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介绍在大自然神斧的造化下, 黄山以其独特的风貌耸立在皖南山区。它似一幅天然的画卷,一首无声的诗。它广积华山之险峻、岱岳之雄伟、衡岳之烟云、匡庐之瀑布,是中国名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国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曾这样评价黄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北京人民大会堂客厅内亦悬挂一幅黄山迎客松;国画大师刘海粟曾于1988年实现了十登黄山的宿愿,可见黄山是以多么瑰丽的雄姿吸引天下的游人。特别是近几年,四海佳宾,五洲游客都慕黄山之美名;千里迢迢辗转逗留,共赏这座值得中华民族骄傲的天下名山。黄山素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天下。那72峰、24溪、2湖、3瀑,峰峰奇特,溪溪曲折、极尽天下山水之美,更聚名山大川之胜。据考证;100多万年前,黄山是一个冰封雪飘的世界。第四纪冰川时期,那尖硬的冰层挟着石砂,撞开岩石的裂缝,冲刷掉风化的岩石,自然之力似无数把锋利的刻刀雕琢着各种岩体,塑造成多种优美的形态,经风雨剥蚀,剩下的尽是黄山的风骨,黄山的灵魂。 奇松为黄山四绝之一、连绵的群峦之间满布着奇松异石,点缀着如画的黄山。给她增添了秀丽之色。众所周知,古木常以曲为美;直则无姿,黄山上的松树便体 现了这一点、迎客松是黄山的象征,也是黄山的化身、向似伸曲的臂膀,放弃了大众化的均平之姿,屹立在玉屏楼旁,已度过千载岁月。这古朴苍劲,向一方伸展的优美身姿,象一位热情好客的主人,欢迎八方宾朋、还有梦笔生花的“花”、喜鹊登梅的“梅”,都各领风骚数百年,把黄山装点得更加绚丽多姿. -------------------------------------------------------------------------------- 鳌鱼峰 在黄山中部。因其形似张嘴待食的鳌鱼,故名。为黄山三十六小峰之首。从莲花峰下山,过龟蛇二石、百步云梯,穿过莲花洞,便来到鳌鱼峰。此峰海拔1780米,峰以形名,那巨大高昂的鲸首,大有鲸吞天地之势。 峰腰有三角形的鳌鱼洞,洞额刻“天造”二字,洞内有梯道,游人经梯道自洞内出入,如鳌鱼吞吐状。峰前有数石,远望类螺蛳;峰背有一龟形大巧石,近卧几个蛋形小石,构成鳌鱼驮金龟、老鳖下蛋等景。 -------------------------------------------------------------------------------- 龙源九龙瀑 位于汤口镇境内,云谷西路下山处,是丞相源和苦竹溪之间、香炉峰与罗汉峰之间的大峡谷,纵深6公里,称龙源,传说是轩辕黄帝养龙的地方。 谷中有众多的天然龙景大观,是龙的世界,从下至上,依次有龙女潭、戏珠池、牧龙池、龙禅院、双龙瀑、青龙涧、九曲峡、九龙瀑、龙舟石、螭龙潭、龙盘岛、虬龙潭、蛟龙潭、天鼓石等,还有大片的原始森林、竹海及栖息其中的无数珍禽异兽。 九龙瀑瀑水源于天都、玉屏、炼丹诸峰,汇为云谷溪(丞相源),然后在香炉、罗汉两峰之间的悬崖上奔流而下,长达300米,整条瀑布共分九折,一折一瀑,一瀑一潭,两潭之间相距不等,形成九段飞瀑,宛如九条飞龙。山僧心智有诗记胜:“一泉分九叠,万仞落高峰,一叠一潭雪,潭潭似有龙。”故名九龙潭,古诗也这样描写了九龙瀑:飞泉不让匡庐瀑,峭壁撑天挂九龙。九龙瀑蔚然壮观,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中国黄山”的主要景观之一,亦是世界第一奇瀑。 -------------------------------------------------------------------------------- 北海 北海景区内有奇异的石笋砼和妙趣横生的“二仙下棋”、“丞相观棋”、“仙人进宝”、“十八罗汉朝南海”等奇景。有人说后山佳丽萃两海,即北海、西海。北海景区以峰为主体,汇集了石、松、坞、台、云等奇景,色彩变幻莫测,主要景观有光明顶、飞来石、排云亭、狮子峰、清凉台、散花坞、梦笔生花、始信峰、石笋矼、白鹅岭等。光明顶,海拔高度1840米,黄山第二高峰。由于地势高旷平坦,故是黄山看日出、观云海的最佳地点之一。飞来石,位于光明顶西北方,此石高12米,宽8米,厚1.5至2.5米,重约360吨,形态奇特,如此巨石却被竖立在一块长约12~15米、宽8~10米的平坦岩石上,令人惊叹不已! 排云亭,位于飞来石以北,相距约1公 里,这里是西海观赏黄山巧石最理想的地方,故有巧石陈列馆之称。狮子峰位于北海宾馆对面。观赏北海景色的重要景点清凉台,就在狮子峰的山腰上,它是北海观日出云海的最佳处,故有黄山第一台之称。始信峰,位于北海以东,相距约1公里。此峰三面临空,悬崖千丈壁立如削,峰顶奇松遍布,刻石满止,峰下沟壑深幽,风云变幻莫测,游人至此,终于“始信黄山天下奇”,故名始信峰。 黄山以“四绝”而名闻天下,奇松为“四绝”之首,它遍布黄山千峰万壑,但尤以始信峰的松最为独特,以黑虎松、卧龙松、麒麟松、龙爪松、连理松等最为著名。民谚有“不到始信峰,不见黄山松”。这些奇松的树龄均在400~500年,堪称黄山一绝。 -------------------------------------------------------------------------------- 光明顶 在黄山中部,海拔高度1840米,黄山第二高峰。其顶部高旷而平坦,日光照射久长,故名光明顶。和它相连的是平天缸。前山和后山以此为界。这里建有华东地区海拔最高的气象站--黄山气象站。 由于地势高旷平坦,故是黄山看日出、观云海的最佳地点之一。站在光明顶可观东海奇景、西海群峰,炼丹、天都、莲花、玉屏、鳌鱼诸峰尽收眼底。还可以统观东、南、西、北海和天海,“所谓三十六峰者,骈列舒张,横绝天表,众岫叠岭,效奇献秀,尽在一览”(元人汪泽民游记)。故民谚说,不到光明顶,不见黄山景。 -------------------------------------------------------------------------------- 天都峰 位于黄山东部,西对莲花峰,东连钵盂峰,是黄山三大主峰之一,高达1810米,直冲云霄,为黄山三大峰中最险峻者。古称“群仙所都”意为天上都会。天都峰为第四纪冰川形成的角锋。峰顶平如掌,有“登峰造级”石刻,中有天然石室,可容百人。峰头远眺云山相连,江河一线,遥接大海,俯瞰群山,千峰竞秀,万水奔腾,美不胜收。天都峰虽高不及黄山的主峰莲花峰,但其险峻程度则绝非莲花峰可比,百丈云梯几乎直上直下。天都峰是鸟瞰黄山壮丽全景的理想之处,因此人们说,不登天都峰,等于一场空。古时候,天都峰无路可登,能够登上天都峰者寥寥,唐代释岛云,慕东国僧掷钵神异,来游黄山,成为有记载的登天都峰第一人。他曾在绝壁上留下《登天都峰》一诗:“盘空千万仞,险若上舟梯;迥入天都里,回看鸟道低。他山青点点,远水白凄凄;欲下前峰瞑,岩间宿锦鸡。” 天都峰,其脊如客至此无不战战兢兢,有“天都欲上路难通”感慨。民国二十六年(1937)建登峰梯道,长3里,有1564级台阶,194个石栏干和600米铁索,保障游人安全攀登绝顶。1984年于峰腰另辟新径至峰顶。站在峰头远眺,云山相接,江河一线,俯瞰群山,千峰竞秀,风光无比壮丽。古有诗赞曰:“任他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也叫奇。”民谣云:“不到天都峰,白跑一场空。”意为此峰为游黄山必游之地。 天都峰峰顶平如掌,有“登峰造极”石刻,中有天然石室,可容数十人。室外有石,形如醉仙斜卧,名为“仙人把洞门”。另有石如桃,称为“天都仙桃”。峰顶有“登峰造极”等石刻。极目远望,云山相接;俯瞰群山,千峰竞秀。古诗有句:“任它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也叫奇。”1965年5月,董必武题咏:“奇险天都著,遥观亦有缘;大雄无与并,苍浑莫之先。今有民谣:“不到天都峰,白跑一场空。”意为游黄山而不登天都,等于虚此一行。1983年,在半山寺上方,从天都峰腰另辟新径至天都峰顶,又增添了新的景点。 峰内有仙人把洞门、鲫鱼背、天桥、百丈云梯、松鼠跳天都、天上玉屏、童子拜观音、金鸡叫天门、二僧朝佛等景点。 -------------------------------------------------------------------------------- 迎客松 位于回香阁西北侧路旁,倚狮石破而生,高13米,胸径0.7米,树龄至少已有800年。顶冠平铺,满身葱绿,青翠欲滴。树干3米处横生一长枝,似向过往游人招手致意,雍容大度,姿态优美。是黄山的标志性景观。黄山松的杰出代表,华夏第一松。松名始见于民国《黄山指南》一书。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里,有黄山迎客松的巨型铁画,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铁画前与外国客人合影留念,黄山迎客松不仅是黄山的象征,也成了中国人民热情好客的象征。 1994年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也悬挂了国画《迎客松》,作者是黄山籍画家刘晖。 迎客松近旁经回香阁,下坡路右,即是美女泉。因泉眼西南有仙姑尖,传为美女所化,故名之 -------------------------------------------------------------------------------- 玉屏峰 著名的“玉屏卧佛”就在峰顶,头左脚右,维妙维肖。峰石上刻毛泽东草书“江山如此多娇”。楼东石壁上,刻有朱德元帅的“风景如画”题词和刘伯承元帅所作《与皖南抗日诸老同志游黄山》:“抗日之军昔北去,大旱云霓望如何。黄山自古云成海,从此云天雨也多。” -------------------------------------------------------------------------------- 云谷寺 初称掷钵禅院,后改为云谷寺。位于黄山钵盂峰下,罗汉峰和香炉峰之间,海拔890米。南宋右丞相程元凤曾在此读书,故又名丞相源。明代文士傅严漫游至此,应掷钵禅僧之求,手书“云谷”二字,此后禅院改名“云谷寺”,久而久之,云谷寺就成了今天的地名了。 这一带山峦重叠,溪谷蜿蜒,云雾吞吐,明万历间(1573-1620)在此建掷钵禅院,崇帧时(1628-1644)改名云谷寺。寺周群峰环绕,翠竹如海,苍松巧石,黄杉、茶树,处处入画。南面入口的路旁、溪岸,石刻如林。寺前有灵锡泉,寺附近树林中有两株名木古树,一为异萝松,一为铁杉。今寺已不存,旧址上盖有宾馆,自东路登山者在此小憩,可远眺变幻风云奇景,品尝黄山毛峰名茶。近年在此建登山索道。并建有“云谷山庄”宾馆。 周围松竹繁茂,千年银杏、异萝奇松、狮子抢球、千古石、仙人榜、灵锡泉等景和钵盂、眉毛、罗汉、香炉诸峰,以及集徽派建筑精华的云谷山庄,互为融合,构成了一个异常清幽的环境。 -------------------------------------------------------------------------------- 仙人观榜 从二道亭向前仰视宝塔峰,可见峰下有一高耸的怪石,仿佛是一个头戴纱帽,身穿朝服,神态逼真的仙人,隔涧飞龙峰上有一块长方形石壁,似有字迹,人称“天榜”。“仙人”仰视“天榜”,是这一景区的著名景观。 -------------------------------------------------------------------------------- 莲花峰 位于黄山中部,玉屏峰西南,东对天都峰,海拔高度1864米,是黄山最高峰,也是华东地区第三高峰。古人往往误指天都峰为黄山最高峰。峻峭高耸,气势雄伟,宛如初绽的莲花,故名。 宋咸淳四年(1268)吴龙翰、鲍云龙、宋复一三人,自带干粮,费时三天,登至峰顶。今有登峰盘道5里,相对高度110米。游人“叠级直上,级穷洞转,屈曲奇诡”,攀至峰顶。起步缓坡称“莲梗”,中间穿过四个石洞,古人称“莲孔”。峰壁有“真好造化”、“非人间也”、“名不虚传”、“天海奇观”等摩崖题刻。峰下有莲花洞、莲花源。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九月,徐霞客准确指出:莲花峰“居黄山之中,独出诸峰上”,“即天都亦俯首矣。”明末清初画家石涛有诗:“壁立不知顶,崔嵬势接天。”此峰峻峭高耸,气势雄伟。主峰突出,小峰簇拥,宛如一朵初开新莲。峰上 有飞龙、双龙等奇松和月池、香沙池等名胜。登上峰顶,如置身云霄,云天一色,江河一线,俱在远眺之中。 从莲花岭至莲花峰顶约1.5公里,这段路叫莲花梗,沿途有飞龙松、倒挂松等名松及黄山杜鹃。莲花峰绝顶处方园丈余,中间有香砂井,置身峰顶,遥望四方,千峰竞秀,万壑生烟,在万里晴空时,可东望天目山,西望庐山,北望九华山和长江。雨后,纵观八面云海,更为壮观。莲花峰顶还有一奇观,就是绝顶四周铁索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锁。它是年轻的情侣或夫妇携手相上的连心锁,以示永结同心。黄山连心锁不仅在高峰绝顶处,而且几乎所有的护栏铁链上都随处可见,不仅有两锁相扣、共锁于链的“同心锁”,还有大小不一、相互连结的“全家福锁”和家人专为孩子系的“长命锁”。更有趣的是,这里世界各国的锁都有,也许这也是中华文化诱人之处,黄山已经走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