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济南“齐烟九点” 久居济南和外地来济南游玩的人,不去千佛山的恐怕不多;到千佛山的,不经过西部半山腰齐烟九点坊的,也不多;凡经过牌坊的人,大概都会读一下“齐烟九点”、“仰观俯察”8个大字。“齐烟九点”指的到底是什么、它们在哪里,估计很多人会和我以前一样,莫衷一是。带着这个问号,直到我亲自用双脚走完探寻之路,才最终获得了对“齐烟九点”更确切的认识。 关于“齐烟九点”,大体上说,就是在千佛山的“齐烟九点”坊处放眼北望,可以看到城内矗立的9座山峰。借用唐代诗人李贺的诗句“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齐烟九点”就由此演化而来。诗中“齐州”本指中国,清代人因济南古称齐州,便借用该诗句描绘济南的山景。一般认为“齐烟九点”系指匡山、粟山、北马鞍山、药山、标山、凤凰山、鹊山、华山和卧牛山,该顺序是从西到东依次排列。 位于千佛山上的“齐烟九点”牌坊,就是历史上北望“齐烟九点”的所在。我曾数次在不同季节光临,实地考察后发现,鉴于现在的空气、天气和建筑物的关系,目前,在该坊北望可以直接看见的,仅有三点而已,即:药山、鹊山和华山。 匡山  匡山,位处济南西北,属齐烟九点之一,按地理位置是“齐烟九点”中最西边的一点。今处于济齐公路边,乘公交车77路、26路在匡山站下车即到。 匡山,本名筐山,因“山石方隅,皆如筐形”而得名。因杜甫赠李白诗中有“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的句子,有人便在山上修祠立碑,标之曰“太白读书处”,并将山名改为匡山。据考,李白曾读书的匡山在今四川省,与济南的匡山无关。 小山上的石头,很有特点。我发现有一处地方,从此方位拍摄,可拍到一尊半坐半躺的佛。天气好时,从山顶可纵览周边景观及张庄机场的飞机起落,鹊山、药山、粟山、马鞍山甚至华山都可一览无余,南望城区则是鳞次栉比的楼群。 粟山  粟山,在城西北,距匡山最近。因其小,取“沧海一粟”之“粟”为名。在“齐烟九点”9座山中,粟山和马鞍山为土质,其余都是以石为主。粟山,土层甚厚,山上花木丰茂,有真武庙,大殿坐北朝南,内有松柏、石碣,古意甚浓,可由曲径登至山顶,远眺四周景色。乘公交车85路可到。 马鞍山 正确的说法,应该叫北马鞍山。因为济南还有一马鞍山,就是英雄山东边的那座小山,也叫马鞍山,实际上它该叫南马鞍山。“齐烟九点”中的这个是北马鞍山,乘公交车85路可到。 北马鞍山位于济南城区北部,粟山以东、药山之南,因有形似马鞍的一大一小两个山头,故名马鞍山。山头呈圆形,连在一起,又名“日月轮山”。相传这里曾为古战场,齐晋“鞍之战”就发生在这里。还有资料说,山西麓有明代抗倭名将卫青的坟墓,山东麓有明代诗人李攀龙的祖茔。我曾数次登山,遗憾的是并没有看见这些古迹。 药山 药山,位于济南市区北部,北依滔滔黄河,南与北马鞍山相对,东连城区,西为平畴沃野。药山海拔125米,为辉长岩。在黄河南岸眺望药山,有大小9个山峰,如同形态各异的莲花,故又名“九顶莲花山”。 古书记载,药山曾是我国古代医圣先师扁鹊的采药地,因山洞中有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石头“阳起石”而得名。山上有药王庙遗址。《齐乘》载:“药山,出阳起石,极佳。”除此之外,据说还盛产半夏、远志、千头菊、菌陈、柴胡、生地等多种药材。药山历史久远,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20世纪30年代前,药山除盛产药材之外,山上柏树参天、绿阴绵绵、泉水不绝。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山上都举行大型的山会(庙会),远至河南、安徽,近到潍坊、临沂等地的百姓都来赶会,药山三月三庙会与千佛山九月九庙会,同为济南的大山会,是济南人登高踏青的常去之处。 药山既有历史典故,也有神话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济南北郊原是一马平川。二郎神追赶太阳,挑着两座山走到这里,放下担子歇脚小憩。不料两座山竟生了根,再也挑不起来,就连二郎神从鞋里倒出来的土,也变成了后来的粟山和北马鞍山(这个传说附会了“齐烟九点”中,只有北马鞍山和粟山为土质,其他皆为石质的问题)。二郎神挑来的两座山天天增长,惊动了太上老君,他怕疯长的山把山明水秀的济南压住,就围着两山撒了丹药,从此山不再长了。这两座山分别被称为南药山和北药山。由此可见,药山的文化积淀还算深厚,值得一游。 坐26路公交车北行,在药山站下,再乘三轮车,要价4元;或从成丰桥乘114路车到药山站下,南去即到山的北坡;乘5路公交车北行至终点站,下车后顺路西去,可以从药山东进入。 标山 标山,在济南城区北部。古时标山一带是一片湖泊,标山的两个小山头浸在水中,犹如测量水深的标尺,故得名。有公交车若干可以直达,乘4路、35路、k90等公交车在工人新村站下车路东即是。 山体北、东、南面是标山村,西部目前正在开发,被围墙包围。山上之石,层叠如铺,路径平整易登,山巅平阔。元代散曲家张养浩在《标山记》中曰:“盖土人以旁无他山,惟此若标可望,故以名之。”历代多有名人于此建别墅。张养浩的“云庄”,即在标山附近,内有遂闲堂、处士庵、绰然亭(翠阴亭)等建筑。明万历年间曾建关帝庙。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建钟鼓二楼,楼为石质,四面单檐,柱刻楹联。如今,山下“云庄”早已湮没,山上关帝庙也已坍塌,仅存钟鼓二楼。 凤凰山 凤凰山在标山以东,因山形似凤凰展翅而得名。 凤凰山昔日植被稀疏,山石裸露,山势虽陡,但易登攀。山上有洞,可避风雨,传元泰定元年(1324年)三月,张养浩曾偕同宾客,于洞中咏古人闲适之诗。凤凰山东靠津浦铁路,西和标山隔河(工商河)相望。 凤凰山保护得挺好,现处在以其命名的凤凰山庄里,成了小区的一道景观。如今山体周围都已绿化,山顶有亭,修筑了数条上山的路,若干石刻点缀其间,还有碑刻专门介绍凤凰山。 鹊山 鹊山,在济南北部,是“齐烟九点”中唯一位于黄河以北的山。诗圣李白在济南游历期间,曾作诗《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描绘了济南历城一带的湖光山色。一曰:“初谓鹊山近,宁知湖水遥?此行殊访戴,自可缓归桡。”其二:“湖阔数千里,湖光摇碧山。湖面正有月,独送李膺还。”其三:“水入北湖去,舟从南浦回。遥看鹊山转,却似送人来。”这三首诗是现存描写鹊山的最早的诗篇。 作为济南土著,我深感抱愧。虽长在黄河岸边,曾无数次遥望过鹊山,长大后,又屡屡外出路过鹊山,却没想过去鹊山一游。看电视上介绍现珍藏于台北故宫的中国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的传世之作《鹊华秋色图》,才触发了游鹊山的冲动。想人家赵孟頫为江浙人,凭记忆就可以画出鹊山和华山,而我,竟然至今不识鹊山真面目。起码,也是对家乡的漠视和不尊重啊。 数次的鹊山之行,直到第三次,我才在当地老乡的指引下,爬上山顶。 鹊山横列如屏,山上林木青翠,无明显主峰。山体平缓。旧时曾建有鹊山院、鹊山亭、扁鹊墓等古迹,传说是名医扁鹊居住行医之处。山下据说原有钟、鼓二石。如今鹊山院和鹊山亭踪影难觅,唯存扁鹊墓,亦不辨真假。扁鹊墓在山下西边,处在一破败院落中,墓碑字迹不清,周围荒草和杂物伴生。在山上北望,可见新建的鹊山水库。鹊山东南,就是有近百年历史的铁路大桥——泺口黄河大桥了。 乘公交车到泺口,再坐三轮车,过泺口黄河浮桥,一路北上,再往西拐,即到鹊山。 华山 华山,对我来说相对生疏一些。记得经济困难时期,曾随学校到过离华山较近的农村劳动,捡拾落在地里的小地瓜。 查找地图和四处询问,得知行走路线:从洪家楼教堂附近坐k97路或71路到华山风景区站下车,望山而行即到。 华山,位于济南东北,与鹊山组成“鹊华秋色图”主体,在“齐烟九点”中的位置不容质疑。华山,又称“华不注山”,为俗称“花骨朵”的转音。其一峰独峙,旁无连附,平地拔起,巍峨清秀,古人以“孤嶂凌宵”四字形容,系历下十六景之一。山下南侧有华阳宫,因位居华山之阳而获名。华阳宫古建筑群,以道教为主体,佛、儒介入,有浓厚的民俗宗教文化内涵。无论求雨、赐福、赦罪、消灾、发财、送子、求光、乞求丰收者等等,无不可在这里找到祈求神像,求得心灵安慰。因此有俗语说:“来济南到华山,华阳宫的神仙全。”建筑为依山就势,高低错落,相间有序,布局有致。除华阳宫外,山下还有华泉碑等景观。周围的水荡也有特色。山下有华山特色小吃“华山烤鲫鱼”。经整修,有规整的山路可以上山,中途有文昌阁,上山紧要处,有铁索可以攀附。山顶视野宽阔,西望鹊山、药山等诸点山峰;东北可看到即将消失的卧牛山全貌;南望济南城区;北面是一望无余的平原,黄河如一条丝带穿插在平原大地。若不是空气的透明度低,这里真是一处可以让人高歌低吟、放松心情的绝好地方。 卧牛山 卧牛山,是让我费了很大周折才找到的山,也是“齐烟九点”中位置最东面的一点,还是即将彻底消失的一点。 无数次地查询有关“齐烟九点”的资料,但在探寻“齐烟九点”的过程中,不管是从千佛山还是从东面的华山上,都无法眺望到卧牛山的山影,一度让我十分失望。 2005年的6月29日,我终于踏上了去“齐烟九点”中最后一点——卧牛山的路程。那是一个大热天,我几经波折,终于找到了卧牛山。其间,误把一当地的安息园认成公园,在该园的后墙处,我对准卧牛山的残体,一通狂拍,心中欣喜若狂:卧牛山,我终于看到你了!事后,看园的老同志问我,你不害怕吗?当时我没有反应过来。等我离开那堵墙时,竟被吓出一身冷汗。原来,那是一堵用土块在数十米高的悬崖上粗粗筑就的墙,稍有不慎,即可连墙带人一起跌入深渊,而我是有恐高症的。每每想及那次的卤莽,难免还是有些后怕。 卧牛山,又名九里山(也有说九里山并不是卧牛山的,此事有待进一步考证),位于济南东北部,因山形似卧牛而得名。清道光《济南府志》载,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夏,村民于卧牛山下发现一石,刻有唐代武后时期马举墓志,内有“与其夫人合葬流山”之语。“牛”、“流”音近,据此,现之“牛”山可能是“流”山的讹传。过去的卧牛山其势虽不雄伟、高峻,却也回环有势,别有韵致。山之阳,有小清河蜿蜒东去,平桥横架,杨柳垂青,红杏吐艳,麦田如茵。牛头在山的东南侧,并有一高大的牛角石。山顶有一宽阔约数亩的平整石块,山前有某朝某年大水淹至此处的刻石,山西侧有一套数百年来被打磨光滑的奇异的石鼓、石锣,山脚有棵唐槐,用古庙的石钟、石碑支撑着,古槐已将石碑嵌在树身中。山不高,海拔140余米,但颇具气势。清朝至民国初期,此处也有颇具规模的山会。 卧牛山的石头质地坚硬,开山劈石是当地农民的重要副业。所到之处,到处都是开山的“战场”,加工的石板、石材和废料遍布,如今的它完全没有了传说中的样子:既没有石鼓、石锣,也没有唐槐、石碑,而是一座即将消失的山。在我写这篇小文时,从报纸上看到,济南市投资修整被破坏的山体,有两种途径:有的停开修补,有的彻底开平。而在被平掉的山体名单中,不幸就有卧牛山。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说,它的彻底消失已经是不可挽回的现实了。看到这个消息,我的心竟空落落的,好像被抽掉了什么似的。 遥想当年,济南城天蓝云白,山清水秀,薄雾轻烟,袅袅婷婷。由千佛山牌坊处放眼北眺,九点山峰似隐若现,俨然人间仙境。面对这样的圣境,难怪赵孟頫能仅凭记忆就画出不朽的传世之作《鹊华秋色图》。 数次拜访“齐烟九点”诸山,伴随着探寻之路,对家乡济南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它融南北于一体,集古今之大成,真所谓处处灵秀,步步文明,博大精深,不可估量。让我们大家一起爱护、保护、珍惜它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