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原创]花水湾之行之二——千佛山圆觉洞 花水湾之行之二——千佛山圆觉洞 在笑闹中,我们又乘上去千佛山圆觉洞的小汽车。小小的车里挤着我们11人。山路越来越陡,坡越来越多,汽车小心翼翼地穿行在山坳里。扑面而来的大山,扑面而来的风景,让人惊喜让人怕。我是个情绪化的人,一面夸张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一面惊奇地评论着各种风景。小小的车里一派欢声笑语。 公路的尽头是一栋尚在建设中的别墅。绕过别墅是一条扑着红砂室的小道。随着小道前行100米正是千佛山圆觉洞。 千佛山圆觉洞于2002年被发现,有19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一处集山、水、石、洞于一体的秀美景观,这是一处具有浓厚的宗教文化和人文气息的道观。有正殿三间,被修葺一新。殿前雕梁画栋,殿前的柱子上有两条盘龙,色彩绚丽,金光闪闪。殿里钟磬声声,烟雾缭绕。在深山里回荡。后殿是一个石洞,倚山而建,极像一个农家小院,有大小房屋九间,全是由红砂石修建而成,是典型的石屋。屋子虽破,但很干净。特别的是在洞外200米处的绝壁上有一个直径4.5米的先天八卦图,旁边是石刻壁画张天师骑牛图。这在全国都是罕见的。站在绝壁下,遥想当年山径莽莽中,一个面如菜色的僧人背着钵盂赤着脚,一步一步挪来,又冷又饿,面对洪荒大山,哈哈大笑,“这里,就这里了!”于是便放下行囊,开始在悬崖绝壁上动手……难以想象在海拔1500米的荒山上这一切单靠他自己怎能完成。于是思绪飞得更远,更远……对着大山大呼:“我来也!”大山回音:“我来也!” 我们来得正好,这天很热闹,说是要做法事。在后殿的院中放着一个长达五米,高约三米的龙舟。龙舟是由花花绿绿的纸折成。有大大小小18个纸人,技术虽不很高明,但这些小人却是神态各异,各施其职,各行其是。旁边是定海神针,各有两条龙。据说这是送东海龙王出海,要它替人们消灾减难(三灾八难)。我们咨询什么是三灾八难,那些人压低声音说:“自己去想,说穿了也就不灵了。”我疑心他们根本就是不懂,不过也说不清,道家不就是这样讲究玄机吗?就像观音,这里也把他雕成中性人,据说,男的去拜观音就是男性,女的去观音就是女。 整个法事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有念经的,开路的,应和的。实在是大开眼界。 山没有水就没有灵气,这儿的水是那样的不张扬,无声地走出来,在你疲惫的感觉单调乏味时一股溪泉淙淙流出。亮啊,亮得逗人,清得心醉。它们该是从雪山来的吧,否则怎会这般灵秀? 我一刻不停,不知疲倦地往前爬山,所有的殿都看了,好些景色都令我惊叹不已。站在巨大的山洞里,欣赏着石刻,,赞赏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拔着不知名的野花夜草,处处都染我们惊喜不已,我们这些和大山隔得太久的人群,仿佛放归自然欣喜自不待言。不过,当你站在山顶,望着脚下云海,苍松,翠柏,还有那雾气飘渺,有的像骆驼,有像飞马,有的像棉花团,一大团一大簇……是幻影?有实景? 那时候你发出的岂止是惊叹。那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美,动态的美。除了用相机拍摄下那些风景外,真是“眼前有景道不得”。 恋恋不舍地下山来,回望千佛山圆觉洞在苍松翠竹间默然相守,近2000年来就这样存于世间。 是谁想在这儿建一个洞天道观?是自然成就人文,还是人文造就自然? “长亭晚,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那古老的歌曲突然在钟磬声声中响起,在我仿佛听到了天外来音,想不到在这荒郊野外还有这天籁知音,定睛一敲,有两个可爱的女孩在前面的树上玩,红领巾很惹眼。稚气的歌声令人浮想联翩。 就想起李叔同来,这个英气翩翩,文才风流的才子,首演《茶花女》,首开中国话剧的先河,他在音乐和绘画方面也很有天赋,造诣颇深。却突然抛下娇妻稚子换作芒鞋破钵,黄卷青灯。他挣脱了,他逃离了,他去寻找永恒的空灵的美,去追求艺术超脱生活的美。佛门飘然走出弘一大师。这就是大师的选择,面对功利性和艺术至上的选择,这究竟是逃离还是追求,也或是追求永恒的异乡? 作者:追梦2006 (请继续阅读全文包括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