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黄山游记(五2) |
[游记]黄山游记(五2) |
2007-07-21 |
五\宏村2 早点是普通的早点,咸菜、米粥、馒头和包子。我是非常讨厌吃米粥的,不过还是吃了少许,饥饿可以让人少了许多坚持。 背上相机和画板,我们出发了。在两个导游小姐的引领下,我们被分成了两组,分别按照两条的不同的路线去感受这有近千年历史的江南古村。穿过青石板铺就的纤细古道,在阳光微微穿过的晨雾中我们来到了村前的池塘边,那座石拱桥在晨雾中静卧着,横跨着千年先人们织就的山水田园梦,它也充当着“牛腿”的角色。池塘的水流顺着一条小沟流向村里的水渠,细而长,绕屋过户,九曲十弯,穿过整个村落,称之为“牛肠”。 几只鸭子在晨光里欢快的嬉戏,翅膀拍打着水面,荡起涟漪;偶尔响起几声“嘎、嘎”鸭叫声,不知是不是在和我们打着招呼呢?我们走过,丝毫没有影响它们的兴致,反而因为人多热闹而更加的活泼起来。见惯游人的鸭儿到也是憨态可拘,让人忍俊不禁了。有同学举起了相机,随着银灯的亮起,鸭子嬉戏的场景永入画中了。 桥的另一边有一大片枯败的荷叶,叶干连着枯败破碎的荷叶,在水中微微的颤抖。虽沐浴着晨风晓露,却也带不回昔日铺满了这片池塘的绿色。远走回望,碧色的水中隐约着一片灰褐色,在阳光下到是成了一幅绝美的图画,姑且称之为《初冬残荷图》吧,但若少了那抹阳光,依然是一片死寂,了无生趣。不过想到来年的春夏之交,荷叶田田,绿荷随微风轻轻舞动,形成一片绿浪,养眼的美景仿佛就在眼前,心理到是快慰了许多。 跟随着导游的脚步,在晨风中我们走进了“南湖书院”。这是一幢以木结构为主的大宅院,流檐飞阁,青砖灰瓦,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以文家塾"的匾额还是93岁翰林侍讲梁同书亲笔所题,在那个耕读天下的年岁里,那是怎样的一种荣耀和光辉呢?历史的长轮留不住昔日的辉煌和荣光,在文字的世界里也许可以寄托一些悠悠的梦想吧! 千年的圣人,孔子的画像依然挂在书院的厅堂前,依然是人们瞻仰膜拜的对象。那飘飘的白须,青青的长衫,和蔼慈祥的笑容让人对其崇敬之感,油然而生。我也算作是一名读书人了,自然也是孔子的弟子,叩拜他老人家也是无口厚非的事情,我笑着对身边的同学说。同学笑道:“是呀!我也来拜吧!”说毕,同学双手合十,满脸的虔诚。 坐在堂前的课桌上,长长的桌子已被修葺如新。逝去的故事在光阴的流失里没了踪迹。有同学跑上了讲坛,背起了《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习相近,性相远……伴随着我们的笑声在书院的上空回荡。 走出书院,紧挨着书院隔壁的就是汪氏故居了。古村的缔造者汪九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他是唐初越国公汪华的后裔,在当时也隶属名门旺族了。早在宋代,为了躲避中原的战乱,而远遁皖南的山村,而造就了今天的宏村。抒写了一个建筑史上的传奇,开仿生学与建筑学相结合的先河。那雷岗山下的牛型村落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一大奇迹,我想这是他怎么也无法预料到的。 在如今的宏村总能看到国外的游客,不乏白发苍苍的学者和那些建筑大师的身影。他们手持相机,在古村梦一样的建筑世界里迷茫而寻觅着。 沿湖是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古道,紧挨着民居的院墙。有大片的青藤漫过墙头,交织一起的影像倒映在湖面。几株盘根错节的古树傲然挺立于湖的一角,虬枝盘绕,密密的枝干恣意的伸长,搭起浓密的树阴,造起天然的遮阳伞,树阴下的有几张简陋的石凳,怕是年岁久长的缘故,既有了一丝丝的歪斜。在参天的古木下,默默的静卧着,仿佛一待就过了百年。 参天巍然的老树,向着满湖的碧水,久经岁月风霜侵袭的身体上长着一层簿簿的青苔,微微皲裂的表皮述说着历史的风尘。他的根系紧紧扎于宏村的土地,静静依偎着那条悠长的古道,见证着古村在风雨中度过的岁月红尘。犹如古稀的老人,写满风霜的脸上却又满是写意的笑容。 一个小生灵在眼前一闪而过,同学们大声叫了起来,松鼠!松鼠!又一只,这儿还有……它们中有的抱着一些不知名的果儿,在树上来回追逐、跳跃,仿佛世间的烦恼与忧愁都不曾在他们的视野。大概是我们的说话声惊扰了他们追逐嬉戏的雅致。几个跳跃腾挪,便隐没于幽幽的树影里了。在同学们的唏嘘声里我们跟随导游向下一个景点走去。 评论 (1) | |
原始链接:http://liufengai.blog.sohu.com/10112495.html |
转自:23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