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上海龙华寺_上海龙华寺旅游 |
[游记]上海龙华寺_上海龙华寺旅游 |
2007-09-09 cts2008.com |
龙华寺是上海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古刹。位于龙华路2853号。建于清光绪年间,但基本保持宋代佛教禅宗的伽蓝七堂制原貌,是一组较完整的寺庙建筑群。寺内珍藏有唐、五代、明、清年间的经书、金印、佛像等。 龙华寺殿宇巍峨,金碧钩耀,佛像庄严凝重。这里的佛像有两处与众不同,一是,因为龙华寺为弥勒道场,有两尊弥勒塑像。天王殿供的是弥勒的菩萨像,弥勒殿供的是化身像,俗称“布袋和尚”;二是,大雄宝殿。其他寺院大殿主尊两侧或是宣传佛法的“十八罗汉”,或是保护佛法的“二十诸天”;而龙华寺大殿内罗汉和诸天神济济一堂。 龙华寺的天王殿东西两侧建有钟鼓楼,“龙华晚钟”为明清时期“沪城八景”之一,从1991年起,每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在龙华寺举行的迎新年撞龙华晚钟活动,吸引了许多的中外游客,这一活动已经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国家级旅游项目之一。
景观集萃 龙华弥勒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吴越王钱弘夜泊海上,当夜风雨骤至,吴越王见草莽之中祥光烛天,钟梵隐然,于是慷慨出资建寺造塔。寺名龙华,是取自弥勒降世龙华树下的佛教经典故事。 一步入山门,就能看出龙华寺的特点,因为第一进大殿是弥勒殿,百非天王殿。歇山式的弥勒殿,飞檐翘角,协调庄重,又有飞动轻灵之美感。龙华寺让弥勒独居一般,别具特色。 在弥勒菩萨的背后是佛教护法韦驮,“顶天立地擎金杵,愿为龙华助转轮”。韦驮菩萨,又称韦驮天。相传释迦牟尼涅槃时,诸天和众王反映佛陀火化后的舍利子分了,各自回去建塔供养。韦驮也分得一颗佛牙,正准备回天界。一个捷疾鬼混水摸鱼,偷走一对佛牙舍利,撒腿就跑。韦驮奋起直追,刹那间就将捷疾鬼抓获,夺回了佛舍利。诸天和众五纷纷夸奖韦驮能驱除邪魔外道、保护佛法。于是,韦驮被人们称为护法菩萨。在中国的寺院殿宇中韦驮护法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告诉行脚僧本寺是否接待。韦驮一般具有两种站立的姿态:一个是双手合十,横杵于腕上,直挺而立;一个是一手握杵拄地,另一手叉腰。前者双手合十,表示此地是十方丛林,欢迎来客,远游的行脚僧可安心住下;后者则示本寺不接待来僧挂单,行脚僧不要自讨没趣,最好另投山门。 殿堂建筑 寺院中轴线上排列的大殿全为皇宫式建筑,具有明显的汉地古建筑的审美特征和民族风格。龙华寺建筑群仍保持着宋代的伽蓝七堂制。中轴线上,弥勒殿后依次排列着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方丈室、藏经楼。 龙华三绝 古刹、古钟、桃花,为龙华三绝。 钟楼中间悬挂的一口青龙铜钟,重三午公斤,被誉为“龙华晚钟”,曾为“沪上八景”之一。如今八景已不复存在,只有古钟依然为我们带来声声古音。此钟震音洪亮,如惊雷行天,为上海诸刹之冠。“数声断续斜阳外,较胜寒山夜半闻”,就连姑苏寒山寺的钟声也在其下。远处闻之洪亮,近处听之悠扬。子夜时分,若与明月、潮汐、清风相应,就更显得夜半龙华钟声的宏阔、深沉和悠远迷人。 “浪堆载得钟声去,般过龙华十八湾。”在百年以前,要去看龙华庙会,需要乘船,傍晚方能归来,而龙华寺的钟声悠扬,犹如后浪推前浪,层层叠叠,余韵不绝,连船过了十八弯,钟声还清晰可闻,可见古钟的风韵。 龙华寺周围风景秀丽,自清道光以后,这里的桃花便已远近闻名,有“柳绕江村花映溪,十里桃红红不断”的风光,可惜这些桃花在抗战时就几近绝迹了。建国后,这里设立了龙华公园,种了数百枝桃花,比之昔日更为艳丽夺目,各式桃树连绵,曲径通幽。每至阳春,草长莺飞,桃花盛开,嫣红如画,又如红霞夺目,灿烂之至。 民间传说 关于龙华寺的来源,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相传三国东吴赤乌五年,西域康居国大丞相的长子会出家为僧,人称“康僧会”。他东游于吴、娄、由拳之间,路过龙华荡,史见这里水天一色、尘辙不到,是一块纯净的修行宝地,他想在此结庐而居。但是此地本是广泽龙王的龙宫所在,龙王因此与康僧会斗法,结果龙王输了,就把龙宫宝地奉献出来,让康僧会在此修建梵宇,因此寺名为龙华。康僧会后来到吴王孙权那里,为孙权求得十三颗放出五色祥光的佛骨舍利子。孙权下令造十三座塔供奉舍利子,龙华塔即为其一。塔影横江,令人赞不绝口。 明代寺里的和尚根据这个传说,请人作记刻于石上,从此龙华寺与龙华塔的来源,上海一带妇孺皆知,龙华寺也因此被称为“三国古刹”。清代县志曾引用晚唐诗人皮日休的《龙华夜泊》:“今寺犹存古刹名,草桥霜滑有人行。尚嫌残月清光久,不见波心塔影横。” 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现在考古发现证明,三国时期此地还未成陆地。
|
转自:http://www.cts2008.com/mudidi/JDInfo.asp?ID=hualongsi118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