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合肥包公墓-遨游搜会员日记 |
[游记]合肥包公墓-遨游搜会员日记 |
2007-09-02 auyou.cn |
包公墓一直是合肥城最著名的人文景观,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受到历代王朝和人民群众的精心苛护。历经900多年的风风雨雨,几次变故都幸免于难的包公墓,在文革时期终究未能逃过这场“大风大浪”,所幸墓葬在文物部门的主持下,科学地发掘出来,随葬品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 在劫难逃 1973年春,合肥二钢厂要建石灰窑,在《安徽日报》登出了一则《通知》,让吴兴汉吃了一惊。《通知》全文如下: 合肥市革委会冶金建设指挥部因建设需要,在东郊大兴公社双圩大队征用土地一片(包公墓处),东起合肥造纸厂道路,西至黄泥坎土路,南自铁路专用线,北到双圩大队办公室,上述范围内坟墓急需迁移,希各坟主于一九七三年三月十二日至三十一日前,持当地革委会证明前往大兴公社双圩大队办公室办理迁坟事宜,逾期按无主坟墓处理,特此通知。 通知的意图很明确,就是要让在此长眠了910年的包孝肃公挪挪地方。包公墓要动迁,吴兴汉感到不可思议。早在建国初期,包公墓就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怎么可以随便说迁移就迁移?” 包公是1062年病逝的,1063年葬于合肥大兴集的。从此包公墓一直是合肥城最著名的人文景观,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受到历代王朝和人民群众的精心保护。 包公去世以后,皇上念他的功勋,照顾他的子女在朝为官,后来又赐了一位“恩生”,负责管理管理包公祠、包公墓和有关文物、文史资料,接待来访客人。“恩生”是世袭的,本人临终前,一定要按照立嫡、立长、立贤的原则确定好继承人。他是一族之长,大家都听他的。过去的“恩生”都住在香花墩上包公祠的旁边,便于打扫包公祠。包公祠那时叫孝肃祠。包家的人叫香花墩为包墩。包墩是包家的圣地,说是从包墩迁出去的,都是包家的子孙后代,包公子孙没有不知道包墩的。最后一代“恩生”是包公的35世孙包先海。解放后,包公祠由公家管理,包公画像仍保存在他那里。 墓旁有祭田数亩,“世奉免征”,由世袭的守冢户耕种。守冢户平时管理墓地,禁止牛羊放牧,游客来时供应茶水。清明时节,包公子孙扫墓,供应午餐两桌,鸡、鸭、鱼、肉八大盘,另加白酒和挂面,即当租课。 从北宋开始,每年春秋二季,都由庐州府学的校长和合肥的县长率领师生前往祭扫包公墓,由于这项活动,集德育、智育、体育于一体,深受师生们的喜爱,便形成了一种惯例,经久不衰。即使发生元、明、清的多次改朝换代,这项活动也沿袭未改。 当然,其间包公墓也遭到几次破坏。包公诞辰200周年时,南宋官员重修包公墓,写了一篇《重修孝肃包公墓记》,记载了包公墓遭受的最严重的一次兵火之祸。1129年金兵占领庐州,所到之处对辽、宋贵族墓大肆发掘,摧毁他们的统治权威,掠夺墓中财宝。包公墓被金兵从上方掀开,墓中贵重物品被洗劫一空。 抢救性发掘 历经900多年风雨的包公墓,即使在封建社会也受到统治阶级和当地百姓的保护,怎么在新中国就保不住呢!吴兴汉有点想不通。 但是,在当时的形势下,包公墓要挪挪位置是在所难免的了。惟一还可以去做的,就只有对包公墓群进行一次科学清理,以保护好其中的文物,并力所能及地获得比较完整的发掘资料。在吴兴汉的积极呼吁下,省有关领导指派省博物馆、市文化局、市公安局等部门成立“包公墓清理发掘领导小组”,对包公墓进行科学发掘。 发掘包公墓就这样仓促上阵了。发掘小组从周围的小墓开始,没想到挖第一个墓就挖出了一个棺材和两合墓志,墓志已经遭到破坏,但还能看清是包公和夫人董氏的。这既让他们惊喜,又让他们感到迷惑。这个小墓就是包公墓吗?棺材里的遗骨是包公的还是董氏的?墓志怎么遭受的破坏?如果这是包公墓,那么还要不要再继续发掘? 正当大家心灰意冷时,世代看守包公墓的末代看墓人夏广宏说:“真正的包公墓在油菜田的田拐处,你们没有挖到。”他的话让发掘小组的人精神又振奋起来,大家一鼓作气在油菜田拐角处挖了下去,果然发现一处规格较高的墓葬。 墓室是用条石砌成的一个拱形顶地宫,地宫宽5米,进深4.8米,面积25平方米。地宫内有放置棺材的砖台,长2.15米,宽1.3米,高0.33米,保存完好,但棺材已经不见了。墓门下只留下两个石门窝,门前横砌了一个砖底座,原是放置墓志的。在清理地宫泥土时还发现一件男木俑,高34.6厘米,头戴道冠,正面刻了一“王”字,身穿方领外衣,腰束宽带,双手叠于胸前。据考证为“十二时神”之一。 后来,发掘小组对出土的资料考证,发现这处墓葬就是包公的原葬墓。1129年,包公墓遭战火破坏,包氏后裔将包公遗骨从墓室中迁出,安葬在董氏墓中。后人一直拜祭的包公墓却是一个“假包公墓”。 包公墓的发掘从1973年3月开始,同年8月发掘工作结束,历时4个多月,共发掘墓葬12座,出土包公和夫人董氏、大媳妇崔氏、小儿子包绶、小儿媳文氏、大孙子包永年等墓志六方,共一万多字,特别是包公墓志洋洋洒洒3000多字,为《宋史·包拯传》的3倍,开创了包公文化的新纪元。
|
转自:http://www.auyou.cn/diaryinfo-7378.html70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