扭头,看到月亮就在楼子边 得胜堡北门楼石麒麟 扎好帐篷,我出来转转, 夜里还是挺冷的,这里温差比较大,但那两个石麒麟不怕冷,一站就是几百年 我们在月色下走向得胜堡。从长城下来,有一条土路,到了一个岔口,直走是去巡河堡,向右拐是得胜。首先看到城墙,向前看不到村子口,正好墙下有一个洞,我提议钻进去,伙伴没有什么意见。到了近前却发现洞不高,要蹲着才行,可我又背个大包,于是只好四肢着地,爬着进去。小T在后面看着我,笑我象条狗一样。呵呵,可惜看不到小T的进来的样子。里面就是一个引水渠、一大片地,我们看了看,选中了中间的一个门楼子,可惜相机不好,拍了几张,看不清楚是什么。已经是20:30分了,不好打扰村民,反正也有帐篷,于是就扎营了。当时犯了一个错误,选择了在楼子里扎,不知道穿堂风那个大呀,虽然青石地面早上不会起潮气,但风大,第一晚没有睡好! 晚餐后看了看水囊和水袋里的水,我们还煮茶喝:普洱。想想,在睡觉前,能喝上一杯热茶,是多么小资的事情啊! 朝阳下的得胜堡北门楼与帐篷 早上起来了,看着朝阳下的北门楼子,感觉很有一种味道,村民说原来上面是有檐的,现在已经不见了,可以登上去的门道也在去年被堵死了,只能远远的看看。我们的帐篷还扎在那里呢,伙伴还在懒睡。 得胜堡门楼望北 从北面看门楼,四面均有题字 西北角城墙 看,这是西北角的城墙,保存的算是已经不错了 在这里先插一段历史的述说。因为,行走的本身就是历史 大同历史非常悠久,在春秋时为北狄牧之地。战国时赵武灵王开辟边疆,将其纳纳入了中华文化圈内。大同号称有2400年的建城史,在秦汉间称平城,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圭于天兴元年(398年)自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迁都平城,建宗庙、立社稷、修宫殿,北魏在大同建都年百年,历经六帝七世,拥口百万。后来都城南迁洛阳,大同变成鲜卑人的旧都,是皇族贵胄乃至军人、贫民日夜怀念的故乡。北魏六镇起义后,这个北方超级大都市几乎沦为废墟,南北朝时称恒安镇,唐代曾称云中县、云中郡和云州,辽金时为陪都西京,大同再一度辉煌起来,为后世留下了被称为国之瑰宝的三大寺,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俘虏后,也曾被押往这里拘禁。大同元代称府,以后明代成为朱家亲王的藩王府邸和山西边防军司令部,清代初因大同军民坚决抗击了清军,大同受到连坐的惩罚,地位曾被降格。由于大同与蒙古贸易交往的重要性和繁盛的煤炭产业,在整个清朝仍保持着不可取代的北方重镇的地位。至1949年解放后设大同市,先属察哈尔省。1952年撤察省后重归山西省,成为山西省仅次于太原的大城市。 大同盆地处于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文明冲突碰撞及相互融合的临界线上,因此自古大战不休。著名的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牧云中”;赵国李牧戍守“雁、云、代三郡”;秦蒙恬军筑城武州塞;汉高祖刘邦与匈奴王冒顿单于的白登之战;汉武帝北击匈奴;北魏与后燕的参合坡大战;北魏六镇之变;唐军大破突厥;金灭辽、元灭金;明常遇春克大同进而逐元;明末李自成取大同;清初多尔衮屠大同;日军深陷大同等等。 唐王李世民与突厥之战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历史,此战导致了东突厥的灭亡,,后又逼迫西突厥向西方逃亡,间接造成了在近东出现了个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之后,奥斯曼帝国拼命围攻君士坦丁堡,又有东罗马帝国的覆灭,君士坦丁堡更名为伊斯坦布尔。唐王战阵曲一响,整个世界格局为之改变。 大同在明代是九边重镇之重,设有大同前、后卫、左卫、云川卫、右卫、玉林卫、阳和卫、高山卫、天成卫、镇虏卫、威远卫、井坪卫。卫是什么概念?当时天子的渡口—天津—也是个天津卫。现大同的格局是明大将军徐达于明洪武年(1327年)在旧城的基础上建的,城周十三里,高四丈二尺,有四个牌楼、四个城门、四个城楼、四个瓮城、四个吊桥、四个角楼。 得胜堡—大同的北大门。其南城门的形象已经印在中国邮票上。得胜堡在方圆几里之内颁着巡河堡、镇羌堡、得胜口堡、四城堡、得胜堡,五个堡子连环依托。核心是得胜堡,周长3里4分,墙高3丈8尺,常驻军2960人,配置骡马1191匹。全堡在南北轴线上建阁四座,由北向南依次为神武阁、玉皇阁、日菩萨阁、城阁。堡内共有一条南北大街,东西6条小巷,建有大小庙宇72座。设有南北两座衙门,南边为最高行政长官,北边为最高军事长官,曾有三品参将驻守。堡门上方南向北各刻两字,南为“保障”北为“得胜”,如今,堡内古迹已经荡然无存。 得胜堡北门楼 到了堡子里,比较晚了,不好打扰村民,就打算在楼子里扎营,一扭头,看到月亮就在楼子边 得胜堡北门楼石麒麟 扎好帐篷,我出来转转, 夜里还是挺冷的,这里温差比较大,但那两个石麒麟不怕冷,一站就是几百年 我们在月色下走向得胜堡。从长城下来,有一条土路,到了一个岔口,直走是去巡河堡,向右拐是得胜。首先看到城墙,向前看不到村子口,正好墙下有一个洞,我提议钻进去,伙伴没有什么意见。到了近前却发现洞不高,要蹲着才行,可我又背个大包,于是只好四肢着地,爬着进去。小T在后面看着我,笑我象条狗一样。呵呵,可惜看不到小T的进来的样子。里面就是一个引水渠、一大片地,我们看了看,选中了中间的一个门楼子,可惜相机不好,拍了几张,看不清楚是什么。已经是20:30分了,不好打扰村民,反正也有帐篷,于是就扎营了。当时犯了一个错误,选择了在楼子里扎,不知道穿堂风那个大呀,虽然青石地面早上不会起潮气,但风大,第一晚没有睡好! 晚餐后看了看水囊和水袋里的水,我们还煮茶喝:普洱。想想,在睡觉前,能喝上一杯热茶,是多么小资的事情啊! 朝阳下的得胜堡北门楼与帐篷 早上起来了,看着朝阳下的北门楼子,感觉很有一种味道,村民说原来上面是有檐的,现在已经不见了,可以登上去的门道也在去年被堵死了,只能远远的看看。我们的帐篷还扎在那里呢,伙伴还在懒睡。 得胜堡门楼望北 从北面看门楼,四面均有题字 西北角城墙 看,这是西北角的城墙,保存的算是已经不错了 大同历史非常悠久,在春秋时为北狄牧之地。战国时赵武灵王开辟边疆,将其纳纳入了中华文化圈内。大同号称有2400年的建城史,在秦汉间称平城,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圭于天兴元年(398年)自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迁都平城,建宗庙、立社稷、修宫殿,北魏在大同建都年百年,历经六帝七世,拥口百万。后来都城南迁洛阳,大同变成鲜卑人的旧都,是皇族贵胄乃至军人、贫民日夜怀念的故乡。北魏六镇起义后,这个北方超级大都市几乎沦为废墟,南北朝时称恒安镇,唐代曾称云中县、云中郡和云州,辽金时为陪都西京,大同再一度辉煌起来,为后世留下了被称为国之瑰宝的三大寺,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俘虏后,也曾被押往这里拘禁。大同元代称府,以后明代成为朱家亲王的藩王府邸和山西边防军司令部,清代初因大同军民坚决抗击了清军,大同受到连坐的惩罚,地位曾被降格。由于大同与蒙古贸易交往的重要性和繁盛的煤炭产业,在整个清朝仍保持着不可取代的北方重镇的地位。至1949年解放后设大同市,先属察哈尔省。1952年撤察省后重归山西省,成为山西省仅次于太原的大城市。 大同盆地处于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文明冲突碰撞及相互融合的临界线上,因此自古大战不休。著名的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牧云中”;赵国李牧戍守“雁、云、代三郡”;秦蒙恬军筑城武州塞;汉高祖刘邦与匈奴王冒顿单于的白登之战;汉武帝北击匈奴;北魏与后燕的参合坡大战;北魏六镇之变;唐军大破突厥;金灭辽、元灭金;明常遇春克大同进而逐元;明末李自成取大同;清初多尔衮屠大同;日军深陷大同等等。 唐王李世民与突厥之战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历史,此战导致了东突厥的灭亡,,后又逼迫西突厥向西方逃亡,间接造成了在近东出现了个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之后,奥斯曼帝国拼命围攻君士坦丁堡,又有东罗马帝国的覆灭,君士坦丁堡更名为伊斯坦布尔。唐王战阵曲一响,整个世界格局为之改变。 大同在明代是九边重镇之重,设有大同前、后卫、左卫、云川卫、右卫、玉林卫、阳和卫、高山卫、天成卫、镇虏卫、威远卫、井坪卫。卫是什么概念?当时天子的渡口—天津—也是个天津卫。现大同的格局是明大将军徐达于明洪武年(1327年)在旧城的基础上建的,城周十三里,高四丈二尺,有四个牌楼、四个城门、四个城楼、四个瓮城、四个吊桥、四个角楼。 得胜堡—大同的北大门。其南城门的形象已经印在中国邮票上。得胜堡在方圆几里之内颁着巡河堡、镇羌堡、得胜口堡、四城堡、得胜堡,五个堡子连环依托。核心是得胜堡,周长3里4分,墙高3丈8尺,常驻军2960人,配置骡马1191匹。全堡在南北轴线上建阁四座,由北向南依次为神武阁、玉皇阁、日菩萨阁、城阁。堡内共有一条南北大街,东西6条小巷,建有大小庙宇72座。设有南北两座衙门,南边为最高行政长官,北边为最高军事长官,曾有三品参将驻守。堡门上方南向北各刻两字,南为“保障”北为“得胜”,如今,堡内古迹已经荡然无存。 得胜堡北门楼 到了堡子里,比较晚了,不好打扰村民,就打算在楼子里扎营,一扭头,看到月亮就在楼子边 得胜堡北门楼石麒麟 扎好帐篷,我出来转转, 夜里还是挺冷的,这里温差比较大,但那两个石麒麟不怕冷,一站就是几百年 我们在月色下走向得胜堡。从长城下来,有一条土路,到了一个岔口,直走是去巡河堡,向右拐是得胜。首先看到城墙,向前看不到村子口,正好墙下有一个洞,我提议钻进去,伙伴没有什么意见。到了近前却发现洞不高,要蹲着才行,可我又背个大包,于是只好四肢着地,爬着进去。小T在后面看着我,笑我象条狗一样。呵呵,可惜看不到小T的进来的样子。里面就是一个引水渠、一大片地,我们看了看,选中了中间的一个门楼子,可惜相机不好,拍了几张,看不清楚是什么。已经是20:30分了,不好打扰村民,反正也有帐篷,于是就扎营了。当时犯了一个错误,选择了在楼子里扎,不知道穿堂风那个大呀,虽然青石地面早上不会起潮气,但风大,第一晚没有睡好! 晚餐后看了看水囊和水袋里的水,我们还煮茶喝:普洱。想想,在睡觉前,能喝上一杯热茶,是多么小资的事情啊! 朝阳下的得胜堡北门楼与帐篷 早上起来了,看着朝阳下的北门楼子,感觉很有一种味道,村民说原来上面是有檐的,现在已经不见了,可以登上去的门道也在去年被堵死了,只能远远的看看。我们的帐篷还扎在那里呢,伙伴还在懒睡。 得胜堡门楼望北 从北面看门楼,四面均有题字 西北角城墙 看,这是西北角的城墙,保存的算是已经不错了 在这里先插一段历史的述说。因为,行走的本身就是历史 大同历史非常悠久,在春秋时为北狄牧之地。战国时赵武灵王开辟边疆,将其纳纳入了中华文化圈内。大同号称有2400年的建城史,在秦汉间称平城,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圭于天兴元年(398年)自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迁都平城,建宗庙、立社稷、修宫殿,北魏在大同建都年百年,历经六帝七世,拥口百万。后来都城南迁洛阳,大同变成鲜卑人的旧都,是皇族贵胄乃至军人、贫民日夜怀念的故乡。北魏六镇起义后,这个北方超级大都市几乎沦为废墟,南北朝时称恒安镇,唐代曾称云中县、云中郡和云州,辽金时为陪都西京,大同再一度辉煌起来,为后世留下了被称为国之瑰宝的三大寺,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俘虏后,也曾被押往这里拘禁。大同元代称府,以后明代成为朱家亲王的藩王府邸和山西边防军司令部,清代初因大同军民坚决抗击了清军,大同受到连坐的惩罚,地位曾被降格。由于大同与蒙古贸易交往的重要性和繁盛的煤炭产业,在整个清朝仍保持着不可取代的北方重镇的地位。至1949年解放后设大同市,先属察哈尔省。1952年撤察省后重归山西省,成为山西省仅次于太原的大城市。 大同盆地处于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文明冲突碰撞及相互融合的临界线上,因此自古大战不休。著名的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牧云中”;赵国李牧戍守“雁、云、代三郡”;秦蒙恬军筑城武州塞;汉高祖刘邦与匈奴王冒顿单于的白登之战;汉武帝北击匈奴;北魏与后燕的参合坡大战;北魏六镇之变;唐军大破突厥;金灭辽、元灭金;明常遇春克大同进而逐元;明末李自成取大同;清初多尔衮屠大同;日军深陷大同等等。 唐王李世民与突厥之战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历史,此战导致了东突厥的灭亡,,后又逼迫西突厥向西方逃亡,间接造成了在近东出现了个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之后,奥斯曼帝国拼命围攻君士坦丁堡,又有东罗马帝国的覆灭,君士坦丁堡更名为伊斯坦布尔。唐王战阵曲一响,整个世界格局为之改变。 大同在明代是九边重镇之重,设有大同前、后卫、左卫、云川卫、右卫、玉林卫、阳和卫、高山卫、天成卫、镇虏卫、威远卫、井坪卫。卫是什么概念?当时天子的渡口—天津—也是个天津卫。现大同的格局是明大将军徐达于明洪武年(1327年)在旧城的基础上建的,城周十三里,高四丈二尺,有四个牌楼、四个城门、四个城楼、四个瓮城、四个吊桥、四个角楼。 得胜堡—大同的北大门。其南城门的形象已经印在中国邮票上。得胜堡在方圆几里之内颁着巡河堡、镇羌堡、得胜口堡、四城堡、得胜堡,五个堡子连环依托。核心是得胜堡,周长3里4分,墙高3丈8尺,常驻军2960人,配置骡马1191匹。全堡在南北轴线上建阁四座,由北向南依次为神武阁、玉皇阁、日菩萨阁、城阁。堡内共有一条南北大街,东西6条小巷,建有大小庙宇72座。设有南北两座衙门,南边为最高行政长官,北边为最高军事长官,曾有三品参将驻守。堡门上方南向北各刻两字,南为“保障”北为“得胜”,如今,堡内古迹已经荡然无存。 得胜堡北门楼 |
原始链接:http://www.57ff.com/huwaizixun/huwaizhongxin/lvxinggonglue/2007-06-06/vafox2013546411811061706720.html |
转自:37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