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五一行走古徽州(详细游记+攻略)(安徽 黄山 2日) |
[游记]五一行走古徽州(详细游记+攻略)(安徽 黄山 2日) |
2007-07-25 izy.cn |
五一行走古徽州(详细游记+攻略) 【楔子】 走遍古徽州,是一直以来的一个小小梦想。从去年十月份第一次去徽州开始算起,这已经是第三次去徽州了。第一次去了黄山和屯溪,曾经写过一篇《黄山游记及攻略》;第二次去了黟县的宏村、塔川和南屏,也写过一篇帖子:《水墨宏村,烟雨南屏(徽州纪行,那时候咱们土人登山俱乐部已经成立,顺理成章地就发在俱乐部的坛子中了,记得在《水墨宏村,烟雨南屏(徽州纪行)》的末尾曾经写道:徽州,我肯定还要再来的。 时隔半年之后,我终于来了。 没有想到这一天会来得如此之快! 这是第三次去徽州,算是徽州之行三步曲吧。 出发之前,大体确定的行走目标是歙县、休宁和婺源,也算是半个古徽州吧。历史上,古徽州管辖地有歙县、休宁、婺源、绩溪、黟县和祁门六县,地域太大,景点太多,假期太少,只能留一些以后有空再去了——徽州是一个需要静下心来花时间慢慢品味的地方,急切地赶时间景点只能是走马观花了,这可不是我所想要和希望的。在徽州行走,不必时间太赶,想休息时就休息,想晒太阳就晒太阳,要真正地把心融入到乡野自然和古村落之间,这样的行走才更有意义。现在徽州这个称谓已经消失,改为了黄山市,辖区早就发生了改变,婺源也被划入了江西,所以,本帖便延用了古徽州这个地名。 本来,三月份开始萌发五一去徽州的念头时是准备骑自行车ZN一把的,也发过一篇结伴帖,无奈后来在攀岩练习中手臂和腿关节均不同程度地受伤,两个月来一直没完全好,不能进行长距离的骑行,幸好当时没有人站出来要结伴,才让我能在临出发的前几天改变主意,决定乘车进行一场休闲FB游。 或许,这是在给自己找一个可以不ZN的理由吧!哈哈! 【出发】 2005年4月29日 上海-徽州歙县 今天去徽州,但此前并没有刻意去网上查找相关的线路攻略。对于旅行,一直习惯于采取一种随意而安的态度,不执意地追求每天必须到哪,必须完成几个景点,一切都随当时的心境而定,只要在假期完了之后能赶回公司上班就行。如果在外面玩疯了,多呆几天也无所谓,只要开心就好。不想查攻略是因为想保留一份未知的悬念,这样玩起来才觉得比较有意思,当然,大体的方向还是需要确定的。比如这次去徽州,就是想去体会一下被誉为“东南邹鲁”的徽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积淀的,也滋养滋养自己这颗缺少文化品味和艺术细胞的脑袋。当然,如前面所说的,并不会刻意地一定要以一种研究者的心态去面对徽派建筑、新安朴学、新安画派、新安医学等等等等一大堆属于学术范畴的东西,仅是去完成一项没有任何压力的随意旅程而已。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我这次却是带着梦的脚步去探访古徽州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存的。 去过徽州之后,便时常会做一些关于徽州的梦:高高的马头墙和散落在青山碧水间的灰白影像时常会突现梦中,我知道,必须再找一个时候去圆这样的梦想。 五一长假,这样的机会终于来了! 对于徽州的全面认识,最多的还是来自于纪录片《徽州》,那由宏村南湖荷塘切入的片头画面和片尾让人灵魂出窍的空灵余音一直驻留脑海。印象最深的一段是介绍徽墨的:黄庭坚拿了一块墨让潘谷鉴定,潘谷隔着布袋摸了摸,说道:这是我早年做的墨,如今精力不济了,再也做不出这样的好墨了。秦少游听说这事,也有意要考考潘谷,便拿出半壁残墨让潘谷辨认,潘谷见墨后一下子跪了下来,说道:“这是李墨啊!我今生能见到这样的好墨,真是我的福份了!”潘谷为性情中人,终于在一次醉酒之后,让家人把所有他人的欠帐取出一把火烧为灰烬,摇摇晃晃地出了村门,在村口的桥上失足,以特别的方式走完了生命全程。这一段印象特深是因为对一个能为半壁残墨而跪“黄金之膝”(男儿膝下有黄金)的潘谷实在佩服得紧。人活到这种状态,在常人眼中已无异于疯子,但我深深理解潘谷的这一行动,没有矫揉造作,一切均发自于内心的那份崇敬,并努力使他自己的技艺去达到那份标准。 或许,徽州文化能够一直传承也与这种精神有关? 公元二零零五年四月二十九日晚上十点,踏上N518次开往黄山的列车,当车轮与铁轨发出混合交响乐的那一刻起,徽州就逐渐进入我的梦中了…… 【进入徽州,到达绩溪】 2005年4月30日 许久以前看到一个谜语:“二人山下就诗文,三炮打进四川城”。现在看来,这个谜底是那样的容易:“徽州”。而当时,没有想到“诗”与“丝”谐音这一点,怎么也没猜出来。 徽州地处皖南,如今的安徽就是安庆与徽州两地的合称。徽者,意为美好;很明显,徽州就是指“美好的地方”。那么,“美好的地方”到底有多好呢? 当我在火车上做了一个梦醒来之后,不知何时天已经下起雨来,雨滴正顺着车窗一丝丝地往下流,找寻着她们各自的归宿。轻轻拍打车窗,震落一些水滴(也只能是轻轻的,深怕惊醒了她们的梦),一幅长卷的山水画卷就在眼前快速地铺展开来:近处,偶尔会有一片片的粉墙黛瓦一掠而过,然后便是大片大片的绿色油菜花的“孩儿们”来刺激朦胧的睡眼;远处,云雾在高高低低的群峰间缭绕,偶尔一阵电光急闪,给灰蒙蒙的天空增添了几许亮色,再过一会,轰隆隆的声音便由远及近,给车轮与铁轨的交响乐来一个即兴伴奏。 突然之间,听到列车员说前方到站绩溪,想起这片土地上曾经风云显赫的红顶商人和现如今正执中国牛耳之政坛人物,脑子里就只剩下“地灵人杰”这几个字了。 【渔梁坝】 八点半,火车晚点一个小时,终于到达了歙县。下得车来,发现雨停了,天开始放晴,多亏这晚点的火车,让我免了淋雨之苦。有时候,火车晚点也未必不是件好事嘛。 从火车站出来,就见一辆往渔梁的中巴客车开了过来,二话不说,背起包直接上车,奔渔梁坝而去。 二十分钟后,车便到达了渔梁古镇。花三十块大洋买通了拦路虎,由于游客很少,倒让我摊上了一专职导游,给我细细地介绍渔梁坝的景点和历史,实在不错!在呈坎也有同样的经历,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这两个地方的门票钱实在花得值得。 此次古徽州行的第一个景点就选择渔梁坝,这是有原因的。在我看来,整个徽州能够兴盛近千年,可以说是与这座小小的坝体有莫大关系。 徽州地处群山之中,以前与外界的交通和商旅往来主要是通过水路,不管是出去还是进来,都要在渔梁坝码头上下舟船。过新安,下钱塘,闯荡天下,可以说这里就是徽商的发迹起点。徽商赚了钱,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则兴办教育,进而入仕,博取功名,做官;然后又衣锦还乡,兴办教育,造就了中国的一代“儒商”,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由此而带动了新安理学(徽州古称新安郡)、新安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等的一度繁荣。 有人将渔梁坝比作都江堰,除了从水利工程方面的建筑难度来讲外,就其产生的结果影响来说,想来也是有一定道理的:都江堰哺育了一个天府之国,渔梁坝造就了一个与敦煌学、藏学相比肩的地方学——徽州学。 沿着渔梁古街道前行,远远地就听到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再朝前走几步,下了百步码头,在照片上曾经几次看到的渔梁坝体就毫无遮挡地完全呈现在眼前了:由一块块石板垒成的坝体宛若一整块灰白色的巨石横卧水波之上,最远处的两个开水口中,坝体上游的水流正以极快的速度流过坝体冲向下游,与下游的乱石堆相碰撞,溅起朵朵浪花,那轰鸣巨响就产生于那两个水口。 我迫不及待地迅速地下到坝体上,导游便开始细细讲解渔梁坝的建筑和历史…… 眼前的这座坝体是歙县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据考证,唐宋年间人们就在这里垒石为坝,至今已有千年,现在的古坝为明代1501年重建,为整个徽州的水口。渔梁坝的修筑,既可蓄上游之水,亦可缓坝下之流,无论灌溉、行舟、放筏、抗洪都非常有利。整个坝长 138米,底宽27米,顶宽4米,坝高近七米,全部用青一色的坚石垒砌而成,每块石头重达吨余,就是说,最高的石块有近七米长!它们垒砌的建筑方法科学、巧妙,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用坚 石墩如钉插入,这种竖石称元宝钉。这样,上下层如穿了 石锁,互相衔接,极为牢固。每一层各条石之间,又用石锁连锁,由于其形状像燕子的尾巴,故又称燕尾石,这样,上下左右 紧联一体,便构筑了这跨江而卧的坚实坝体。坝中间有三个开水门,深浅不一,用于排水。现在是枯水季节,就只有远处那两条深些的开水门有水往下流,眼前这条浅些的则断流了。待到六七月份,雨过之后,上游的江水渐涨,整个坝体都将湮没在水流之中,变成一条百余米宽的瀑布,景象极为壮观。 通过导游的讲述,才让我真正明白这渔梁坝真是不简单!想想古代的建筑机械,要完成这样一项宏伟工程不容易,怪不得被人与都江堰相提并论。 站在坝体上,举目四望,几名村妇正在坝上那口特意设置的“泉眼”中洗衣服,几个村民正举着钓杆在悠闲的钓鱼;坝的上游,几只游船飘浮在碧波如镜的水面上,坝下则是乱石嶙峋,浪峰击石;对面的紫阳山上,树木郁郁葱葱,一片青翠,这边的渔梁镇老街则是层层叠叠的马头墙和一溜的灰白色。 好一幅安静闲适的乡村风光! 见到这种景象,即刻决定一定要在这里至少住一晚,好好地体味一下这种宁静闲适的古镇生活! 【渔梁古镇老街】 看过渔梁坝之后,随着导游再次走到渔梁老街上。 渔梁老街中间高,两边低,据导游说高差有七米,酷似一条鲫鱼背,渔梁也应此而得名。 以前的徽商,货物都是从这里扬帆起船的,渔梁坝这项水利工程,也就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大码头,成为新安首埠,据说最繁华的时候,上下游都各停有三四百艘船只等待卸货和装货。现如今,坐游船从江面上看,依然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十多个码头遍布于江边上。大米、盐、生活日常用品源源不断地从杭州方向运来;茶业、徽墨、歙砚则被远游的徽商带到了外面,走向全中国。码头的货物集散带来了商业的繁荣,商人、 脚夫和往来客人云集渔梁,从而形成了一条热闹的商业街。当年这里商铺酒肆林立,依河岸蜿蜒达两华里。 目前老街保存得比较完整,一般建筑为上下两层,家家户户门对门地高高立起,有六七米高,最有特色的是亦店亦宅的住屋,有前店后宅式,下店上宅式,前店中坊后宅式等。老街宽一般为两至三米,房屋随地形而曲折,相对来说空间有些逼仄。不少是明清时期的遗留建筑,两边飞檐翘角,走进那些深宅大院,不难想象这条老街上曾经有过的繁华。脚下为鹅卵石铺就,放眼望去,似江南古镇风格。整条老街让人觉得悠闲适意,目前商业气味已经很淡,生活气息浓重,不时地可以看到一些老人聚在一起诉说往日的岁月。那些徽韵犹存的老字号店铺、茶肆酒楼、盐栈,都随着水路作用的减弱而与渔梁坝体、码头褪化成了一种让人摩挲的风景! 顺着渔梁老街漫步,不时地可以看到地上由鹅卵石有意铺就的一些象征性图案,导游说这些图案表达了古时候外出的徽商和为官的一种心理,具有一定的寓意:你看这个似铜钱的,代表商人想要发财;用石头堆成花瓶的形状,叫一路平安;拼成一艘船,船上面扬起帆,则表示一帆风顺;路中鹿高官厚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太白问津处】 没着老街从“鱼尾”处一路行来,细细观赏一处处遗留下来的明清古迹,慢慢地走到了“鱼头”处。远远地望见一亭矗立在江边,一青石长条碑立于边上。走近了细看,上书:太白问津处,亭自然就是“问津亭”了。 望着眼前的“问津亭”和对面的城阳山,想着李白寻访李宣平的故事,视线不禁慢慢模糊…… 许宣平是与李白同时代的一位隐士,居于歙县城南之城阳山,那里终年云雾缭绕,密林深广,是个闲逸的所在。许宣平就在那里饮酒吟诗,还常挑点柴禾进城去卖,担上挂着葫芦和拄杖。卖了柴后,便豪饮一醉。回山时,常独自吟唱:“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好一副悠然自得的神态。 有羡慕他这种悠然生活方式者想到山中拜访,却大多不见其人,只见山中石壁上题诗一首:“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巅。静夜玩明月,闲朝饮碧泉。樵夫歌垄上,谷鸟戏岩前,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好一幅闲逸雅致的图画,因而辗转流传,愈传愈远,有好事者竟把它题于洛阳同华传舍(相当于现在的旅馆)的墙壁上,被大诗人李白看见,拍手称赞:“此真仙人诗也!” 唐天宝年间,李白走访宣城旧友,游罢泾县桃花潭,欣然来到歙县寻访许宣平,并在这里问路,民间传说,李白到这里时见江上停泊一只破船,船头有一老翁,神态飘逸,容颜超然,李白寻访许宣平心切,全然没有注意这一切。他见老翁便打揖拜问:"请问许宣平先生仙家何处?"老翁捋胡微微一笑,脱口而吟:"门前一竿竹,便是许公家。"李白听后便照直前。没出多远,幡然大悟:"门前一竿竹。不就是船头的那竿篙么?老翁当是许宣平了。"李白当即转道返回,但回到这里时,老翁已无影无踪了,只见涛涛江水直向东奔去。不远万里,特来寻仙,竟错过,诗人李白好不懊丧,便怅然在身前茅庵壁上题诗一首:“我吟传舍诗,来访真人居,烟岭迷高迹,云林隔太虚。窥庭但萧索,倚杖空踌躇,应化辽天鹤,归当千岁余。”李白回到练江北岸,盼望再能遇见许宣平,但终未能如愿。而许宣平回来时,见庵壁上的留诗,知道来访者竟是鼎鼎大名的李太白,也非常惋惜。 两位同代知名瘾士,竟然这样错过,真是:"许士已乘黄鹤去, 此处空剩问津处"。 想完这个故事,视线重又凝聚,抬头望,见江上一艘游船缓缓而行,看他们朝“问津亭”处张望,想来也是找寻当年的这个故事和遗迹来了吧? 【留宿渔梁古镇,随处悠游】 在“太白问津处”冥想感概了一刻之后,开始沿着老街找住宿。 古镇目前的商业化气息还是很淡的,走遍了整条街,只有两家挨在一起的客栈提供住宿,随便找了一家“渔梁古渡人家”住下。事实上,这个“随便”的选择很不错,因为从住的房间推开窗,就可俯看整个渔梁坝了,第一天晚枕着哗啦啦的水流声入梦,次日早上醒来,感觉非常之好,便又多在那里赖了一晚,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住下之后,把那有些拉风的登山背包缷下,开始在整个古镇中慢慢地悠游起来。 古镇不大,从巴慰祖故居博物馆到巴道复运输过塘行,从过去的药铺到盐栈,从盐埠巷到狮子桥,来回两个来小时就把所有的景点走了一遍。 有幸看到一次民俗表演演习:跳钟馗。据当地人说这个民俗表演曾得过奖,不过,由于他们表演时讲的是方言,我并没有听懂,看了十多分钟也没看出个所以然来。 在巴慰祖故居博物馆,见到其第十三代重孙正在作画,边看边和他聊了半个多小时,隐隐感觉到其得新安画派的一些真传。但见那挂在堂中的几幅黄山风景图中,用墨简淡,疏密相间,远处的峻岭奇松、悬崖峭壁与近处缓缓流动的溪流形成静与动,苍茫与清晰的强烈反差。不知是否由于在那较昏暗阴凉的室内呆得太久,总觉得画中透出一股萧瑟与清冷,与我五月六日在婺源博物馆中见到的一幅弘仁(渐江)黄山图真迹有几分神似! 古镇的居民也很纯朴,在游玩的时候,两小女孩见我拍照片,觉得新奇,便央着我给她们拍,待她俩摆出Pose,倒让我大吃一惊!因为我没有想到她俩会不约而同地做出了邱吉尔的V字经典手势。 【钓鱼,有幸见到彩虹】 走完了该走的景点之后,便又回到渔梁坝上,看那些悠闲的古镇人钓鱼。他们技术可真高,基本上每两三次下钩就能钓到一条,一会儿鱼兜里就多了三四十条小河鱼。使用的鱼饵也很特别,不是从店铺里买来的鱼饵料,而是就地取材,在渔梁坝下游浅水处随手捕来的小虾米。 看他们钓鱼这么容易,便央求着一位大哥让我一试,他非常乐意地把钓杆交给我,但自己却不争气,二十多次下钩均无收获,不好意思耽误他钓鱼,便将钓杆还他。他笑呵呵地说:钓鱼也是一门技术哟! 是啊,技术到位,事半功倍;技术不行,总是空等。 中午在客栈吃饭,菜就是老板从钓鱼人手中买来的小河鱼,红绕,味道不错! 下午,轰隆隆的雷声送来了一场大暴雨,雨过天晴,居然见到了一条彩虹横跨练江之上,有约一公里长,美美的一顿视觉快餐! 【与老板、老板娘、大头共进晚餐】 晚上,老板与老板娘盛情地邀我与他们一起吃,能与老板、老板娘共进晚餐,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一起共进晚餐的还有一起住在客栈的游客“大头”。晚餐很丰盛,四个人五菜一汤,尤其是那嫩竹笋,至今让我回味无穷。价钱却非常便宜,每人只要十元钱。诚如老板娘所说,她完全没有把我们当作游客,完全是一家人看待!不断地要大头和我夹菜,生怕我们吃不好吃不饱,这样的纯朴民风,让大头和我都感动不已,完全不好意思拒绝,只好不停地夹菜,不停地吃,直到胃发出红色警告信号为止。 整个五一长假游玩下来,虽然也是天天FB,天天吃当地的特产招牌菜,但吃得这样温馨而舒坦的,也就只有在渔梁古渡人家了。 如果下次再去,一定还住那里! 【夜游古镇】 吃完饭,与大头沿着街道逆练江而上,一直走到了县城的西门桥,然后慢慢地走回来。 晚上的古镇很安静,有江南古镇老街的味道,由于少了浓厚的商业味,更觉得纯朴自然。和大头走了一个来回,游客就只有我们两个人。七八点钟光景,多数人家便已关门闭户,只有偶尔从窗口漏出的一丝丝光线让人猜想一家人正围在电视机旁享受天伦之乐吧?偶尔在街上也能碰到几个行人,只是步履匆匆,此时,他们正惦记着一家老小吧?行走在练江边的新安古道上,青蛙们在哇哇地大叫,向追求对象发出强烈的信号;一些不知名的小虫子们也自不寂寞,一展嘹亮歌喉,你方唱罢我登场,像是在相互比赛;江上偶有几点光亮划过,是有渔夫赶着鱼鹰在捕鱼…… 走得累了,便坐在问津亭的“美人靠”上吹吹凉风,聊些古镇的点滴,揣摸李白寻访许宣平当时的失望心境,岁月仿佛一下子倒流了千年。 大头,一别之后,十余天未见,如果见到了这篇帖子,请回应一声! 我在这里想着你! 2005年5月1日 渔梁坝-潜口-呈坎-唐模-棠樾牌坊-新安碑园太白楼-许国石坊-夜宿渔梁坝 早上被一阵惊雷震醒,推开窗,向外张望,灰蒙蒙的一片,云层很低很厚,大雨倾盆,屋檐下水流如注。渔梁坝的水声则更大了,近处的第三个水口也已经有了很大的水流,更多的流水则已经漫过坝体,冲向下游的乱石堆,轰鸣之声不绝于耳——想来昨夜大雨已经下了许久。奇怪的是,这么大的水声昨夜我居然能睡得很香,想来是很适合做“驴”的。 洗刷完毕,下得楼去,老板娘说大头为赶时间,早上五点多已经出发去深渡坐船游新安江千岛湖了。 早餐简单地喝了一杯豆浆一碗稀饭外加两个煎鸡蛋,豆浆味道不错,比上海喝得浓好几倍。吃完早餐,大雨也渐渐地小了,不过,天依然阴沉得很,想来大雨还是要下的,本来决定背包走的想法临时改变,决定再在渔梁坝住一晚。托老板娘打电话包了一辆三轮摩托车,只带个腰包,轻装向下一个目标进发。 很快到了歙县县城,坐在三轮车中向外张望,才发现县城是被包围在一片丘陵地带中的盆地,三条从西北面、西南面来的上游支流在县城汇合成练江,浩浩荡荡地向东边流去。细雨依然在下,云层依然很低,几乎要压着远处的山峰了,灰白的雾气在群峰间蒸腾、飘荡,配上灰白的建筑、翘起的马头墙和向东流去涛涛江水,绝对是一幅上佳的山水画。长期处于这样的自然山水环境中,加上程朱理学的浸润熏陶,新安画派能够在中国画坛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就不足为怪了。极想停下来拍一幅全景接图,但想想这种天气光线下普通数码相机的层次表现能力,也就只好让它留在记忆中了。在这个时候,想着要是拥有一台D70该有多棒! 在去往潜口的路上,随处可见古村落、古牌坊和古塔散落在不远的路边,感觉古徽州她深沉的脚步正不断地向我走来…… 【岩寺文峰塔】 离开县城十多分钟,远远地看见一座古塔矗立在荒郊野外,开车的师傅小黄对我说,那是徽州最高的古塔岩市文峰塔。 下车走了一圈,小黄开始向我介绍:岩寺塔在丰乐河边,原名水口塔,始建于明代,费时十余年,花了四万多两白银。塔七层八面,高66米,是徽州塔高之最,底径8米,逐层略内收。据老一辈人讲,以前底层塔有一米多的塔檐向外伸,并随塔高逐渐加长,至顶层时已向外伸出近三米,避免了各层塔檐被积水剥蚀,是徽州古塔中特别的建筑样式。后来塔檐被大火烧尽,葫芦塔顶也遭雷击而倒塌,就只剩下目前这个样子了。走近了细看,塔体有些斑驳,塔顶已是藤草漫漫,在细雨微风中更显苍凉。塔的另一边是凤山台,他带我走上一个由红砖垒成的巨形平台上。据说这是当时古塔的建造者构想的一幅文房四宝:塔为笔,台当砚,桥为墨,以四面的田地作纸,希望岩寺学运昌盛,人才辈出。 一个开车的师傅都能把景点讲解得像导游一样详细,不得不让我对徽州的文风鼎盛刮目相看。 【潜口塔】 车再往前行,经过一大片的油菜地后(如果是油菜花开的季节,一定漂亮得一踏糊涂),又见前方有一古塔,下来拍了张照片。小黄说这是潜口的水口塔,建于明嘉靖年间。从外形看,与岩寺文峰塔有些相像,比文峰塔更为古朴,除一些绿草和青苔外,甚至于塔檐和塔顶都有小灌木生长其间了。塔为四面八角,高七层,估摸有三十余米,底座比文峰塔为大,约有十米,也向上逐层内收,形成立锥体,故又名“潜口锥”。小黄告诉我说上面的葫芦穹顶有“收日月之精华,纳天地之正气于宝壶之中”的意思,体现了古徽州建筑中浓厚的风水意识。关于徽派建筑风水意识这一点,后面游玩的呈坎体现最为明显,留待下面叙述,暂且不表。 【潜口民宅】 看完了潜口古塔,很快就到了潜口民宅。 下得车来,只见一大片灰白的建筑依山傍水,随地势高低一层层地零散分布在绿树掩映的小山上,山下一汪平湖,轻风摇曳,树影婆娑,灰白影像与绿树倒印水中,真是山青水秀的好居所! 花三十二元门票进入里面,才发现民宅没有人居住,居然全是一座座空宅,与其称谓似乎有点不相称,据导游说这里的民宅都是文物局把一些歙县不易保存的古民居、牌坊、祠堂原封不动搬过来的,说白了,就是一座民宅“博物馆”而已,了无生气,走在其间总觉得冰冷。没有人气,就像没有了灵魂,只是一具具被岁月风干了的躯壳罢了,不太喜欢。 虽说不太喜欢这所“博物馆”,但单从其建筑层面上说,完全可以反映徽派建筑的特色。 这里的建筑完全按照徽州传统的村落建筑平面构图,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学倾向。依照当地普遍遵循的“依山临水”的建筑格局,借用山林地势高下,傍山取水,采取掘出铲平、垒坝砌筑台基等营造手法,使村落的总体轮廓与所在地形地貌、山水风光自然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徽州三绝: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在这里都以找到。飞檐翘角突兀多姿的马头墙、灰白高大的墙体和复杂的砖雕、木雕、石雕让人眼花缭乱。各建筑上下左右之间,再砌筑一些台坪、街巷、石阶和石径,门前屋后种植花草树木,室内陈列明式家具和对联字画,形象地再现了明代徽州民宅的历史文化风貌。 当然,钱是不能白花的,于是便好好地转了近两个小时。最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那里的对联,试拣几幅来分享一下: 方观田宅联 司谏第宅联 乐善堂联 吴建华宅联 曹门厅联 罗小明宅联 从这几副对联可以看出程朱理学在徽州文化中的影响力真是惊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窃以为徽州文化能昌盛几百年之久,其原因都藏在这几副对联中了。 【呈坎八卦村】 早就听说呈坎具有“中国独一无二的明代八卦村”美誉,游完潜口,便迫不及待地坐上三轮车,颠簸了二十多分钟之后,远远地看到了呈坎村,它座落在四面环山的一个盆地中,一大片的灰白影像充斥着视觉;群山上一片片绿油油的油菜地呈梯田状从山脚一直排到山顶,想来如果是油菜花开的季节,那大片金黄色的油菜花绝对是出片子的好地方。不过,目前我所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会有八卦村这种说法呢?难道与兰溪的诸葛八卦村也有阴阳相对的太极图么?当我对着迎面而来的青山想太极八卦方位的时候,车很快就进到到了村子里面。买了门票,三十五元,便跟着一专职导游进村。 站在村口,导游开始为我介绍呈坎。 呈坎,古名龙溪。 “龙溪听来比呈坎显得大气而响亮,却为什么要改名呢?”听导游讲第一句,我便发了疑问。 “这主要是当时盛行的风水理论的集中体现。”导游开始慢慢地为我讲解呈坎村建筑的风水学说,“相传,呈坎最早建于唐末,当时江西的罗天真、罗天秩堂兄弟迁来,到歙县择地筑屋,当看到呈坎四周环绕的八座山峰时,便依照太极八卦来布局。你看,村落背后紧靠的为葛山和鲤王山,高大的葛山与西北方向的黄山山脉连成一气,黄山即是呈坎村的龙脉;村落左边有龙山、长春山为青龙,为辅;村落右边有龙盘山、下结山为白虎,为弼;村落前这条小河(氵众)川河依村而过;前是宽阔的大片平地,遥遥相对的对景山是灵金山;整个环境构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态势,而目前古村所处的位置,正好是风水理论所认为藏风聚气的最佳位置——穴中。山多则水众。呈坎的水形势非常优秀出色,风水理论认为“吉地不可无水”,眼前的这条河(氵众)川河是主干流,此外,还有数条小溪从各方汇入,“(氵众)”者,水多之义也。鸟瞰(氵众)川河水系与呈坎村的关系,风水学上称为“九龙戏珠”(古时称龙溪,就是与这种水势有关)。也属于风水书《水龙经》中所列的“舞凤”型吉水格局。如果把呈坎的山势比作一条起伏的龙(实际上,早已形象地称为龙山、龙盘山了),那么?(氵众)川河水系就象一只飘逸起舞的彩凤,真可称得上是龙翔凤舞、龙凤呈样。罗氏家族英才辈出,既有高官,也有隐士;既有富商,也有高僧;还有诗人、画家等等。朱熹就曾题联赞美我们呈坎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可以说与这里的风水好是有极大关系的。至于为何改名,说来很有意思。《罗氏族谱序》中说:“盖地仰露曰呈,洼下曰坎”。实际上,这仅仅是其表面字义。《说文解字》中“呈”的本意是“平也”,后引申为“显”、“表”。“坎”从伏羲先天八卦所定方位看,属西方,再从“坎”所对应的自然现象看,应属水,这样,很明显,“水西边的平地”就是“呈坎”二字的真实内涵。你看,那边的油花地就是水西边的平地了。平地与建筑,正好一阴一阳,加上这条呈S形的(氵众)川河,正好是太极八卦阴阳图。” 哦!原来是这样!听导游这么一说,对于风水理论稍有了解的我一下子恍然大悟。 “风水理论”,是古代人们在选择居住地时,对气候、地质、地貌、生态、景观等各建筑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以及建筑营造中的某些技术和禁忌的总概括。它形成于秦汉,成熟于唐宋,明清时已达到非常完善的体系了。大致分为两个流派:其一为形势派,着眼于山川形胜和建筑外部自然环境的选择;其二为理气派,注重于建筑方位朝向和布局。徽州山多水众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形势派和理气派的“风水理论”都提供了非常丰厚的土壤。在古徽州行走,随处可见按风水学说而选址、布局、建设的古村落,这些村落大多由发家的富商巨贾或达官贵人出资兴建,加上程朱理学精深文化的引导,它们达到了空间形态和意识形态的完美结合。一般说来,它们具有以下特点: 1、枕高山面流水,特别注重对水的活用,符合村落建设的基本条件,而更重视对村落环境的需求; 2、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同姓同族家庭聚居地; 3、尊儒重教,注重文化设施建设,有祠堂、书院、牌坊、水口园林等建筑,文化氛围浓郁; 4、建筑风格、型制规整统一,建筑组合丰富多变,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木材为主要材料; 5、建筑装饰以砖、木、石雕为主,雕刻精致细腻,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厅堂内皆有反映主人情趣、志向的堂名、对联、陈设等,注重庭院园林的营造; 6、以程朱理学观念统治、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道德水准。 【宝纶阁】 跟着导游走,进入村中,一下子就来到了罗家祠堂,目前俗称为宝纶阁,素有“江南第一祠”之称。该祠分前、中、后几进,层层升高,显得气势宏伟威武,很自然地产生一种庄严肃穆气氛。宝纶阁占地面积很大,比以前在南屏看到的祠堂要大得多,且建筑样式也有些区别。第一进为仪门,仪门内是八丈见方的天井,天井两旁为廊庑,竖立着两块青石长条无字碑,导游说碑上原是有文字的,为祠堂记和建祠考工记,后来祠堂在文革期间曾经作过学校,老师们用石碑当搓衣板,所以字迹全无了。可惜! 从仪门进去后抬头看,便见中门上方一匾额上书有“贞静罗东舒先生祠”几个大字。门下一对石鼓,高两米有余,以此可以看出罗氏家族曾经出过高官;上面的门当为四根圆木,以此显耀这个家族曾有的辉煌。门当户对,这在封建社会可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门不当户不对,想要联亲都是不太容易的。 第二进为大厅,前方六根方石柱巍然耸立,石柱之后是二十四根圆木大柱,堂中四根大立柱一人难以合抱,均为贵重的楠木、樟木等做的,祠堂历经几百年,连一个蜘蛛网也没有。上面檩梁重叠,横直交错,正中的冬瓜梁粗大庄重,堂上还挂着一块匾额,宽六米,高二点五米,上书“彝伦攸叙”四字,导游说为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所书,有“天下第一匾之称”。文革时一老师用红纸将这块匾额包裹起来,上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才得以保存至今。两侧挂有一些书法卷轴,记述的是该祠的一些历史。其中一幅明代的书法卷轴据说被一教师当年拿去铺床板,上面还残存一些碎屑报纸不能剥离,但其书法比后人写得远远高出许多。 大厅高大的板门照壁后又是一个天井,导游让我猜里面一株巨大的树木是什么树。我想也不想就说是桂树,这是古代祠堂建筑的一个特征,有蟾宫折桂的意思。天井很大,有仿孔子文庙建筑的痕迹,里面的石雕是一对对“四不象”和祥云,非常精美,这本是只有皇宫中才能雕刻的,但罗家依仗当时地位显赫且地处偏远,才斗胆在上面雕刻这些东西,事实上要冒很大风险的,与此相同的还有第三进的宝纶阁,有些部分也采取了皇宫中才有的建筑样式。 走入第三进,高抬头看见“宝纶阁”匾额高挂楼檐。宝纶阁分上下两层,由三个三开间构成,加上两头的楼梯间,共十一开间。在中国,祠堂按规定都是一层的,像宝纶阁这样拥有两层的是绝无仅有的!这是由于当时宝纶阁历经两次修建,祠堂全部竣工后,后寝反为中进大堂遮蔽,有失对祖宗的尊敬。为此建设者便想到在后寝屋顶加盖一阁,使整个祠堂形成后高前低的格局。为避免逝去祖宗的怪罪,罗家便将皇帝的圣旨、黄榜、诰封等恩纶供奉在二楼,取名“宝纶阁”。楼下则供奉祖先,意为天子在上,民在下之意,很好地处理了天子与祖宗之间的关系。天井与楼宇间由黟县青石板栏杆相隔,石栏板上饰有花草、几何图案等浮雕。扶栏的望柱头上均饰以倒立的浮雕石狮,显得生动威猛。三道台阶仿北京故宫金銮殿的样式,只是缩小了许多。台阶共有七阶,再往上是由十一根石柱支撑着整个楼阁,石柱上接木柱,是动了不少心思的,其中隐含了九阶石台阶!也是非常了不得的,要知道,这也只有皇宫中才使用的台阶数,九五之尊,皇上知道了民间胆敢有人这样做是要杀头的。圆穹形的屋面和飞扬的檐角,梁柱之间的盘斗云朵雕、镂空的梁头替木和童柱、荷花托木雕,令人眼花缭乱而又美不胜收。横梁上彩绘图案优美、色彩绚丽,虽历四百余年,至今仍鲜艳夺目,也是科学家们正在研究的一个课题。 在宝纶阁内拥有女祠,这也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在古代中国,妇女是很没有地位的,拥有女祠的就只有棠樾和呈坎。不过,相对来说女祠要朴素得多,与男祠的朝向正好相反,面积也不大,也没有刻意的装饰,但这已经足以说明当时的罗家是相当开明的了。 【呈坎村印象】 呈坎的小巷很多,据说有九十九条,比南屏的七十二“迷宫”还多,走在其间,确实容易迷路。小巷很古朴,那些斑驳的墙体和断壁颓垣像是在无声地道明它们的年龄和历经的沧桑岁月。偶尔走进一幢古建筑,推开门,没准洒下来的就是五百年光阴!不小心踢到一块石头,都能踢掉一个朝代!呈坎村的古建筑先后于1996年和2001年先后两次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点的保护文物就有22处,有“国宝之乡”之美誉。国画大师刘海粟先生来黄山把呈坎作为首选第一站,挥笔写下“登黄山,不可不去呈坎”,能与黄山相提并论,实在不简单。 村中依然保持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并没有因为开放成为景点而改变。在这样的景点中行走,非常惬意,下次如果再去,定要找户农家住一晚,静下心来实实在在地好好体会一下。这次由于是包了三轮车,时间安排得太紧凑,实在不划算。 【唐模】 匆匆地游完呈坎,出来之后在小黄师傅的介绍下去了唐模。抄近路去唐模,不到半个小时便到了。在路上看见三位全副武装骑行山地车的车友,一下子很是亲切与羡慕,想想要是手脚没有因攀岩而受伤,此时或许也骑车到徽州了。游古徽州,骑自行车可以说是相当好的选择,因为许多时候,风景并不在景点之中,而在路上,骑车则可以随时停下来欣赏眼前的风景,景点也景点之间相差也不远,骑车的话既不累,又可以省不少银子。 唐模,始建于唐,发展于宋,盛于明、清,历史上因经济活跃,民风淳朴,被誉为“唐朝模范村”。花三十八块大洋才得以通行,一个多小时就把景点匆匆走完,感觉这钱花得有些不值。 唐模的风景是由自然田园风光和人文景观结合在一起的一处旅游景点。行走在古徽州,自然田园风光一路都是,天天面对,没必要非要到唐模去体验。 跟着导游进入自称为仿杭州西湖建的唐模第一景点檀干园,看完之后也不过如此,仅仅是块十几亩地的水潭而已,不知道怎么会与西湖沾上边,只有里面几块米蒂、柳公权的真迹石碑刻稍微提起了我一点点驻足的念头。除此之外,其它的印象都在渐渐淡去…… 【棠樾牌坊群】 从唐模出来,司机小黄说到棠樾牌坊群去看看吧,反正也是顺路。 到了棠樾,看了吓死人的门票价格,当即决定不进去了!七座牌坊群要价50元,加上鲍家花园的30元,觉得不值!这次行走古徽州,花在门票上的钱就占了三分之一!想着全国各地景点的到处提价,再过几年,真没有几个地方可以去了! 更令人可气和可笑的是,为防止游客从外面拍照和观看,连镂空的窗格子也被封了! 【新安碑园-太白楼】 快速地逃离棠樾,半个多小时后回到了歙县县城,看时间还很早,便到新安碑园里面去逛了一逛,门票10元。 新安碑园坐落于县城西练江对岸,是一处园林建筑,与苏州的园林建筑有几分相似,只是建在山上,缺水,少了苏州园林的灵动韵味。当然,来这里主要是看碑帖,园林的欣赏倒在其次。 新安碑园中两清堂的《余清斋帖》和《请鉴堂帖》共收藏了从晋到明各书法大家的珍品名件200余块,中国历代书坛的耀眼名星如王羲之、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颜真卿、怀素、欧阳洵、黄庭坚、米帝,孟睿、董其昌等的作品在那里均可见到。我不是书法爱好者,但一块块的碑刻看过去,也在里面转了两个多小时才出来。 新安碑园边上是太白楼,以前是茶肆酒楼,现已开发为旅游景点,据说是李白来歙县寻访许宣平时在此钦过酒,慨叹没能与许公相见。后人为纪念此段故事,便将茶楼改名为太白楼。登上太白楼,可以看到大半个歙县城。 【许国石坊】 从新安碑园出来,看看天还没黑,便到具有“东方的凯旋门”之称的许国石坊转了转。 牌坊,在西方相当于纪念碑,为表彰一个人的为官功绩或忠孝礼义而建。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俗称“八脚牌坊”,建于明万十二年(1584年),为旌表明少保兼木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而建。石坊平面呈现长方形,长十余米、宽六七米,高约十米。石坊遍布雕饰,工致细腻,古朴豪放,是徽州石雕工艺中的杰作。许国石坊四坊架连,八脚并立,在中国仅存一座,可以说是 “国宝”级的牌坊了。 前面去了棠樾,但没有进去看牌坊与许国石坊有关,因为看过最精美的许国石坊,其它的不看也罢了,省五十块大洋呢! 【夜宿渔梁坝】 转完了许国石坊,天差不多黑了,赶回渔梁坝古渡人家,在那里碰上了另一位旅游者Hahahong。 当时她正在看电视,我则很随意地泡茶,并问她是否也来一份?据后来Hahahong说,我当时的那份随意,竟让她把我当成店里的主人了!全没想到我也会是游客。 晚餐挺丰盛,依旧吃得很温馨,直到胃再度发出红色警告信号,才不得已拒绝主人家的热情。 吃完饭,与Hahahong在街上稍微转了一圈,九点左右回到古渡人家,在电视机前见证了国民党连站访华的历史瞬间。(作者:1001322930) |
转自:http://www.izy.cn/travel_notes/f92/242.html33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