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渔梁坝(史料) |
[游记]渔梁坝(史料) |
2008-05-22 sohu.com |
明弘治十四年(1501),知府彭泽命通判陈理督工修建。此次吸取张桢教训,“尽去坝心灰沙,表里皆甃方石,并节为梯级,俾水过坝斜平而下”。其结构和式样,成了名符其实的石质重力滚水坝。但当时坝面采用的红石不耐冲刷,因此,明万历、崇祯年间又两次大修。现南岸山坡上仍立有明万历修坝记事碑。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知府朱廷梅主持重修,这次除保留原先成功之处外,弃去旧赤石和沙砾,坝面改用青白二石纵横交织,甃叠二十余层。衔接处用石榫互为连锁,上下层间竖石穿插,互相衔接,极为坚固。坝开三门,以泄水势。此次大修自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至三十二年(1693),历时6年完成。后乾隆三十七年(1772)、光绪三十一年(1905)时曾两次维修。 二、功用 渔梁水埠建坝的起因,据南宋邑人钱时《新安建石梁记》云:“紫阳之麓,绝流为梁,潴为渊,其来尚矣。中罹荡圮,邦人士辄不利,……为澄涵气象,则自衍裕,梁之利也固宜。” 渔梁坝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体现了古代重力滚水坝技术成就。渔梁坝设计合理,工艺十分精湛,坝身为不等腰梯形,下游边坡坡度1:7.8,十分平缓。水平条石间“纳锭于凿”,竖向则每隔1.5米左右,“中立石柱”。坝趾砌条石护坦,设置护菑,即以短石桩护坝脚,防止冲刷。三个水门(泄洪道)从北向南依次渐低,起着调节流量的作用。在常水位时,练江从最南端的水门流过,坝面可以上人,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了方便。从南端水门通过的江水直冲距坝150米的龙井山壁,折向东北而下,不仅刹减了水势,又使北岸难聚沙碛。其余两水门保证练江在较高水位时仍有有较大泄水能力,洪水季节水流则从整个坝面泻下。 渔梁坝的兴建带动了渔梁街区的发展,由于坝“截上流以缓之,则舟楫易上,而挽运不劳”,坝下一片水面成为理想的航船停泊处,其中“龙船坞”一带最多时能停靠300余艘船只,号称古新安通往杭州的第一水运码头。交通的繁荣刺激着村落的发展,由唐至明,逐渐形成关厢商埠,最终成为一个集商业、交通转运、货物集散和船工集居地为一体的非农业性村落。昔日渔梁樯桅如林,商旅如云,市井辐辏,盛极一时。 渔梁为古代县城主要水运码头。江上筑坝截流,使水缓滩平,成了优良的航船停泊处,这津渡之难就解决了。而大坝的设计者则有意将南端水门近岸开设,比北、中两处水门低一级,使常年流水始终折冲北岸即“龙船埠”。远航杭州的起点“龙船埠”即在此建立。清光绪年间2-5吨木帆船从丰乐河可抵琶村,从富资水可达丰口桥下,从扬之水可通绩溪县柳村,民国初期从丰乐河通船至岩寺,富资水通航至富堨,扬之水通航至绩溪临溪。渔梁坝“奠澄流而揽形胜”,不仅解决了徽州四县至府城的津渡之难,而且形成了“平衍渟蓄,竟川含绿”的古歙胜地西干。渔梁坝附近优美的环境吸引了众多的文人雅士到此流连觞咏,酬唱赠别,为名山胜水留下了大量篇什。元张可久有一首小令,十分典雅工丽:“浪花飞雪,船阁苍云缺。一片鸬鹚西照,樯燕语、柳丝结。话别,情哽咽,洒边歌未阕。他日寄书双鲤,顺流过、钓台月。”(《霜角.新安八景—渔梁送客》)鸬鹚,亦称鱼鹰,驯化后可使捕鱼。直到现在,渔梁坝上仍可看到这一古老的捕鱼作业方式。 渔梁坝蓄水可保持城内较高的地下水位,保证城内水井有足够的饮用水供应用,并有利于消防。而且于农业灌溉也有重要作用。歙县北部地处天目山脉西侧南段,据现代地震资料,从宁国沿芜屯公路往南至歙县县城,有一条中等程度的地壳断层。断层含水丰富,故在县城区域,凿井即可得泉。这也是汪华地此建城的重要条件之一。然泉脉又与练江中之断层相通。南宋《新安志》云:应公井底有二穴通练江中,一通铜井潭,一通釜底潭……如果久旱不雨,河床干涸,则井水亦随之干涸。古人由此推知:在城南江中筑坝蓄水,使水面延至城根,这就为城内用水提供了基本保证。据载县城居民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饮用水皆为井水与河水。且城内水井有名称的有:文公井、罗公井、白石井、铁帽井、三眼井、八眼井、方井、打箍井、少保井、仙姑井、暇蟆井、节烈井等井群。
|
转自:http://ahslheji.blog.sohu.com/43227044.html46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