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2008年寒假安徽九华山之行(3) |
[游记]2008年寒假安徽九华山之行(3) |
2008-06-10 sina.com.cn |
险峰多峭壁怪石。天台峰西“大鹏听经石”,传说有大鹏听地藏菩萨诵经而感化成石。观音峰上观音石,酷似观音菩萨凌风欲行。十王峰西有“木鱼石”,钵盂峰有“石佛”,中莲花峰有“罗汉晒肚皮”,南蜡烛峰有“猴子拜观音”等等,惟妙惟肖,越看越奇,耐人寻味。 化城寺前的放生池
游览九华山最好的季节是3月至11月。特产有九华云雾茶、黄精、天竺筷、纸扇等。以山笋、冬菇、野菜为原料做的“九华素食”,很受游客欢迎。 游九华山,首先到九华街,这里海拔600多米,是九华山的中心,寺庙也主要集中在这里,因此有“莲花佛国”之称。这里实际上是一个山上的村镇,除了庙宇外,还有商店、学校、旅店、农舍,游人可以在这里住宿,并以此为起点,游览山上的名胜。 冰雪覆盖的山路
注:化城寺是九华山开山主寺,也是全山百寺之首,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寺名“化城”源出于《法华经》中的佛教故事。传说释伽牟尼与小徒下乡布道,忽为山险所阻,小徒饥渴交加,坐地不起。释迦牟尼手指前方说:“前有一城,速去化斋。”小徒顿为振奋。所谓城实乃佛祖点化而成。因化城寺地处高山平地,四面环山如城,故名之。 化城寺位于九华山心腹位置的九华街上,依山修建,南对芙蓉峰,北倚白云山,东连东崖,西接神光岭,四面环绕如城。以此寺为中心,周围星罗棋布数十个寺庵,计有九莲庵、通慧庵、旃檀禅林、天然棋庵、菩萨阁、天池庵、宝积庵、长生庵、龙庵、永庆庵等,参差坐落,香烟缭绕,木鱼梆梆,经声琅琅。化城寺前面是一座圆形广场,广场中间有一水池,因状如半月,故名偃月池,又称放生池,相传为金乔觉所掘。 九华街
化城寺是九华山唯一的一座坐北朝南、呈轴线对称布局、由南向北逐渐升高的寺院,分前后四进,依山而建,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此四进随地势渐高,结构自然,门楹窗柃、斗拱梁柱和台阶基石均刻有精巧美观的图案。殿内有康熙御书“九华圣境”横匾和乾隆御书“芬陀普教”横匾。后殿有明代崇祯皇帝御书“为善最乐”横匾。 后山的冰瀑布
化城寺历代曾遭受多次火灾,初建于公元757年的原化城寺,早已荡然无存。现有殿宇多系清朝光绪年间重建,唯独藏经楼是明代宣德年间建筑。这些建筑除四壁砖墙和瓦顶外,内部为木结构。柱、梁、檩、椽全部采用闩缝对榫、互相楔咬的传统方法,不用一颗钉子。门楣、斗拱和横梁上都镂刻着凤凰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以及花草图案,施以重彩。尤其是大殿正中的藻井,层层迭进,九条木雕的金龙围着中心的硕大宝珠盘旋飞舞,祥云和瑞蝠穿插其间,令人叹为观止。 据说藏经楼内现藏有完好的《涅槃经》,更保存有明代百岁宫无瑕和尚用自己身上刺出的血配以金粉,花了28年写成的《华严血经》。此外,还有贝叶经及上刻“地藏利生之宝”字样的金、玉、铜质佛印多种。 现在,化城寺已辟为九华山佛教文物展览馆,将一些文物集中展览。我们在展区细细地看了很久,尤其是对金乔觉生平图文并茂的介绍我们逐块展板一一细看。据《安徽通志》记载,唐开元七年(719)24岁的新罗王室弟子金乔觉,剃发出家后携白犬于唐开元、天宝年间渡海来到中国,入九华山独居石室,岩栈土饭,苦修达数十年之久。据传金乔觉坐化后,“颜色如生,兜罗手软,骨节有声如撼金锁”。因肉身不坏,其门徒“建塔三层藏之 庙内有对联“九华峰前香云缥渺,化城寺里花雨缤纷”;“大圣道场同日月,千秋古刹护东西”;“愿将佛手双垂下,摸得人心一样平”(因为原有的佛像造型没有一个是双手下垂的,祈求者希望佛的双手下垂,以法力使人去掉私心与不公平)。 我们在化城寺的前殿参观完,又到后殿烧了三柱香拜了拜佛。因化城寺前面的广场大约因有放生池的缘故,又仿佛是在群山环抱之中,觉得景致很美,又多流连了一会儿。因此到通慧庵(又叫通慧禅林)时已四点钟了。此时,我们才知道这里的寺庙四点钟关门。正要关门的老尼看见我们,问要不要拜一拜,要拜赶快进来,马上要关门了。我们连忙进去。那老尼面容还算和善,就不知为何此时一付气哼哼的样子。她并不给我们看看别的殿堂佛像的机会,直接把我们带到有仁义师太金身的殿前,从一个筐里拣出三双拖鞋来甩给我们,让我们换上。这里是我们遇到的唯一一家进殿要换拖鞋的寺庙。仁义师太的金身放置在一个玻璃龛内,身形缩得很小。我们还是头一次看见这种僧尼死后的肉身,很是惊异。老尼不容我们惊异,不住地催促我们快拜。我们连忙拜了拜。老尼拿出一个本子,又指指面前的莲花灯说,点一盏灯一百元。这话让我惊异得说不出话来---拜一拜要一百元吗?没听说过僧尼这样收钱的呀?我问老尼,非要买灯吗?老尼也不废话,直截了当地说,不买可以,交拾元钱。这个我倒是知道,从网上我已了解到看金身一般要随喜拾元钱。交了拾元钱老尼要我在那本子上写上姓名和钱数。我按平时记账的习惯写了10.0-。老尼大急,用手点着那个10冲我嚷。她说话有口音,听着本来就费劲,这么一嚷更把我嚷蒙了,不知何意。后来我看到别人的名字下写的是“拾元”才恍然大悟,连忙改过来,老尼才气哼哼地收了本子。离开通慧庵时,从偏殿里又走出一个老尼,面相还不如刚才那位老尼。此时有一对小夫妻也来到通慧庵,这老尼也是吆喝着,要看快看要关门了。那对小夫妻走了进去,不知是何遭遇?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6dd68d0100912b.html40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