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齐云山游记

[游记]齐云山游记

2008-02-07    hi-mba.com

齐云山游记

时间:2003年5月31日

性质:背包独游

齐云山坐落在安徽休宁境内,与黄山近在咫尺。也许因此原因,它的名气不是很大。但实际上它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记得风流才子唐伯虎有诗赞之:齐云山与碧云齐,回顾青山座座低,隔断往来南北雁,只容日月过东西。文人固然狂放不拘,但齐云山的山势险要可薄见一斑。
我正好有几天公休假,想走走山山水水,又厌烦了熙熙攘攘“集市”型和“快餐”式的游览。所以决定跨上背包,赴齐云山一游。
30日下午,坐火车出发,到黄山(屯溪)车站已经是第二天凌晨2点了。休息到天亮,然后乘至祁门的中巴到浒口。这里是后山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从这里沿着乡民们的采茶路线爬山,顺着山脊就可以到齐云山的前山山顶。这算是一条比较全面的游览路线。我就准备从这里上山。


山脚下的村庄是典型的徽州民宅式样——青瓦白墙。离公路约50米,走过去还必须跨过一条小河。桥是弯弯曲曲的竹板式架桥,相对于二十多米的长度而言非常狭窄。以致于我有点害怕。等走到一半,出于担心,我还是忍不住偷偷地低头看河水。没想到桥下如此美丽,这时紧张的心才为之一舒。河水不急不徐,非常清澈,白色的鹅卵石铺满河底。石头的缝隙之间还可以清楚的看到有碧绿的青苔和水草。水流拂过一绺一绺的水草,就象是拂弄青色的丝带。伴着咚咚的水响,嗅着清新的空气,我一下子就完全进入了“洞天福地”的氛围之中。

穿过村庄的上山之路是沿山涧而行的,经常地要在山涧两边绕来绕去,水中的几块石头就成了我的跳板。偶尔停下来就可以掬一把水、洗个脸、看看潭中的小鱼。


如此走了一个小时左右。上山后顺山脊而行。右手边的下方是山间湖泊,一潭碧水,环抱于群山,形体就如同羊卓雍错一般曲曲折折。再半个小时,有了石阶。沿台阶上上下下要轻松多了。
转来转去,忽然间,在满眼的绿色中露出一角飞檐,仔细一看却吓了一跳。原来我走的石阶紧邻着峭壁,飞檐属于一座道观,突兀地伸在峭壁之上,凌空而出。两边的峭壁都是紫红色的岩石,间杂着绿色的树木。黄色道观就稳稳地建在两座峭壁的连接之处。倘若下雨天来,下边必有一层白雾,那道观就隐然仙境了。
走近而视,门楼匾额上书“白云观”三个字。门开着。由于我是从后山上山的,这时的路线也是从后到前。道观厅堂的墙边摆着扫帚,地刚扫过。我叫了几声,没有人。偏房的门锁着,周围很安静。我推前门而去。门前是一条长约百余,宽约两米的卵石小道,道旁是半人高的花树,颜色就象是道士的拂尘。道路分了五截,逐截向下沉一点,尽头是一个小湖。小道至此绕湖而去。


再向前行半个小时就到了齐云山的前山。这里是重点修建的、景观集中之地,也是最体现齐云山特点的地方。所谓的“五老峰”“紫云观”“香炉台”“玉虚宫”都在此处。
这里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几千万年前,冰川的移动就如鬼斧神工,制造了千奇百怪的奇峰异石,而且“丹霞”地貌的山体都以砂岩为主,通体紫红,宛若紫气东来。难怪这里成了道家的修仙之地。

“五老峰”,又称“五指峰”,是一例典型的丹霞地貌。远观就如同一个紫红色的手掌并拢五指,伸向苍穹,手掌指节上面的皱摺活灵活现。路边的标牌介绍成因:五峰共一个山体基座,在地壳上升的同时,地表水向垂直节理长期的冲刷、侵蚀,形成了五峰并列的奇特景观。
黄色的道观是另一道风景。“玉虚宫”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建筑古色古香,气势恢弘。它坐落于一个山崖岩洞之下,远望群山,极目千里。可惜的是,正逢SARS,道观也关了,我无法进殿看一看。
在前山下山的路上又修了几个新的道观。其中一个“太虚宫”还在修建的过程中,门口有几块捐款人的石碑。扫了一眼,名字中好象有个“邵逸夫”比较眼熟。

“香炉峰”就隔在这里和山下的风景之间。它是一个长方体的高台,顶部30平方米左右,四周陡峭,高耸约百米,就如同一个通体紫红的香炉。“日照生紫烟”,与“太素宫”及其旁的“真武殿”遥摇相对,真乃奇观。

“真武殿”可能也是比较古老的一间殿堂。我从门前走过,发现这是唯一开着的一间庙宇。带着连走几个小时山路的疲惫,我正好进去小歇。殿堂极其安静,面积不大,周围除了塑像之外,还有许多道士的画像,旁边标注是中国道教协会的道长,一律青色道袍,手持拂尘。西面墙上有一条标语,是“齐云山道教协会年会”,看来这里还是政务中心了,呵呵。
里面只有一个老道正在点香,可能有八十多岁了,瘪着个嘴,步履有些蹒跚,但精神还是很好的。可能是SARS期间,来这里的人少了,他看到我极为热情,跟我解释说我的运气很好,这是今天的“头柱香”。然后又带着我看看周围四壁的画像。让我坐下,问我是从哪来的呀,给我介绍道教的历史,“天一派”和“全真派”之类的。可惜的是,老人的口音极重,我是大部分听不懂的,不过与在大学里听课一样,我还是始终保持着微笑,频频点头,间隔着发出“哦”“呵”的声音。后来老道又从帽子中取出一个破旧“占谱”。这我倒没见过,赶紧抄了下来: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和/志诚宣玉曲/忠正演金(鱼加斗)/冲汉通玄韫/高宏鼎大罗/武当俞兴振/福海启洪波。
坐了半个小时,我还得赶路,不能多待了,谢谢了老道的热情招待,也谢绝了转转后再回庙里住宿的邀请。我继续沿前山而下。


下山的路上,人文景观很多,古代的碑刻、石像、摩崖石刻遍布路的两边。而且,前山与后山一样陡峭。“三天门”、“二天门”、“一天门”都是山崖间巍峨的牌楼,风景很好。但我必须抓紧时间赶回屯溪(黄山),就无暇细观了。
走下山路,又是一阵穿越民居,过“登封桥”,沿河边漫步十分钟就到了马路边。拦了一部回头的桑塔那。舒舒服服地回到了屯溪。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

转自:http://www.hi-mba.com/bbs/dispbbs.asp?boardid=59&id=5193402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