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花戏楼与在亳晋商足迹 |
[游记]花戏楼与在亳晋商足迹 |
2008-05-22 sina.com.cn |
花戏楼与在亳晋商足迹(一) 商界一代骄子的晋商,在有清代三百年间,足迹踏碎了关山之月,印遍华夏大地,在历史上,留下煌煌一页。它与后来的徽商,成为踽踽独行在重农轻商封建王朝里的两支华商劲旅。他们的存在,为推动中国的社会进步,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花戏楼述说着晋商风流 一条大河,从皖西北重镇亳州市穿城而过。在这条孕育过商汤王、老子、“三曹”等绝代人杰的涡河之阴(水南曰阴),有一座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她,南有王子街纵横揽护;东有岳王庙等诸庙拱卫;西有明清老街辅托衬映;北有涡河如玉带缠腰,美轮美奂,风华绝代。这就是被专家们称为“中原宝藏”的花戏楼。 花戏楼并不姓花,她有三个名字,本名叫“大关帝庙”,别名“山陕会馆”,因院内一座戏楼饰满木雕彩绘,花团锦簇,因又绰号“花戏楼”。是亳州城仅存的一座保护完好的三百多岁的古建筑。 这座山陕会馆,始建于1656年,已有351岁,她见证和浓缩了晋商在亳州的发展史。据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重修大关帝庙记》载:“亳州北城之大关帝庙,建于国朝顺治十三年(1656),首事为王璧、朱孔领二人——皆系籍西陲,而行贾于亳——”首建之后,历经修缮,才形成今天的规模。有案可稽的修葺活动有:一修于康熙二年(1663),二修于康熙二十三年(1694),三修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四修于乾隆十九年(1754),五修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六修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以后在道光初、光绪中均有修葺,最后一次的彩绘是在光绪十八年(1892)——彩绘中有落款可证。这些修缮活动历经二百六十年,均为山陕商人捐资完成。 整座山陕会馆的精华在于砖木二雕。山门的墙上布满了精细的砖雕,水磨砖厚度仅十几厘米,而匠人们在方寸之地,展现了立体透雕的卓越才能,一羽之微,一鳞之细,一叶之脉,一花之萼,一人之情,一物之动,无不匠心独运,妙达毫颠。山门背后是木质戏台,藻井为彩绘,戏台的明柱、栏杆均有雕刻,而上方均是大木透雕,刻三国戏文十八出,人物神仙故事十二出,戏台三面共雕人物几百个,战马几十匹,无不精雕细镂,巧夺天工。山门左右为钟鼓二楼,二进是祀奉关羽的大殿,旧有关公楠木立像一座,后为侵华日军烧毁,大殿左右为财神殿和僧寮客舍,是接待同乡之所。 花戏楼惊世的砖木二雕,旧论为“徽派建筑”,把功绩记在了徽商身上。后经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古建筑学家陈从周先生考证,认定:“因属山陕会馆,其建筑出晋匠之手,一如山西所见——为研究清中叶建筑艺术之重要实例。” 如其言确立,则山西建筑艺术之风格,不仅为华夏增辉,还将辟启一条研究晋式建筑艺术的新的领域。 山陕会馆之外,亳州城内,印有晋商印记的建筑还有南京巷钱庄,系晚清“平遥帮”所开钱庄“日升号”旧址,保存尚称完好,已辟为文物保护单位。 花戏楼与在亳晋商足迹(二) 几百年不泯的晋商故事 山西、陕西商人在亳州从事商业活动的时间,有文字记载的为清朝初年。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重修大关帝庙记》说:“——西陲而行贾于亳,联袂偕来,指不胜屈,亟设会馆以为盍簪之地——” “联袂偕来,指不胜屈”,是什么样的群量呢?古文简约,姑且叙述为大量山陕商人涌入亳州吧,几乎可以遥想当年盛况。 最早到亳州的山西商人,多从事中药材贸易。早在明代,亳州就与禹州、祁州、耀州合称中原“四大药都”,有“药不过亳州不灵”的谚语,所以,明末的战争一结束,清王朝稳定之初,就有大批山西商人络绎而来,抢占先机。山陕药商的到来,在涡河边形成三条专营药材的街市,药栈、药行鳞次栉比,码头上装运药材的帆船不断拔锚起航。他们运来西北地区的地产药材,在亳州炮制加工后,或沿淮河销往江南,或交换亳州特产药材白芍、白菊、桑皮等运回西北,赚取差价。繁忙的交易,丰厚的利润,不仅富了商人,而且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地产药材的种植,以全国著名的“亳芍”而言,由于晋商的大批量外销,带动了药农的种植,造成春天芍花如海的美景,形成“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的规模种植。 其后,其它行当的晋商也相偕而来,可考的贸易行业有铁器业、金融业、制匾业等。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80828501000bcm.html51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