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号,一行15人相约登峄山,心情跟平时略有不同,好像格外兴奋。呵呵~ 《孟子 尽心上》日:"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东山,即指峄山。它雄峙于邹城市东南10公里处,104国道及京沪铁路东侧,自然景观优美奇特,素有"岱南奇观"、"邹鲁秀录"之美誉。 峄山的灵气,源于目不暇接的五大奇、八段锦、九龙洞、十二福地、二十四景、三十六洞天等。众多的景点,使峄山集泰山之雄,黄山之奇,华山之险于一身,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自然美景。山上怪石堆垒,孔窍幽邃,泉涌云间,峰插天表古木苍郁,杂花若锦,登临凭眺,移步异景,引人入胜。 峄山的奇特在于其罕见的巨石景观。山上的花岗岩巨形石蛋群,华丽的石林及奇形怪状的花岗岩滚古形成各种天然群雕,玲珑别透,神奇秀灵。 峄山人文景观十分丰富,在《书经》、《诗经》、《太平御览》、《史记》等历史典籍中多有记载。峄山之阳有春秋邾国古城遗址,峄山之阴有属大汶口文化的野店遗址。儒家创始人孔子曾在峄山讲学,现留有"孔子登临处"石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道登峄山,留下了"秦峄山碑",为研究中国书法之珍品。刘邦、乾隆、孟子、李白、杜甫、欧阳修等帝王将相、文豪名擘,都曾登临峄山,留下了许多瑰丽的诗文墨宝、碑碣石刻,形成了丰富的文化积存。道教的随山派、清静派、龙门派及佛教僧徒都曾在峄山清心修炼,历代仙曲贯耳,因而道家称峄山为"妙光洞天",僧佛则名峄山为"绎诗之庵"。 峄山有一种天造地设的自然美。 一是石美。那参差嶙峋、玲珑剔透、被地理学家称为当今世界之奇观的海蚀石,自不待说,满山遍峪如禽如兽、静动有之的怪石则数不胜数,使峄山缺了雕琢,多了野趣。峄山岩体以晚古生代花岗闪长岩为主,经三将四升形成如今形态。各种堆积侵蚀而成的地貌吸引着八方游客。 二是洞穴、泉水美。山上,磊磊巨石之下,有许多天然洞穴,据考察,有名洞穴144个。诸洞大如广庭、小如斗室、纵横通达、曲径通幽、深邃莫测;且洞多有泉水,每每东北风起,百泉涌涨,云气汹涌,“峄山戴帽”,大雨来到,其情景尤似仙山。 三是神话传说美。女娲炼五色石神工补天,而将滚滚乱石叠成峄山;梁山伯、祝英台求学于“梁祝洞”;贞妇明志的“舍身台”;“金钟化作石”;“骑鹤隐仙”升天去……千百年来,人们借物寄情,把许多美好的憧憬和愿望变成种种神话传说,曲折离奇,令人陶醉。 峄山还是道家活动的场所,甚得历代达官显贵的垂青。多有慷慨解囊捐资修山之人。经过历代惨淡经营,山上建有五大奇观,二十四景,三十六洞天,七十二庙宇,宫殿庙庵数百楹,瓦缝参差,错落山间,碧瓦红墙,十分壮观。 春末夏初的峄山有着独特的魅力,而且学到了不少东西,建议学地理的同胞们都来登峄山,游玩的同时还能有额外的收获呢!这次登山活动再次充分发挥从小练就的登山本领,手脚并用,秦始皇曾经都“不得不踞”的超小石缝也没有拦住我,嗬嗬,15个人一共爬过去三个,我是第一个,也是在没有外人的帮助下爬过去的,嘿嘿,小骄傲一下 登山开始,士气饱满!  好像有新发现... 峄山石洞之多,令人数不胜数,而且洞内凉爽无比,甚至在烈日当头的情况下,站在洞口张开嘴巴可以呼出白汽。  再接再厉,无限风光在险峰!    梁祝求学处之一  下山了,开心的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