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初的冬季,冬游黄山。 一、黄山文化 黄山的美来源于大自然,关于其文化则不多,细心想想中国的名山的诗词歌赋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多不胜数,但当中关于黄山的又有几多?细想的确是不太多,为什么会这样,大概有有两个原因:1、黄山的主要景观都是在同一水平线,分前山、后山,景观一般由离地面2000多米的迎客松开始,沿着弯延的山路从前山走到后山,与中国其它的名山一路登高望远不同。受中国的封建仕途文化影响,大多数文人不喜欢黄山,认为登黄山预示着不能平步青云,不能鲤跃龙门,在官场上只能兜兜转转,不能向上爬,所以他们更愿意登泰山,因为那是一条直路上青天。文人们都不喜欢黄山,所以少了很多伟大诗文可赏。就连历代的王帝及近代的领导人都忌讳着黄山,生怕因为登黄山而令其官运有损,所以少了很多人文文化可鉴。为黄山留下文化的为画家、雕刻家旅行家和一些仕途不顺的文人居多。2、在黄山上是没有一座寺庙或道观的,这与中国千百年的禅文化也背道而弛。中国的名山因寺庙或道观而闻名于世的数不胜数,但名山上没有宗教建筑的可能就只有黄山一座了。本来黄山是有寺庙的而且还留下许多与道家炼丹、成仙的故事,但建于山上的寺庙多毁于一场大火,于是传出了黄山不能有寺庙的传言,再后来,有人不信,再建了寺院,但再一次毁于大火,于是黄山上就再没有寺庙的出现,于是千百年的中国佛教和道教文化便淡出于黄山。现代的没有了宗教文化的渲染,黄山只能故守着她的自然风光了。因为导游,所以我知道了关于黄山的另类文化。 二、西递遗风 西递村一直静静地躺在黄山脚下,展示着古徽州的遗风。西递村背山面水,一入村口就可以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中国的到现在还存在的古村落大多与某名人或帝王有联系,西递也一样,于是就有了胡李结缘的故事,于是西递的文化好像就高了一个层次。进村后,我首先了解到的是徽州的建筑文化。以西递代表,徽州的建筑多为:白墙青瓦飞翘角。高高的白墙与青色的瓦搭配得很和谐,标致性的飞翘角表示徽州人的志向。踏入了宅子,我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他们的雕刻技术和林林总总的对联。在宅子内,雕刻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有刻在墙上的砖雕,刻在门、日用品上的木雕,刻在石头上的石雕,无不静静地向人们展示着其高超的技艺;另外的还有对联,对联是中国传统的东西,当然没有什么特别。但西递的对联特别在于多,基本每家宅子都有对联,门口有,前厅有,后厅有,甚至房门都有,而且每联都不同,每家的也不同,句句珠玑,句句妙,那大概源于西递人的文化底韵了。从西递的建筑、雕刻、对联可以看出,西递、徽州的封建文化:首先,封建的等级制度极其重。官高的墙头高,做官人家的门口是呈八字的,官家的栋梁可雕刻鸟兽,商家的则只能雕刻虫鱼花草;副副对联时时刻刻警醒着子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纵使后来的徽商一度横行于中国,徽州人也用读书把自己伪装为儒商,因为在古代的中国,商人是较为下层的的职业,只有读书为官才是最正统、高尚的职业,才能光忠耀祖。忠孝道义是他们时常放在口边的东西,封建礼教他们一样也没有忘记过,这就是缩影在西递的徽州文化,也是根深蒂固地植在中国人心中的封建文化。 三、雪落黄山 老实说,我游黄山时的运气不是太好,因为那时的天气形成不了云雾,所以看不到黄山的云海。上山前,导游跟我们说过,春天的黄山山花烂漫,姹紫嫣红,是妩媚的;夏天的黄山峰峦苍翠,百鸟鸣噪,是婉转的;秋天的黄山丹枫似火,五色纷披,是迷人的;而冬天,只有雪盖黄山才值得一游,因为在冬天,只有雪才是黄山的精灵,没有了精灵的灵气,黄山只不过是一堆堆死石罢了。对于我们这一群来自南方的,从来都没有见过真正雪的人来说,雪是我们最期待的东西,那比黄山的云海更重要。 在上山前的一夜,那里果然下了一场大雪。第二天,我第一次看到了积雪,在开车上山的路上,我慢慢感受到导游的话,就算是普普通通的一棵树,只要它的树枝上挂上了雪,那也是别有风味的,只少在我眼中是这样的。上黄山的前半程是坐缆车的,从缆车看下尽是白茫茫的一片,远近的石山孤单的立在雪中,说不上是美,有些凄凉的感觉。下了缆车就是玉屏楼(其实当时也望记了那处叫什么地方,是后来查资料得知的),就开始了真正的黄山行。第一个景点是迎客松,老实说,在黄山最吸引的我个人之见是松树。第一,本来生长在南方的我就很少见到松树;第二,黄山的松树的形态的确美,第三,有积雪的点缀。那种白绿相间的颜色,那种在风雪中的姿态,只有亲历其中才能感受到。离开迎客松,我们开始上莲花峰。开始时路还比较好走,导游每行一段路就叫我们看一看,像什么人、动物等,但由于登山累,加上本人有畏高症,再加上想象力不太丰富,到现在也记不起什么石叫什么名,什么松又叫什么名,只记得满山积雪,雾从山中起,倒是有一番景象。一路前行的过程最有体会的是路难行,最难的一段也不知叫什么地方,应该叫百步梯吧。百步梯很陡,而且台阶很高,走上去很吃力,我几乎是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走到上去已经是气喘如牛,经过一线天的时候都不敢到处望,一心想能爬上就是好事,什么景都没心望了。刚经过体力消耗的顶峰,接着又要挑战胆量,过一条我都不记得叫什么的路。只记得路是往下的路,路的一边是山壁,另一边就是悬崖,此时畏高的症状到达顶峰,只能咬着牙,一步一阶的蹭下去,过了那段路,手心发汗,脚也在不断地抖。到了光明顶,遥看刚才绕过的山路,我也在暗暗佩服自己。由光明顶到北海是一段下山的路,可能是之前走过了一些最艰难的路,这一段路轻松了许多,最难得的是这时下起了雪,而且是一场不小的雪,不知为什么,那时马上想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那课书,想起了那里描写风雪的场景。现在,黄山的精灵终于现身了。雪纷纷扬扬,点点洒在面上,感觉凉凉的,看上去是一点点的,张开口尝一下,没有什么感觉,只是舌尖有一丁丁的凉意,再细看停在衣服上的雪瓣,居然真的是六角形的,也有五角形的,与书上的图片一模一样。再看看远远近近的山,山也突然灵动起来。由于在山、天与我们正在走的路上多了许多白色的仙子在飞舞,在动态的雪的映衬下,静态的山显得越发的沉实了,松树更加伸展自己的双臂,去迎接大自然给予的银装了。一路下来,因为飘雪使我们前进的步伐轻松了不少。到了北海,再回望刚攀过的光明顶,翻越过的鲤鱼背,不禁暗暗捏了一把汗。 晚上夜宿北海。第二天,天居然放晴了。在阳光下看积雪下的山有另一番景象。雪白皑皑的压在灰色的山石上,颜色很分明,阳光驱散了雾气,所以望得很远,山有了雪的颜色作为分界线,轮廓格外的分明。雪在阳光的照耀下反起了金光,使山像镀一条金线,颇有些道骨仙风的味道。休整了一晚,再加上天色晴朗,看到的石头到也说什么象什么,印象较深的是飞来石,可能与红楼梦有关吧。接着,主要是看松树了。远看松树主要是看她的形态,每棵树都是各有神韵,有的像竖琴,有的相互偎依,有的低首探海;近看松树可以观其根深纵横,枝繁叶盛。但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我都可以看到松因为雪而显得更加苍翠,雪因为落在松上而显得更加灵动,阳光因为雪而给松戴上了一圈金色的光环,给冬天的黄山添上瑰丽的色彩。下山的时候顺道望了西海峡谷一眼,因为没有云海,西海顿时失去了特色,放眼尽望,只是空洞的深不见底,没有传说中的云烟撩绕的景象,可能万事是没有完美,既然有了雪景,就会错过云海。最后,我们在山上堆了个雪人,让她来见证我们的到来和离去。 至于山下的翡翠谷因《卧虎藏龙》而出名,但我个人觉得风景一般,不值花费笔墨。顺道一提即可。 就这样,从此我对黄山及徽文化有了简单的了解,并于2006年7月用文字作记,以作记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