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十上采石矶(游记) |
[游记]十上采石矶(游记) |
2008-04-29 sina.com.cn |
采石矶,在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的长江东岸,翠螺山麓,古时称牛渚矶,是因相传有金牛出渚而得名。又因在此处曾采得五彩之石,在三国东吴时改名采石矶。采石矶峭壁临江,满眼青翠,矶下涛声轰鸣,长江一泻千里,素以绝壁、巨川、古刹、名楼、幽林、秀木著称,与岳阳城陵矶,南京燕子矶并称为“长江三矶”。 算起来我已十一次登临过采石矶。喜欢采石矶,除了缘自喜欢那天然浑成的自然景色外,还在于喜欢李白和他的诗。自古以来,采石矶吸引了无数文人雅士,尤其是李白曾多次来采石矶游览,触景生情留下许多有名的诗篇。相传李白就是在采石醉酒坠江,骑鲸而去,后人为纪念李白,在山脚建有唐李公青莲祠和太白楼,翠螺山上还有一座李白的衣冠冢。 第一次游览采石矶已是三十多年前的金秋,与同学五人骑车长途跋涉前往的。南京离采石约五十余公里,那天天高云淡,秋风飒爽,少年豪情,脚下生风,只用三个小时就到了采石矶下。那时刚刚经过一场浩劫,采石矶也没能幸免,到处是一片残败的景象,满眼萧瑟。然而你可以将楼宇古迹摧毁,却改变不了山川形胜!我们沿着茅草没膝、阒无人迹的山间小径攀登上采石矶,那眼前的一幕让我们感到强烈的震撼!站在悬崖绝壁之上,眺望浩浩荡荡的长江水笼罩在一片烟霞之中,在艳阳的照耀下闪烁着金光,错落的亭台楼阁掩映于斑斓的秋色之间,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喧嚣的世外。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披襟浴风,仰天长啸,那种感觉即使在多年以后仍是那么让我难忘! 山崖有巨石,叫联壁台,也叫捉月台,嵌于悬崖绝壁之间,十分险峻,是眺望长江景色的最佳处,江对面是有名的天门山,李白当年写下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直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就是感叹这儿的美景,他的《横江词》:“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亦是触景生情的佳作。李白一生落拓不羁,据说即是在联壁台醉酒跳入江心捞月而亡,所以宋诗人梅尧臣有诗云:“采石月下逢谪仙,夜披锦袍坐钓船。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不应暴落饥蛟涎,便当骑鲸上青天”,即说此事。我们在崖边探身四望,只觉脚下生风,胆战心惊,却也不忍离去,思绪仿佛也随李白乘风远去。从联壁台艰难而下,在江边巨石上有三元洞,洞上有飞檐画栋的楼宇,须沿洞中极窄的缝隙穿越,方能登上斯楼。坐在楼内,眼观朦胧迷离的江水,脚下洞中江涛訇然有声,似有凌空升天之感。那天我们边欣赏美丽的秋江景色,边品尝余味隽永的采石茶干,真感不虚此行。 沿途陆续可见到燃犀亭、观澜亭、娥眉亭、捉月亭、赏咏亭等名胜,尽管沧桑破旧,但仍留下了李白、梅尧臣、陆游、文天祥、沈括等许多古代文人墨客的足迹和诗篇。山下有一座恢宏的楼宇,这就是为纪念李白的“唐李公青莲祠”,也称“太白楼”。李白晚年寄寓当塗,死后葬于当塗青山,一生中多次来此漫游赋诗。此楼建于唐代元和年间(806---820),后多次毁于兵火,现存之楼为清光绪年间所建。时值浩劫末期,我们循迹探访,只见陈旧的大门紧锁,从门缝向里看去,“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荒草离离,蛛网密布,碑趺横陈,狐獾藏匿,极其萧条。虽然附近的古迹被破坏得七零八落,可太白楼却安然无恙,可谓劫后余生!那次我们未能进入拜访,心中留下了一丝遗憾! 在后来的这些年,有了许多次到马鞍山市的机会,而每次我都会不知疲倦地转访采石矶,几乎成了大学同学、同事们的兼职导游,更多地熟悉了李白的故事。拨乱反正,百废俱兴,渐渐地采石矶得到了很好的修缮。后来太白楼终于打开了大门,在七十年代末我第五次游览采石矶时意外地得以进入太白楼观赏。太白楼依山而建,前后三进,左右回廊,主楼三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前殿有一尊李白的全身塑像,神态潇洒,栩栩如生,郭沫若曾来此游览,题有“水调歌头”一首,其上阙为:“久慕燃犀渚,来上青莲楼。日照长江如血,千里豁明眸。洲畔渔人布罶,正是鲥鱼时节,我欲泛中流。借问李夫子,愿否与同舟?”生动地描绘了采石矶的情景。登上素有“风月江天贮一楼”的太白楼远眺,千里银练,万顷田畴尽收眼底,人文古迹扑面而来。明代诗人王世贞在登太白楼后感慨赋诗:“昔闻李供奉,白云海色曙。长啸独登楼,明月天门秋。此地一垂顾,欲觅重来者。高名百代留,潺溪济水流。”以至后来的游人来此瞻仰李白墓,无不诗兴大发,仓促题咏,明代有个叫着梅之涣的人看到后,见好诗不多,便在李白墓旁写道:“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也成为游览采石矶的笑谈。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6ad24601008xm7.html51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