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孔子故里的疑惑 |
[游记]孔子故里的疑惑 |
2007-07-21 nanpengyou.com |
孔子故里的疑惑 高原风 1月18日,我迫不及待的从兖州赶往曲阜,为的是心中的“孔子”。 说来有点可笑,我是从批孔的岁月中了解孔子的,那时被贬称为“孔老二”,是破旧的批判对象。 时至今日,大家对孔子不再陌生,形象也不再灰暗,已再现了他的光辉,引来无数人的瞻仰,再次树起他在华夏文明中的丰碑。 孔庙、孔府、孔林三个景点相隔不远,并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新造的古城墙还是让人能遥想春秋的岁月。进了孔庙,只见一座座的古建筑,还有就是苍翠的古柏,这青翠正是孔子思想永生的象征。不时可看到皇帝的亲笔手书,还有碑坊,以表孔子之功德。 孔子是春秋时鲁国人,故居就是现今的山东曲阜,一生周游列国,设坛讲学,传道解惑,广播仁爱。“礼乐诗书崇百王法度,仁义忠信设万事纲纪”就是客观的评价。在历史长河中,孔子所创的儒学不断发扬光大,在中华文化中树起一座永久的丰碑,引导华夏民族前进的步伐。 “仁义忠信”为多少人所推崇,也一时造就了礼仪之邦,文明国度。历史的步伐从远古走来,节奏快了,可脚步却轻了,总让人想上溯而去,寻找曾经的古风。 坐在开往山东的列车里,在朝拜圣人的路上或是圣人的故里,,发生的事却让我蒙上了阴影。 坐在我对面的是母子三人,母亲年轻,儿子年幼,小儿子弄了一下大儿子,母亲一掌拍去;拉扯我的报纸,又招来一阵雨点般的巴掌;不小心碰到了旁座父亲的眼睛,脸上顿时左右开弓,我注意着,一个小时里竟打了10次,这家人在安徽下了火车。 “没票补票了”车箱里传来列车员的叫喊。 “你有票吗?”列车员在一个站着的军人前停下了。 “有,在另一位手里”,军人回答道。 “在哪呢?请你示票。” “不就一张票吗?那么紧张干吗?!”军人的声音大了。 “补就补,武昌上的。” “武昌还没到呢!”列车员说了,引来一阵笑声。 车箱里,在长沙站上车了几个绿军装的军校学员,个个英俊,我却想不起军人的风采来。 在车箱间站着伸伸腰,忽然,一个身影极快地蹲了下去,在补票台前拾起一张百元钞,旁边的一对年轻男女愣了一下,女的翻着口袋,好像在找什么,而捡拾钞票的列车服务员(清洁)已快速离去了。 在孔子故居,园内有一孔庙,立着高大的孔子像,旁边坐着一位自称孔子十八世孙的算卜人,玩弄魔术的技巧,信口开河,还在孔子像后摆上一个小观音,要游人献香火。唉,莫非孔子的故里也欠教化么?当地的管理者也认同这是儒家之风么?竟在圣人眼皮底下算命行骗,真让远道而来的朝拜者莫名。 我无意诋毁山东父老乡亲,其实,诸如此类现象并非某地特有,实在普遍,人所皆知。 这年头,也算是国强民富了,却有许多文人在感吧世风日下,总在追寻逝去的日子。 有人说,人太多了,文明会受到影响,可韩国、日本的人口密度也不低呀;也有人说,钱多了,生活好了,人就变坏了,可香港人、西方人没丢失文明;又有人说,我们国民的文化程度较低,可现在的教育水平比古代,甚至是解放初期发达多了,解放初期的风气可是好的;更有甚者,说中国人就如此,香港人、新加坡人大部分也是中国人呀,他们是文明的,历史上,中国也是礼仪之邦;也有文革之说,说文革彻底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这当然是不可勿视的原因,但已过去二十多年了...... 我想起桔子树在南北方种植的结果来了,一方水土,一方气候,只能是一种结果。人的品性与他生活的环境是分不开的。学习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思想环境等等都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和日常行为。不是说儒家文化失去了作用,而是儒家文化也需要一定的土壤和气候。 中国人,可以说是在儒家教化中长大的,也是在学雷锋中长大的,可结果呢?如意吗?为什么?“万世师表”,这是对孔子的写照,由此想起“表”的作用,要培养一个人的品行,不是说说道理就行了,更应该让他看到良好的表率,在良好的社会品行的大环境中成长。 一个在打工学校上学的学生,他相信教育公平吗?一个在工厂里何无保障甚至被拖欠工资的工人,他会相信仁爱吗?一个靠托关系才能取得项目的商人,他会相信诚信吗?一个靠拍靠术当上官的人,他会敬畏民众吗?他会为民着想吗?在电视里,看到一些外国高官总挂着和蔼谦虚之神态,而生活中却有太多威严的长官,人家谦虚,那是因为官是民众给的,民众是父母,他是仆人...... 一个具有高度民主、法制完善的国家,社会行为得到极大极好的规范,这就是培养好品行的大环境、好环境,这是基本的前提,失去了这点,就只能讲空头道理,并让人生疑。 几千年来,儒学教化着中国人,为统治者利用,也被人民接受,成了社会秩序的润滑剂,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封建社会,交通闭塞,文化落后,政策高压,人们温顺服从。时至当今,信息时代让人明白了一切,人们心中早有一杆称,就是公理,以前君君臣臣的状态该结束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生存在高度民主、法制完善的环境下,只有建立起廉洁公正、高效服务并为民众广泛监督的行政体系,树立全社会的良好表率,再发扬儒家的优良传统,才能建设一个更为和谐的社会。 “杏坛何有”,我真想听听孔夫子的讲道。 “杏坛何有”,我更想听听民主与法制之道。 |
转自:http://www.nanpengyou.com/travel_info.asp?id=310837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