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浅忆我的黄山印象1游记一览游记一览谁在等我

[游记]浅忆我的黄山印象1游记一览游记一览谁在等我

2007-07-16    bokee.com

据清《黄山志定本》载:有人问徐霞客:“游历四海山川,何处最奇?”徐答:“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而天下无山,观止矣!”生于山东的我对山有一种难以言明的情感,近处的山,凡是所能到及,无论大小总是要去攀一攀。而黄山于我,仿佛只能放在天边供我膜拜。我不敢想会真的的身临仙境,一是路途遥远,再就是俗事缠身,没有太多的时间属于自己。虽是不能到达,但我对黄山的了解并不欠缺,纵然只是纸上谈兵,但对于自己崇奇慕秀的心理也算是一份慰寄。
黄山在安徽南部,太平、黟县、歙县、屯溪交界处。古时称为黟山,黟者,黑也!由此可想黄山的山石应为黑色。后,终于改为黄山,还是因黄帝与容成子、浮丘公在此炼丹,大概于唐代天宝年间吧,方改为今名。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著称。温泉之所以称奇,在于它的养生功能,这一点对于我没有太多诱惑。我喜欢泉是为它的清、它的静、它的潺潺涓涓与高山巨石相应成趣;而云海,我曾在泰山顶上见过,那种汹涌澎湃的气势与波澜壮阔的震撼,再加上日出时色彩的绚丽,与真的海面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怪石则如每座山的风格、如每座山的味道,我想能否领会这座山,首先应该体会它的山石;黄山松是我最向往的,徐霞客在他的《游黄山日记》中写到:“由此而入,绝岘危岩,尽皆怪松悬结。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平顶短髻,盘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许多的文人墨客也在他们的游记中颂扬了黄山松生于危岩、立于绝地的奇美形态与不凡品格。经常想黄山的峰峰石骨峰峰松再配上它的奇石云海,绕以碧泉依依,那将是怎样一种壮丽会令徐霞客叹为观止!
几年前的一次旅行,目的地竟为黄山,我一再追问自己:“安徽黄山?真的吗?”那种惊讶与欣喜,仿佛幸福的突然降临却让人难以置信。直至踏上火车,十几小时的车程,看着窗外的玉米田越来越少、稻田越来越多、看到长江的广阔、看到江水的浑厚、看着路边不知名的树带着南方所特有的那份晶亮,甚至看到村头、沟边的水牛而不是黄牛顶着两个大大的角悠闲的踱着我方才相信,我真的离黄山越来越近了。
“共十五里,过江村,二十里,抵汤口。”我们是步着徐霞客的足迹过江村,至汤口已是傍晚。为了明日有足够的精力登山,导游安排我们吃过晚饭便早早回房休息。我们住在之江宾馆的七楼,宾馆的布局非常别致:先是顺着一个方方的天井登上四楼,经过一条长长的探出去的长廊后再上一个三楼,好容易找到房间拉开窗帘:“哎呀!原来我们住在山上!”窗外是暮色中一袭青翠的山影,我们住的宾馆正是依傍着这座小山的形体而建造。仔细看来,我们的房间应处在山腰。曾多少次羡慕山区的朋友整日处于大山爱怜的注视中,而现在我终于也依偎在山的怀抱里。躺在洁白柔软的床上,审视着窗外的山,如同与恋人深情的凝视。山不是很高,却草木葱茏,也许南方的山就是这样,虽今日是一日的晴朗,但山上山下处处潮湿,给人一种温润的感觉。再向上看,接近山的顶部竟然长满大片大片的芦苇,在我们北方芦苇只长在池塘里,难道这是一座小岛?而我正停留在水底?看那月色里的苇花被风轻轻吹起,如同水面上漾起的涟漪。不知何时迷迷糊糊的睡去,一夜杂乱的梦只是无从忆起,直至清晨被导游的铃声唤醒。
天上不经意的飘起小雨,我们乘旅游车向黄山进发。路边的稻田、稻田间伫立的黑瓦白墙的小楼、楼前高大的芭蕉、间或一丛丛的竹林,整个汤口小镇在这无丝的细雨里仿佛飘荡成刀郎的那首歌。
车子停在云谷寺时雨越下越大,我们穿上备好的雨衣开始登山。导游介绍黄山一年265天都在下雨,我想:如果把黄山的云比作她变换的霓裳,那这细雨一定是她洒落的笑声了。
从云谷寺到光明顶,这条线路被称为后山,山路相对宽阔,并且石阶很缓。我们走走停停,雨也若有若无。我干脆把雨衣脱掉,清凉的山风吹在身上,如同炎炎的夏日里吃了颗冰糖梅般的惬意,但只一会我便湿漉漉的同路边的树木一样了。这一段的山路不是很有特色,几乎没有看到黄山松,但树木很多,并且大多挂着小牌标明树的名称,由于树种繁多,我记不清楚,但我感觉着自己是穿行在一条绿色的长廊里。
大约登了一个多小时,树木渐渐稀少,远处的山石似乎摆脱了绿色的束缚,终于露出了它们的凌厉。灰黑色的山石巨大无比,仿佛一座山就是一块石头,它们虽然形态各异,但却同样峻峭。去年登过河南的云台山,曾惊叹云台山的鬼斧神工,黄山的石崖石壁与它有多少的相似,只是更加宏伟、更加挺拔。这一刻雨似乎住了,空气清新的如同海底,近处的山石由于细雨的滋润颜色愈发深沉,而远处高大的山巅仿佛无视细雨的存在依然展示着它质朴的灰黑,偶有一段青烟般的云飘过,远山便如蒙上一层薄薄的面纱。
忽然前面的人群一阵骚动,转过一片树林,前面挺立着一块巨石,孤峰高耸,上尖下圆。奇异的是,高近百米的巨石顶端只生着一棵盘曲如花的松树,整体看这巨石像一支倒插的巨笔,导游说这叫梦笔生花。最不可思议的是笔锋右侧又有一峰突起,山顶分成五岔,酷似一座笔架,与笔锋遥遥相对。一坞之中有笔有架,难道真的有谁刚刚挥洒完这里的山色?
不知何时,雨又蒙蒙的飘起,并且越下越大。当我们攀上白鹅岭时,几乎是风雨交加。没有作片刻停留便向光明顶进发。虽然光明顶是仅次于莲花峰的第二高峰,海拔1800多米,但从白鹅岭至光明顶的这段路有上有下并不艰难。山路两边的杂树渐少,松树增多,这才使我得以仔细看一下黄山松。黄山松不同于其他树种,因为它大多不生于土,而盘根于危岩峭壁之中,挺立于峰崖绝壑之上。也许是环境的艰辛,所以生长速度缓慢,假使一棵碗口粗的树也有几百年。黄山上的松除了像迎客松、蒲团松、孔雀松以造型见异外,其实每一株黄山松都奇美。原来我认为所有松树首先都应该是挺拔的,所以会有“大雪压青松,青送挺且直。”可黄山松则不然,它们树冠扁平,侧枝却尽力向水平方向伸展,并且松针短粗稠密,一团团、一簇簇,如枝干上拥集的绿云。这还只是近看,如果远观的话,挺秀的山石、苍劲的虬干、朦胧的绿云,我想这才使徐霞客大叹:“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无奈的是我们不曾看到远山,由于雨大,光明顶上狂风大作,白色的云雾茫然成海。
黄山本地的作家苏雪林曾把黄山的云海分为三种:一种是我在泰山顶上看到的洪波万叠、银浪翻滚的云海;另一种是如一床棉被平展脚下,说海未尝不可,只是没有波澜、没有褶纹;再一种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种白雾蒙蒙漫成一片。形容一件事情不明所以,经常用“云里雾里、云山雾罩”,我们就是在这种云雾之中趟过了光明顶。风越来越大,雨却似乎没有了,但我们浑身尽湿,幸有雨衣抵挡一下风寒,我们几乎是向山下逃去。山路下来,然后又上去,我感觉自己是登上一块巨石,所有的台阶都是在这大石上雕出。整块巨石成一个圆拱形,边缘用铁链围住,我踏上巨石的边缘,云雾似乎薄了些,薄成稀释后的牛乳;又薄了些,薄成轻烟,轻烟急速向光明顶方向飞去,就在这一瞬间,竟然云开雾散,只见群峰尽拱,峰壁森峭,黑色的山、白色的云缭绕在一起。它的美暂且不提,首先是它对视觉的冲击,“高山流水、大树青藤、蓝天白云”它们色彩悬殊、刚柔并立,却又融合的那样和谐。黄山的群峰就是这样用它最凝练的黑配以白云的飘逸,仿佛是一群旷达的汉子中间立着一位轻盈的女子,山因她而愈见其俊朗,云因他而愈见其妩媚。我见到了黄山,这才是我心中的黄山,以它的奇伟、以它的灵秀多少次拨开云雾进入我的梦里,而今我终于真真切切的来到它面前。转眼间云雾重又回来,群山仿佛骤然间沉入海底。我们赶了近二十小时的车程,虽然只看到它短暂的几十秒钟,但我想精彩不就是多少个平平淡淡中的一个瞬间吗?只是这瞬间被我们铭记。
翻下巨石我们下到一个洞中,此时我才知道这里是鳌鱼峡,我们欣赏到黄山的真面目正是站在巨鳌的背上,刚才拱起的巨石是鳌鱼的背,现在我们是从它的鳃入,自它的口出,回头一望正是一只巨鳌在大张其口。是否不是群峰沉入海底,只是巨鳌驮起我们才见到黄山的美景呢?
再向下走便是前山了,天气并不见好转,又淅淅沥沥的下起雨来。虽然是在雨中,但前山的景色却令我们振奋。首先是上百步云梯,百步云梯宽仅容两人,并且修在峭壁之上,从远处望,如同悬崖脊上蛰伏的一只蜈蚣,登上去才知道这条蜈蚣几近站立。前面几乎看到人的脚趾,而后面又几乎是站在人的肩膀上。在我右手边是黄山的云雾,我不知悬崖有多深,所以不曾体会到心惊胆战,相反看着洁白的云雾飘渺如仙境,却有想跳进去遨游一番的冲动。
由于气候恶劣,并且时间有限,我们决定不登莲花与天都,而是经玉屏楼下山。大概前山背风的缘故,虽然雨一直在下,风却住了,天上的云雾时浓时淡,犀牛望月、金龟探海,诸多的奇峰仿佛在同我们嬉戏,偶现出一侧剪影,转而不见。过一线天、过云巢,树木又开始多起来,与黄山松夹杂在一起被雨水冲洗的湛青碧绿,石缝里可以看到松树的根顺着雨水蜿蜒几米,而两边的山石用手一拍便会发出“啪啪”的水声,却又不见这样多的雨水流向哪里。山路两边随处可见一种风铃样的小花开的正艳,在雨丝中摇晃着她小小的身体好似一路铃声把我们送到玉屏楼。每次登山都在灿灿的阳光下,只有这次登山虽少了一份闲情却多了一份雨趣。
玉屏楼只是一座双层起檐建筑,它之所以有现在的名气是因为黄山的迎客松与送客松就在楼前,而玉屏卧佛则在楼后。迎客松与送客松都有千年的历史了,它们一改黄山松的短小多姿,而是笔直的树干直插入云天。这时我才发现天上的云雾不知何时已经尽了,虽然仍有些灰蒙蒙的,但天空高远了好多。群山又争先恐后的拥到我们面前,特别是玉屏峰翠绿的好似一座屏障。卧佛更是造化天工,我见过济南千佛山的卧佛,也见过北京香山的卧佛,虽然都是栩栩如生,但毕竟是人工雕就。而这玉屏卧佛只是山顶的几个起伏,便把整个卧佛的侧影勾勒出来。更另人叫绝的是身资像、有五官也就罢了,偏偏那慈善的眉眼,安逸的神情一同造就,如此逼真的佛难道只能称赞一声妙趣天成?不!我不相信这佛是没有灵性的,只是不知她在这里卧立了多久,笑看人世间几千年的竟名逐利,沧海桑田,是否只是她山巅上的一缕云烟?
下玉屏楼、过慈光阁,仿佛是知道我们的黄山之行已接近尾声,雨终于停了,天上似乎还出现了一丝晴光。失去了雨中的晶亮,周遭的树木与群山反而有些苍白。一日的山路对于我们这些久居平原的人来说简直苦痛不堪,先前只顾欣赏山色,忘记了腰酸腿痛,现在才发现腿似乎走短了。导游告诉我们温泉集合后便不见了踪影,我们好似逃兵一般时却走入一片竹林。无论来之前我对黄山怎样的遐想却不曾想过黄山有竹林。我见过四川青城山的竹林,当时也曾感叹竹林的清幽,回来后这片翠绿的竹影缠绕了我许多年,而这次在我未对它作任何奢望时却又见到它。雨后的竹林空气有些凝重,但那清涩的气息仿佛如同春的到来。黄山的竹有别于四川,四川的竹是一丛丛的,好似盆景一样的精致,并且叶大却疏,多集中于顶端,而黄山的竹相对粗壮,但分枝较多,枝条舒展,叶小而密,亦像云。
无论是欣喜也好,遗憾也罢,黄山之行总还是过去很多年了。回头再说起谈到黄山的胜处朋友笑我为徐霞客,那我就斗胆将徐霞客自比一次:徐霞客第一次游黄山因冰雪阻路并未登上莲花与天都,所以在他的《游黄山日记》中只记载了石笋(石工)与平天(石工)等胜景。两年后再登黄山方一了夙愿,并且在《游黄山日记后》中大叹:“非再至,焉知有奇景若此?”所以这黄山我还是要来的,定要体会一下“海到尽处天是岸,山顶登绝我为峰”!

转自:http://nxdong.bokee.com/viewdiary.11007865.html227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