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游采石矶 |
[游记]游采石矶 |
2007-09-02 tuniu.com |
离开马仁奇峰,一路颠簸,我们向马鞍山的采石矶而去,采石矶位于市区西南约5公里的翠螺山麓,古称牛渚矶,高约50米,突兀江流,峭壁嶙峋,有“千古一秀”之美称。它和岳阳城陵矶、南京燕子矶,合称“长江三矶”。以山势险峻,风光绮丽,古迹众多而列三矶之首。采石矶扼据大江要冲,水流湍急,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来到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称为“江南四大名楼”的太白楼遗址。太白楼后是李白祠,祠顺应地势,就坡而建,借回廊与前楼二层相连。祠堂正厅供奉黄杨木雕的李白站像一尊,背负双手,昂首挺胸,神态潇洒、飘逸,十分传神地再现了“诗仙”风韵。后厅四周布满了许多有关诗仙的字画诗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平生涉历山川,迹遍天下,惟百年不忘采石。曾多次登临吟咏,在这里写下了《横江词》、《牛渚矶》、《望天门山》、《夜泊牛渚怀古》等脍炙人口的诗篇50余首。民间还广为流传他身披宫锦袍、泛舟赏月、跳江捉月、骑鲸升天的神话故事。听完了导游小姐的讲解,我们蜂拥而至来到后花园, 花园里种满了各种牡丹,各色牡丹竞相争艳,忙拍照留念,正是“国”花烂漫时,我在丛中笑!太白祠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后花园一面墙上的毛体书法《将进酒》:君不见黄和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诗意声势磅薄,气象恢宏,感情表达圆转自如。书法和诗意极为融洽,浑然一体,豪迈、苍凉、委婉、激越,博大的心胸、纯美的诗情,主席凭手中的长锋狼毫,在尺幅间、时空中,留下了人间正道、男儿意气,读之荡气回肠、心潮澎湃。离开太白祠,在导游小姐的带领下,我们沿着曲折的山路,踏着初春的绿色,来到驰誉江南的三元洞。三元洞,又名三官洞,是采石风景区内五座天然石洞中最大的一座。传说湖南有三秀才进京赶考,行船途经采石,听到崖边有人呼喊他们的乳名,便循声而去,发现岸壁间有一洞口,遂进洞观察。这时,忽然江面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其他船只均被风浪吞没,唯三人幸免。后三人皆得高中。为感神灵搭救之恩,遂捐资修建洞阁,称“三元洞”。三元洞精巧玲珑,整个建筑依山傍水,洞内有洞,别有洞天。山洞嵌于崖壁之间,水拍洞边悬崖,雪浪滚滚,探身俯视,江面雾气腾腾,水天一色。两条铁索悬挂峭壁,不知是艄公下锚之用还是乡邻辟邪镇江之宝。一路曲折迂回,在导游小姐的指点下,我们向采石矶的最高峰三台阁攀登,部分体力较差者已经无心向上,只好停留原地欣赏采石分光,我们边走边聊,谈笑风生,不觉已至半山腰,见一孤坟,坟前有碑,碑文大意为青莲居士之衣冠冢。此衣冠冢始建于唐代,相传李白身着宫锦袍,在采石矶头酒醉跳江捉月,溺死江中,其衣冠被渔人捞起葬于采石,1972年,采石公园管理部门将李白衣冠冢迁至翠螺山南麓,重新勒石为碑,供游人瞻仰凭吊。终于来到了采石矶顶峰三台阁,三台阁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长江名阁,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后毁于战火,二十世纪末得以重建。登临三台阁,可南望天门中断,西眺大江奔流,东睹古镇采石,北望九华风光。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采石矶是万里长江的结穴处,而三台阁是采石矶的制高点。三台阁万般风情,一语道破。登高望远,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刚才爬山的疲劳早已飞到九霄云外,极目远眺,江心洲人来船往,依稀可见。微风轻拂,凉爽惬意,忽然间不由感慨万千,沧海桑田,世事变幻难测,芸芸众生,皆为匆匆过客。其实人生何尝不是一次旅行,我们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情和观风景的心情!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文章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根据您的意见给予其他的处理。 发表于 13点24分, 推荐给好友 hourglass 去过的地方 更多 还没有回复我来说两句 请先登录。
|
转自:http://www.tuniu.com/places/posts/6571144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