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墓高悲回风"[ ©文学艺术论坛 -- 文学艺术论坛,一个展示文学、艺术家网上家园! GT[w< 忻君自东阿来,问他东阿还有没有曹植的遗迹,答曰曹植墓还在。多年前他去看过,僻乡野村,荒冢一垒,颓屋一椽。1(eDf 十年了,屡屡想去吊谒曹植墓,却一直无由成行。t 今年春天,忻君送我一张《齐鲁晚报》,赫然两版,记者寻觅曹植的文章:《孤独鱼山,长伴诗魂》。曹植墓已被当地修为鱼山旅游风景区。我有些暗自悔叹,惘惘的,怨艾为何迟迟未去谒访。戚戚的,怕今人的所谓风景区包装、芜没历史的沉雄。谒墓之心日蹙。\stXX8 晚秋十月,木叶黄飘,与忻君等友人去了东阿。高速路上,汽车“凌厉越万里”,却仍然载不动莫可名之的一怀秋绪。8#uec| 东阿城南行四十里许,漠漠平原上凸然拔起一座小山------鱼山,山不在高。她独得天然灵秀,独得曹植,长相厮守。鱼山西侧,曹植墓依山而筑,封土为冢。我们看到的是近年修葺后的砖体墓墙,黯黯的,远看如鱼山掩涕太息的一个“叹”字,令人生出一些怆然。墓的右前方,一座隋碑亭。隋碑上阴文“杂用篆隶、金文和楷书”,记述了曹植的生平事迹、葬地等情况。此碑在书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可惜匆匆的,我们未及细细辨识。Wf@oAV 墓冢默默,隋碑愔愔,陵前寂寂,秋风萧萧。“景区”内只有我们五个人。 " 从墓的南侧,沿着荒凉的小径上山。榛莽,灌木,秋草,石岩,偶尔有一丛一簇的野菊,蓝白相间的花,细细碎碎的开尽秋光。一路是自然的裸示,草木的零落,吊古伤今的脉息,引我们走近汉魏纷乱中的诗人。3Bf(c 山顶一座汉魏风格的仿古亭,宽然踞立。伫立亭前,放目四眺,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滚滚而东,绕过鱼山,绕过曹植墓,突然向北流去。望着浑灏流转的黄河,似乎看见“幽并游侠儿”,“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控弦破左的,右发催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这是年轻诗人的豪唱,是诗人建功立业的渴望与憧憬;望着漠漠接天的黄河,依稀听见诗人愤懑的悲吟:“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望着滚滚不息悲语滔滔的黄河,仿佛看见诗人出京都,控疲马,古道西风,颠沛流离,从一千七百年前辗转至此。独立山顶,仰天浩歌,长剑戟指,低回长吟,举杯问天,泪洒黄河,黄水呜咽。q4!"U 黄河流浊,举世滔滔,拔剑难平块垒高。秋风悲回,时空茫茫。试从绝顶高呼问问问这半江月谁家之物?且向危楼俯首看看看哪一块云是我的天?8l0 我们在山上盘桓,寻觅诗人的足迹。东边断崖百尺,登临送目,黄河绕了半个弯,似对诗人无限眷恋,然后滚滚逝去。诗人曹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生乎乱,长乎军”,以“戮力上国,流惠下民”自期,熟料后来屡次改封,颠沛流离,连遇瘠土,衣食不继,过着“思为布衣而不能得”的“囹圄”生活,汲汲无欢,在忧愤中死去。N Ff+b 曹植的诗歌“骨气奇高,辞采华茂”,南朝诗人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政治上的悲剧,促成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卓越成就。我无力评析曹植的诗歌,但仅一首椎心泣血的《七步诗》就足以警省世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两千年了,世人皆能诵其诗,可煮豆燃萁之事仍屡屡不绝。中和之性,和谐之境,亟矣!0t 沿着山北的石级转下山,西边山腰处有“梵音洞”,传说曹植曾在山上听到此洞传出梵音,并以此创作了中国的佛教音乐。这恐怕都是后人的附会或美好的想象罢了。小路曲折层叠,山石磊磊,不由想起《洛神赋》里的句子,“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后世文人对此赋推崇备至,一至千古传诵。我想,这是诗人对爱的憧憬,对理想的追求,对美的向往。EGKd-K 山下墓冢的右前方,新建有“子建祠”,仿汉魏风格,可建筑粗糙陋拙,与诗人的“骨气奇高,词采华茂”,何啻霄壤云泥。w}TB 鱼山孤独,安然踞立。诗人孤独,傍山枕河而眠,默默听着黄河的千古涛声。墓区内更加的静寂,墓上一天萧萧的回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