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74.城市印象-合肥之行-李鸿章故居 |
[游记]74.城市印象-合肥之行-李鸿章故居 |
2007-07-21 baidu.com |
李府座落在合肥市区,是典型的江南清代民居建筑。据介绍,1999年当地政府对其进行了修缮。现在的故居共五进,面积达1800平方米。室内陈列了大量关于李鸿章的生平资料、实物和图片,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了他的一生。另外,李府是藏有现代女作家的照片,因为李鸿章是张爱玲女士的曾祖父.在李氏族谱上可以清晰地了解其家族的发展历程...... 这也使我们对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有了全面准确的认识。李在晚清的历史上无疑是位重要的人物。说他重要,主要是因为其实行“和戎”外交,代表清政府与外国侵略势力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因而李鸿章自然也就成了“卖国贼”的代名词。其实,这样评价李鸿章是不够全面的。因为从史料上看,李鸿章在大力兴办洋务,兴建了大批近代企业、创办北洋水师、派遣留学生等方面还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的。他的悲剧主要是他所服务的那个腐败无能的晚清王朝和那个时代造成的。对此,李鸿章曾经把清政府比为“漏雨之屋”,自喻为“裱糊匠”。我认为这个比喻正是当时那个时代他所处境遇的真实写照.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他被视为中国开放第一人,兴办洋务运动,第一个把电报引入中国,废除了延续几千年的驿递制度,在天津办起电报总局大楼;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尽管这条从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全长只有11公里。同时,他又被称为卖国贼,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对于李鸿章的功过是非,一直是众说纷纭。毛泽东评价他“水浅而舟大”,梁启超在为他撰写的传记中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自己则形象地称他是“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处于内忧外患的夹缝里,不能挽大厦于将倾”。到底该如何评价李鸿章,李鸿章的故里——安徽省合肥市专门成立了李鸿章研究会,在其故居办展览介绍李鸿章生平、进行李氏家族变迁的学术研究等,试图用历史的眼光、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重新审视这个历史人物—— 李府半条街 李鸿章因出生于合肥,故有“李合肥”的绰号。作为晚清时期的军政重臣,曾影响了近代中国整整四十年。当年,随着李鸿章日渐显赫,李氏家族房产遍布安徽的合肥、芜湖、六安和上海等地,李氏家族在合肥繁华的东大街(今淮河路)建有庞大的建筑群,上了年纪的人仍用“李府半条街”来形容当年李家住宅的恢宏气势。李鸿章家族住宅建于19世纪末,历经百年的风风雨雨,依然保留独有的风貌。如今在其原址修复重建的李鸿章故居,规模已不到原来的十二分之一。 李府自南向北依次分为大门、过厅、中厅、走马楼。在李府中厅的正中是座屏风,上方高悬一块匾额格外醒目,上书“钧衡笃祜”四个字,钧衡,比喻国家宰相一类重臣;笃,是厚的意思;祜是大福,意思是李鸿章官显福厚。这四个字是李鸿章七十大寿时光绪皇帝御笔所赐,以褒奖他对大清帝国的功绩。在这里布置的《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展览共包括五个部分:李鸿章的青少年时代、李鸿章与淮军、李鸿章与洋务运动、李鸿章与外交、毁誉参半的一生等。李鸿章,字子黻,号少荃,道光三年(1823年2月15日)出生于书香门第,24岁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咸丰三年(1853)始办团练,后入曾国藩幕府,显露出军政才能。咸丰十一年(1861)编练淮军,并以此逐渐形成淮系集团。他参与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因功先后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等,封一等肃毅伯。同治九年(1870)起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成为影响清廷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关键人物。19世纪60年代起主办洋务,引进西方科技,修铁路、通电报、设江南制造总局和轮船招商局等军工民企,建立北洋水师,培养新式人才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扩张,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和思想基础。 开创中国多个“第一” 李鸿章自幼天资聪颖,八九岁就念完《四书》,24岁时考中全国第39名进士,成为当年安徽省最年轻的翰林之一。1870年,李鸿章凭着赫赫战功和淮系集团的支持,当上了最有实权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他在这个高位一坐就是25年,是清朝任期最长的直隶总督。1874年,他被授予文华殿大学士,20年后,又被授予三眼花翎。晚清时期汉人能获此殊荣的,李鸿章可谓是第一人。 可以这样说,历史学家对李鸿章的一生评价争议最大的部分是他的外交生涯。早在1874年,李鸿章就清醒地意识到大清王朝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他敏锐地提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以争取国际和平环境,增强国家实力,提高清朝在国际上的地位。但由于时代和个人的局限,最终“和戎”与“变法”都归于失败。他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等,人们也因此认定李鸿章是个卖国贼。 身为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曾东亚西欧涉九万里,在李府故居的展览中,摆放着许多他当年访问德、法、英、美等国家的照片与实物。从李鸿章在柏林、俾斯麦别墅以及在向法国总统递交国书、观看法国式铜炮、与英国首相沙侯会面、与英国葛累斯顿畅谈等一系列活动时留下的照片和在荷兰海牙旅馆留下的题诗,可以看出李鸿章每到一地,均受到各国极高的礼遇与欢迎。李鸿章访问欧美最大的收获是认识到西方真正的先进之处在于政治体制,而非仅仅在于“船坚炮利”。 李鸿章生前留下了大量的信函和文稿,在他死后,由吴汝纶主持编定成《李文忠公全集》。展览中陈列的大量李鸿章的手书、家信和墨宝,都是当年留下的难得的真迹。人们从李鸿章亲笔书写的对联“家给人喜顺若流水,时言乐笑穆如清风”中,可看出他的处家、处人风貌。 在李鸿章故居的展览中,记录着李鸿章一生创建的许多“第一”:第一支完全由洋枪装备的部队;第一支独立的洋炮部队;第一家大型综合军工企业;第一次设立工兵制度;第一个译书机构;第一次仿制后膛枪;第一次官费派留学生;第一家轮船航运企业;第一条自建铁路;第一次设立电报局;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支近代远洋海军;第一部海军军制;第一面中国国旗;第一家机器棉纺织厂;第一个海军基地……李鸿章还捐资重修了包公祠,所以,在合肥至今仍流传着“包家祠堂李家修”一说。 一生难以盖棺论定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第二年,李鸿章又被任命为全权大臣,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他一生中签的最后一个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条约规定中国赔款4亿5千万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亿8千万两,还附加了很多苛刻条款。从此以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约签订后,李鸿章一病不起,于1901年11月7日离开人世,享年78岁。死时,“双目犹炯炯不瞑”。李鸿章死后仅十年,他忠心耿耿为之操劳一生的大清王朝就灭亡了。 李鸿章死后,清政府对其竭尽褒扬,谥号“文忠”,追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并在他主要“建功”地安徽、苏州、天津、南京等处建专祠,给予了极高荣誉。从李鸿章墓、李鸿章享堂、神道碑额以及立于上海复旦中学校门的李鸿章铜像、天津专祠等照片和模型,可见他在清政府中地位非同一般。1903年他的灵柩被运回合肥,葬于东郊大兴集。据传,其墓地的墓道用从英国进口的耐火砖砌成,并建盖了雕梁画栋的李氏享堂。李鸿章的墓葬毁于1958年,他的享堂保存较完好,目前已修复。 李鸿章享堂原占地面积1万余平方米,共建有大大小小房屋99间。“9”是久的谐音,取久久之意,可见享堂的规模之大。这99间房屋,为穿斗式木构架,屋内立柱为网柱布局,石柱为阴线雕刻缠枝花草,都是采用我国传统的古建筑风格而建造和雕刻的。享堂四周及天井院中栽有桂、梅、松、柏和广玉兰等名贵树木和花卉。享堂大门的东南广场上,四只巨型石龟背上,驮负着四块高大的青石碑,巍然耸立,显得庄严肃穆。其中一块石碑,碑额上雕刻着祥云海水,上方两条呼之欲出的龙托着一轮骄阳,碑额中间刻有“清故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太傅一等侯李文忠公神道碑”24个字。 值得一提的是,享堂正殿内,一个紫檀木制成的玻璃橱中,陈列着一件衣襟上染满发黑血迹的黄马褂。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任清政府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奉行慈禧太后的投降主义政策,使整个北洋水师几乎全部断送敌手,第二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条约的谈判地点选在日本马关的春帆楼,这座陈旧不堪的建筑本是日本古代渔民聚会饮酒的地方,日本政府把这里作为谈判的会场,根本没有丝毫的安全防范措施可言,致使李鸿章在从春帆楼返回行馆的途中,遭到日本浪人小山丰太郎的袭击,弹中左颊,鲜血染红的就是这件衣服。 李鸿章是十九世纪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显要人物,他的一生伴随着清王朝由开始走下坡路,直到灭亡的全过程。可以说,不了解曾国藩和李鸿章就不了解近代史,所以,很多名家对李鸿章都有评价。康有为称李鸿章为“维新之同志”;梁启超评价李鸿章道:“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毛泽东在青年时代的《讲堂录》中评价他:“水浅而舟大也”……当然,也有人评价他是一个大卖国贼,是个崇洋媚外的典型人物。 李鸿章生前死后始终都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人们对他毁誉参半、褒贬不一。李鸿章走上中国历史舞台时,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四海变秋气”的末世,也正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疯狂扩张之时。作为这样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人物,对他的评价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对这样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一直难以盖棺论定,当然不足为怪。 李鸿章曾经概括自己的一生是“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可是甲午战争的烽火使他“一生事业扫地无余”。他从权力的顶峰坠落后,长期赋闲在北京贤良寺,这才清醒地认识到,清王朝是间“破屋”,而自己只是一个“裱糊匠”,“裱糊匠”虽有办法把“破屋”的外表裱得光鲜漂亮,但“破屋”是绝对经不起暴风雨的! 无论对何人何事,历史向来是客观公正的。所以,我们无论是对于历史上某些现成的结论,还是对于流传于世的传说,不能一概迷信,条件允许的话,还是应当实地考证一番,这样也许你能有新的发现和新的认知。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路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征旗大将;寰海尘氛纷未已,诸君莫作等闲看. ---李鸿章 |
转自:http://hi.baidu.com/%0B9%0B2%0CC%0FD%0C8%0D5%0D4%0C2/blog/item/5d8b20fa08c81a899e5146f6.html69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