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参观大汶口遗址侧记岸门口人游记岸门口人游记岸门口人:行. |
[游记]参观大汶口遗址侧记岸门口人游记岸门口人游记岸门口人:行. |
2007-07-16 |
周六那天,H君从济南开车过来看我。本想到省城去吃顿饭,与几位老同学叙叙旧,不料他们都抽不开身,于是决定到曲阜去看孔庙。孔庙一带,数不清的生意人,几乎每走一步都被他们挽住,兜售各种东西或服务,而且必称自己是孔子80代孙,令人不胜其烦。 先前一位弟兄自驾车开到曲阜,被一位“好心人”上车带路参观,看了若干个景点,花去两个多钟头,最后居然连孔庙都没进去!参观孔府时,一位当地口音很重的妇人冲上前来,主动要与我们讲解,一开口就讲起孔府正门专为某大人洞开的壮景,津津有味,给我等进不了“天下第一家”正门的人当头一棒。 孔子思想博大精深,可是他老人家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三纲五常,非要把国人分成三六九等,最令人反感。现在进他家门,也要先受他教训,实在令人烦透了。我毫不客气地把他“第80代孙”轰走,先求个耳根清静。不过,给我们车带路的那位80代孙倒真有古道热肠,她收了五块钱后,硬是坚守在我们停车的地方,直到我们返回后才离开,非常令人感动。同时又有点疑惑:难道我们在最知书达礼的“孔圣人”家里参观也会有丢车的危险吗?真是人心不古! H君为了照顾我访问大汶口遗址的怪想,只好离开高速公路,走104国道。当然,我事前也向他灌输了走LOCAL公路的种种好处,并强调,在下在国外开车,如果能走LOCAL,决不上HIGHWAY。想一想,听任水泥和钢铁把自个儿与大自然的原野分隔开,与生气勃勃的人民生活分隔开,是件多么可怕的事! 鲁西南的原野,麦子已经收割了,地里还残留着金色的麦茬。老乡们把收获的麦穗平铺在马路上晾晒,也借过往车辆的重量来辗压它们。成群结队的联合收割机已经南返,说明北方的麦子也收完了。今年夏季的收成似乎很好,是个丰收年。 我们车行半个多小时后,来到大汶口镇。川甘地区的场镇,只有逢集时候才闹热。大镇三天一集,小镇五天才有一集。不过近年来小集镇建设似乎很有成就,许多地方已经没有赶集一说了。听H君说,山东这边还是有集的。许是这样,今天的大汶口镇比较冷清,街市上没有几个人。向街上一位修自行车的“老师”(在山东地界不兴叫“师傅”,不管男女老幼,一律叫“老师”)打听到“大汶口文化遗址”的方向,沿着高低不平的土路开过去。 竟是个很不起眼的小院子,院内只有一排平房,号称“大汶口文化遗址博物馆”。天热得像蒸笼一般,我俩在毒辣的太阳下猛劲儿灌了一大杯凉水,站在院子里竟没人搭理。看见一个石斗,一个杵米的石臼,很随意地弃置在院门边。吆喝的几声,出来一个胖胖的中年妇人,也不问我们要干啥。问她这斗和臼是怎么个意思,回答:那石斗是乾隆年间的官用量具,而那缺了一大角的石臼是大汶口人杵米用的,说起来有5000-6000年的历史了。 这么久远的金贵东西就顺便扔在门边?我们吓了一跳,赶紧过去仔细端详,发现那石臼约有50-60公分深,处处都显出岁月消磨的光滑与圆润。臼底还留有一汪积水,像镜子一样映照着我们的脸。真是5000多年前的东西?我们的脸在水中变成两个大大的问号?况且,这么深的石臼,是用什么工具掏成的呢?那妇人道不出个所以然来,只催我们买门票,20元一张。 给我们讲解的是位二十出头的姑娘,表情拘谨、呆板。我们问一句,她答一句。上图这个彩陶豆是最能代表大汶口文化的典型器物,造型稳重大方,又灵秀飘逸,那个白色的“四方八角星”非常醒目。这个豆的实物现存国家历史博物馆。豆是远古时期通用的盛食器,用来盛置副菜或肉酱之类,《周礼》讲到豆时说:“凡诸候之礼,上公豆四十,侯伯豆三十有二,子男豆二十有四。”说明那时使用豆非常普遍。《诗经》中有一首《小雅,宾之初筵》,其中唱道:“宾之初筵, 左右秩秩。 笾豆有楚, 殽核维旅。”再现了当时盛宴的景象。在我的印象里,甘肃博物馆里收藏了一个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豆,精美绝伦,是国内最好的一个绝品。 大汶口文化距今约4800-6000年,是龙山文化的前身。华夏文化的正溯,西为仰韶文化,东为龙山文化(有说龙山文化传承仰韶文化的),再往西有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可能与小亚细亚文明有某种神秘联系,而仰韶文化一向被国内学者视为正宗,但中国的商朝起于东方,与龙山文化有密切联系。由此可见大汶口文化在中国远古文化史上占据的地位。 这个博物馆的藏品十分简陋,语焉不详,但至少可以看出,当时已有明显的宗教仪式(死者头部一律朝向东方埋葬,每位死者手中都紧攥着一颗獐牙,每位部落成员门牙左右两侧的牙都在14岁许有意识地敲掉,等等)和图腾,石器工艺和陶艺也相当完美(陪葬石器磨制光滑,造型堪称精美,即使按现代眼光,也不愧为艺术杰作),知羞耻(已有骨针,存在大量缝纫活动),有贫富差别,男人开始尊贵起来。没有发现战争迹象,不像西安半坡有庞大的防御工事,也基本上没有兵器。另外,也没发现贝壳等外来物,说明基本上没有贸易活动。 总结起来,这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大汶口文化基本可以称得上和平、安宁、封闭,自成一体,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符合道家理想。六千年来,泰山景象依旧,宽阔的汶水犹存,只是人类文化的进步已经一日千里了。比较令人窝心的事情是,几千年都没被遭贱的汶水,也就是在近二三十年内,被一些目光短视、急功近利之徒用造纸厂和化工厂等污染得一塌糊涂了。泰山城市建设光鲜明亮,但“大汶口文化遗址博物馆”这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却破败不堪,寒酸可怜,有关人士值得反省。 返回泰安途中,突然狂风大作,吹得车身直晃悠。倾盆大雨,冰雹。我们坐在车里,真正是“一片汪洋都不见”,好不容易挪到一个立交桥下,躲雨的车已经挤满。我俩不敢停车,怕被后面的车撞上。胆战心惊地往前开了好一阵儿,天才亮起来,雨也小了,我俩的呼吸才算平缓下来。这趟寻古之旅,殊不容易,谨对H君表示衷心的感谢! 你可以通过这个链接引用该篇文章:http://dunhuan.bokee.com/tb.b?diaryId=14545112 2005.6.1917:12作者:岸门口人 |
原始链接:http://dunhuan.bokee.com/viewdiary.14545112.html |
转自:41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