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走近海源阁 |
[游记]走近海源阁 |
2008-06-27 sina.com.cn |
在距今23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广袤的鲁西平原上崛起了一座城市—聊国都邑:背依齐鲁大地,西连秦山晋水,北接京津燕赵,南望中原腹地,它就是昔日的东昌府,今天的江北水城—山东聊城。 随着元代方全线贯通的京杭大运河漕运的兴盛,聊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成为沿河九大商埠之一,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富庶甲齐郡”,“江北一都会”。经济繁荣促进了文化的昌盛,明清两代,聊城文运大开,鸿儒相卿连翩鹊起,文人骚客脱颖而出,据《聊城县志》记载,这期间考中状元2人,进士99人,举人439人。于是有了被明熹宗誉为“讲官第一”的建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朱延禧,清代首科状元、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傅以渐等名宦重臣,于是有了被康熙帝赞为“字压天下”的状元邓钟岳等书画大家,于是也有了杨以增名扬天下的“海源阁”藏书楼。 海源阁位天聊城故城中部偏南的万寿观街路北的杨氏宅院内,由清代著名藏书家杨以增创建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它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总计藏书3236种、208300卷有余,其中宋元珍本逾万卷,与北京的皇家图书馆“文渊阁”、皇家档案馆“皇史晟”、宁波的“天一阁”同为中国历史上官私藏书的典范,深为海内外学者所仰慕。其建筑为单檐硬山脊南向楼房,座落于杨宅三进院北上房东侧跨院内,面阔有三间,上下分两层。下为杨氏家祠,供杨氏先人牌位;上为宋元珍本及手抄秘籍收藏处。上层中间门额上悬挂着杨以增亲书的“海源阁”阳文匾额一方,檐廊门前立柱上有木刻楹联一副:“食荐四时新俎豆,书藏万卷小琅huan”,杨宅第四进院内还有北瓦房五间,东西瓦房各三间,用于收藏明清版藏书。 海源阁藏书浩瀚,始于其父杨兆煜(1768—1838),到杨以增(1787—1856)时购入珍本、善本最多,又经其子杨绍和(1832—1875)、其孙杨保彝(1852—1910)先后四代人的潜心搜集,达到鼎盛。杨绍和曾编著并刊行《楹书隅录》10卷,内载海源阁所藏珍本268种。后杨保彝编著《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四卷,载书464种,计11328卷,以及《海源阁书目》六卷,分经、史、子、集四部,载书3236种,计208300卷有余,此处,还有许多书籍未载于书目。海源阁藏书量多质高,当时已名闻海内,它与江苏常熟瞿绍基的“铁琴钢剑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干卷楼”,浙江吴兴陆心源的“皕宋楼”,合称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因瞿杨两家所藏宋元刻本及名人手抄本最多,故有“南瞿北杨”之称。近代著名学者傅增湘在论及藏书时曾说:“陆氏之皕宋楼、丁氏之八干卷楼乃新造之邦,殊未足相提并论也。”唯“南瞿北杨,以其收罗宏富,古书授首源流,咸有端绪,并称雄于海内。”誉海源阁集“四部之菁英”,举“旷世之鸿宝”,,堪称“琅huan之府,群玉之山”。海源阁藏书秘不示人,外人、戚族一律不得接近。刘鹗在《老残游记》中曾提及此事,老残来东昌府看书未成,便在店墙上题诗一首:“沧苇遵王士礼居,艺芸精舍四家书。一齐归入东昌府,深锁琅huan饱蠹鱼”。诗中所谓“四家书”,乃清初江南泰兴季振直、常熟钱曾、吴县黄丕烈、常州汪士钟四大藏书家,他们相继败落后,其藏书的很大一部分归于海源阁。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7ef0e01000548.html39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