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终于有机会去了一趟山西。七天六夜,行云流水(帐)这就开始了! 因为是跟团旅游,注定了这是一次走马观花之旅。没有自助游的勾心斗角,当然也少了一分自游自在。临行之前,先到携程上先下载了本次行程所及的各景点的相关资料和游记,做点准备工作,有备而无患。出发前的那个晚上,考虑良久,还是带上了百诺的C128三脚架,尼康D50的机身,18-55的套头,和70-300的G头。大大小小的充电器塞满了整个行囊。深深吸了一口气,提起行囊,山西,我来了! 5月31日,雨转晴 早上八点在单位门口集中出发,一路淅淅沥沥的雨将我们送上了去往机场的路,不禁忧上心头:此行,雨水将会伴随着我们一路北望吗?第一次在家乡的机场坐飞机(快30的人了,平生第二次坐飞机,呵呵!),空空荡荡的侯机厅,窗外雨中的停机坪上停着一架孤独的飞机。45分钟的旅程,说到就到了,还没来得及看完一本杂志,飞机已经降落在上海的虹桥机场。踏出舷窗时的灿烂阳光,一扫出发前阴霾而郁闷的心情。 因为从上海到太原的飞机要下午5:35才起飞,所以还有一个中午和下午的时间自由活动。我们坐上地陪派过来接机的大巴,先去上海的豫园吃中饭。华宝楼前人山人海,各等肤色的男女老少穿梭其中,与城隍庙的古色古香形成鲜明的对比。因为已经有人在南翔馒头店设宴做东,所以一路穿过门前等候排队的长龙,直接进到包厢入座。南翔小笼包真不是盖的,尤其是那蟹黄包更是美味,真不辜负门前排起的那一条长龙和百年老店的金字招牌。 时间还早,我们又去了浦东的陆家嘴金融区,登88层高的金贸大厦一览上海全貌。高速电梯风驰电掣,说话间就将我们送到了离地340米的高空。今天的天气出奇的好,大上海在眼皮底下一览无余。平时要高高仰视的东方明珠,转眼就被我们睬在了脚下,真是应了古人的一句话: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回到机场,离起飞还有两个小时的时间,同事们玩起了扑克,打发这无聊的候机时光。我则掏出PPC,研究起游记来,顺便锁定了明天早上的山西特色美食:羊杂割。 17:35顺利起飞,经过两个小时的飞行,将我们带到了山西的首府-太原。下得飞机,已是快要8点了,天色还是亮堂堂的。我知道,终于来到传说中的北方了,你看,连这天色都不一样。 晚饭是在一家名叫灶君的饺子馆吃的,因为在飞机上已经吃过了,所以对在北方的第一顿饭没有一点胃口,就连山西的特色面食也勾不起半点食欲。回到宾馆,整理一下行装,倒头便睡。 好戏,还在后头呢! 6月1日,阳光灿烂 六一儿童节,本来应该在家里陪儿子度过的,无奈身在异乡,只好遥送祝福了! 昨晚吃饭时咨询了导游,被告知住宿的地方距要去的郝刚刚羊杂馆要20分钟的车程,于是5点半就起床了,洗漱后,6点钟叫上同好小朱一起出发,没想到打的过去,过了两条街,六七分钟就到了,导游害人不浅啊! 郝刚刚羊杂馆果然名不虚传,才6点多一点,就开始排队了,各自要了一大碗的羊肉汤,一个泡膜饼,就开吃。那个味道真是好鲜啊,怪不得古人造字,要用羊入味,原来还真是有道理的呢!网上的游记说,如果到太原没有吃郝刚刚的羊杂,会后悔一辈子的,除非还有机会再来太原。果不我欺也!回到宾馆后,把如此美味再添油加醋一番,又勾起了另外几位的馋虫,相约明天再去吃。 回宾馆的路上,途径山西省政府大院,据说曾经是旧时军阀阎锡山的都督府,于是掏出工作证想进去参观一番,被门口的警卫一口拒绝,就连偷偷在门口拍张照片留念,都被警卫追赶着出来硬是看着我们将卡里的照片删除才肯罢休。没想到旧军阀的都督府,在新中国成立57年后还是如此威风凛凛。 吃罢早饭,我们一干人等向此次山西之行的第一站-平遥古城开去。平遥古城距太原市区南90公里,是现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城,其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古建筑保存基本完好。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我对平遥古城是怀着一种朝圣的心情去的。平遥是世界文化遗产,每年九月在平遥举办的“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是中国最大的国际摄影展。 车子从太原市区出发,在三晋大地上行驶了将近2个小时,终于在10点时分到达古城。穿过一个高高的门洞,世界文化遗产的神秘面纱就在我的面前徐徐拉开了。 平遥古城墙,始建于公元前827-782年前的周宣王时期,周长6.4公里,城为方形,墙高10米左右,上有垛口和瞭望台,1997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目录》。登临古城墙,放眼远眺,心绪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我是一个巡城的小卒,而墙外是战旗列列,战鼓声声。城墙旁排列的一排排杀戮工具,仿佛正在述说着一段段血腥往事。 平遥衙署是此行的重点游览项目。一直以来,在我心目中的古代官衙,尤其是七品芝麻官的府第,无非是县官一个,师爷一个,衙役若干,成不了什么气候,但是到了平遥衙署实地参观一圈之后,印象大为改观。古人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用在这里真是恰如其分。平遥衙署经过多次改扩建,目前占地规模为26000平方米,里面的设施那是应有尽有,像现在的财政局、检察院、法院、看守所,都能在里面找到影子。印象最深的,是衙署里陈列的那一排排古代刑具,配上血腥的图片,不禁让人想起满清十大酷刑,不寒而栗。导游介绍说,在古代,一个最简单的打板子,也有小窍门。县官一声令下:给我重打三十大板。如果家属事先塞了钱,那么衙役就会用平板打,接触面大,声音响亮,但是不痛;如果没有塞钱,衙役们就会用立板打,接触面小,声音也轻,但是却能将犯人打得皮开肉绽。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啊!县衙里每天还有县太爷的升堂表演,表演县太爷的演员,话语里自有一股不怒自威的官威,看来演技是相当娴熟了! 明清一条街已经成了一条购物街,平遥三宝的牛肉、漆器、长山药,都有专卖店,不过每家的平遥牛肉都冠以“冠云”牌专卖,让人眼花缭乱,生意的好坏,全看导游带了! 看过了平遥衙署的宏大规模,回过头来再来看中国最早最大的一家票号:日升昌,那规模简直是在“螺丝壳里做道场”了。不过做生意的,能赚钱就是硬道理,想当年晋商用票号“汇通天下”,连官银都要走这一渠道才能安全到京,真是不容易啊!只可惜在近代外国银行纷纷抢滩中国的时候,晋商们固步自封,最终使中国的金融中心移到了上海滩。此一时,彼也一时,历史的车轮,终究是挡也挡不住的。 中饭安排在城墙外的一家酒楼,饥肠辘辘中,终于感受到了山西面食的美味。不过历史悠久的地方,面食的名字也起得奇怪,像“莜面拷姥姥”,让人想起纣王暴政下的“炮烙”,又是起一身鸡皮疙瘩。 午饭后又来到了慕名已久的乔家大院。在山西晋商众多的大院中,乔家大院因“大红灯笼高高挂”而名扬四海,更因当前热播的电视剧《乔家大院》而游客接踵,据说今年“五一”期间三天的门票收入可以抵上以往一年的门票收入,传媒真是功不可末啊!大院现在已经变成了山西的民俗博物馆了,当年乔家人励精图治,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9000平米的诺大家业,后人已无福消受,而乔家祖传的六不准家训,却让乔家的后人个个功成名就,也算是一件幸事吧!乔家的后花园小得可怜,据说是到了第五代子孙才修建的,比起江南富贾的苏州园林,真是有天壤之别啊! 回到宾馆,吃罢晚饭,已经快8点半了,天还是亮的。久居南方的人,要到天黑才吃晚饭,乍来北方,肯定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接下来的几天,都是在一个又一个的寺庙群中穿梭度过的,谓之寺庙行! 6月2日,天气晴朗 一大早起来,又去了一趟郝刚刚羊杂馆,因为今天就要离开太原到五台山去了,再回味一下人间美味。可惜,今天的感受跟昨天的大不相同,也许是不习惯羊杂割的乱七八糟,感觉还是羊肉的味道来得更鲜美一些,又也许,天下美好的事物都是不能享受太多的,否则就要变味了! 早饭后,车子离开太原,往五台山进发。路上,导游为我们唱了一首耳熟能详的歌:《人说山西好风光》,但是放眼望去,一路上的山是光秃秃的,汾河的水也早就断流了,“地肥水美五谷香”的田园美景,怕是只能留在美丽的歌声中了! 车到五台山,行驶在盘山公路之中,满山郁郁葱葱的植被开始茂盛起来,吃过此行最难吃的一顿中饭后,我们开始寺庙之旅。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地区东北部,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点北台叶门峰海拔3058米,被称为“华北屋脊”。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古建艺术、佛教文化、民谷风情、避暑休养为一体的旅游区。五台山是佛教文殊菩萨的道场,为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相传这里最早的佛教寺庙始建于东汉,经历代修葺扩建已形成一定规模。现存寺院48处,僧尼数百人。五台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建成群、文物荟萃、珍品云集,是中国古建、雕塑、绘画的艺术宝库。五台山号称108寺,而我们游览的只是其中的精华:菩萨顶、显通寺、塔院寺、镇海寺、五爷庙。 菩萨顶位于五台山台怀显通寺北侧灵鹫峰上,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五台山为佛教四大名山,文殊菩萨的道场,菩萨顶又是传说中的文殊居处,故又名真容院,亦称文殊寺。该寺创建于北魏,历代重修,明永乐以后,蒙藏教徒进驻五台,大喇嘛居菩萨顶,菩萨顶成了喇嘛庙之首。这也是我们此次山西之行,看到的寺庙与江南寺庙的显著不同之处。清康熙,乾隆二帝几次朝拜五台山,在菩萨顶住宿,书匾题铭, 撰写碑文,后即兴工重建。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形制,手法及雕刻艺术,多参照皇宫宫式制度营造。寺居山头,地势较高,门前筑石阶一百零八级,石级上有牌坊三间。山门内有天王殿,钟鼓楼,菩萨殿,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两侧有配殿,后部有禅院,转廊,规模完整,布局严谨。菩萨殿重檐歇山,副阶周匝,大雄宝殿单殿五脊,勾栏围绕,全部建筑均用三彩琉璃瓦覆盖,历经几百个寒暑,色泽如新,其中尤以孔雀蓝釉色最引人注目。寺内康熙御碑方座螭首,矗立在前院。乾隆御碑在东禅院碑亭内,用方形巨石雕成,碑高6米,每面宽及1米,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镌刻。 从108级台阶拾级而下,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山雨,真是六月天,娃娃脸,说变就变啊!顺便看了看当年鲁智深醉打山门的地方,试着举了举智深和尚当年举过的兵器,居然能举起来,不禁佩服了一下自己,哈哈。 雨停后,我们一行到了显通寺。显通寺规模较大,历史最古。寺周山峦起伏,寺内殿客巍峨,苍松翠柏,参插其间,一派佛教胜地风光。据《清凉山志》记载,该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初名大孚灵鹫寺;北魏孝文帝时扩建,因寺侧有一大花园,赐名花园寺;唐武则天时曾改称大华严寺;明太祖重修,赐额“大显通寺”;清又重修,形成今日规模。寺字面积8万平方米,各种建筑四百余间,中轴线殿宇七座,无一协同。两厢配殿严整齐备,斋堂禅院完好无损,其中铜殿三间,铸造精巧。柱额花纹,格扇棂花,全以铜铸钩勒而成。铜塔两座,高8米,形制秀美。门前钟楼,雄伟壮观,内悬万斤铜钟,击声可及全山。砖构无量殿, 宽七间深四间,重檐檐山顶,规模宏伟,砖雕精致,内供无量寿佛、上部藻井、华严经字塔及各种供器,均为有价值的历史遗物。在五台山诸寺中,显通寺规模最大,历史最古,俗称“祖寺”,据说朝山礼佛者,必先拜谒显通寺。 出了显通寺,就是塔院寺了。塔院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南侧,原是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时独立为寺,改用今名。寺前有木牌坊三间,玲珑雅致,为明万历年间所筑。寺内主要建筑,大雄宝殿在前,藏经阁在后,舍利塔位居其中,周设廊屋,东列禅院,布局完整。各殿塑像保存完好,藏经阁内木制转轮藏二十层,各层满放藏经。供信士礼拜与僧侣颂诵。一进寺内,就看到有五个喇嘛在行五体投地的大礼,每个人的前面,或者放着佛珠,或者放着钟表,以便记数,旁边还有两个俗家的信徒,也在朝拜,真是虔诚啊!寺内以舍利塔为主,塔基座正方形,藏式,总高约60米,全部用米浆拦和石灰砌筑而成,在青山绿丛之中,高耸的白塔格外醒目。塔刹,露盘,宝珠皆为铜铸,塔腰及露盘四周各悬风铎,风来叮当作响,极富古刹风趣。台怀诸寺,群山环峙,塔院寺位居在前,高大的白塔引人神往,人们把它看作五台山的标志。 下了塔院寺,就来到了五爷庙。据说这里是五台山香火最旺的一处寺庙,我也入乡随俗,给我明天参加贝因美冠军宝贝台州总决选的儿子许了一个愿,承诺如果得到冠军的话将带儿子来还原(顺便再次游览一番山西美景),可惜在第二天到云岗石窟的路上,电话得知没有如愿,看来事在人为,还是不错的,临时抱佛脚,只能是抱憾而归了! 参观完位于台怀镇的寺庙群之后,我们又驱车来到位于五台山台怀镇南5公里山腰处的镇海寺。此地两山夹峙中,中峰徽缓,古柏苍翠,山花遍野,风景颇为秀丽。寺侧清泉,长流不息,名曰海底泉。相传此泉即为海眼,龙王九子贪恋民女,横溢成灾,文殊发觉降大锅镇之,后人于此建寺,名曰镇海。清代建造,内有康熙五十年(1711年)御制碑文。寺前坡道崎岖,现存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佛殿,宣教殿,左右配殿等,各殿佛像俱全,皆为清塑。寺南侧为永乐院,清章嘉活佛的住所,院内石雕十五世章嘉佛塔,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造,传为金顶玉葬。塔周雕佛传故事,上部为四方佛像,周设廊屋,画十大明王和十二圆觉菩萨。十五世以后,历代章嘉皆到此避署,蒙藏教徒朝山礼佛,多要到此,瞻仰活佛。 在镇海寺的山脚下,同事们都在买纪念品,我照例买了一本书,《五台山一百零八寺》,信手翻来,又长了不少见识。可惜一路参观都是走马观花,身在此山中,此中精义却只能通过书本才能领略,可悲! 晚饭还是在中午那家饭店吃的,因为自己加了个羊肉火锅,感受也截然不同了!美滋美味地吃完饭,照例天还是亮的,于是在饭店旁的街上逛了逛,居然冷冷清清的,大多店铺都关着门。想想有时候旅游景点熙熙攘攘的不爽,没想到冷冷清清的同样也不爽,不过,关我什么事呢? 躺在云峰宾馆的床上,挑灯夜读,12点钟,看完了余华的《兄弟》,在李光头的飞黄腾达中,我安然的进入了梦乡。 随着时间的推移,七天六夜的山西之旅也逐渐变得遥远和模糊起来,唯有靠这游记,维系这难忘的旅程。 6月3日,天气晴朗,五台山-恒山-大同 虽然今天是7点钟叫早的,但是在他乡的床上,还是睡不着,6点不到就醒了。想想真是奇怪,在家里的时候,每天早上5点左右都随着儿子的起床而起床,从来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但是在外地,没有儿子的“打扰”,还是睡不了懒觉,莫非,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 既然起来了,就出去走走吧!拿上相机,就信步出了宾馆。没想到过了一条马路,居然有如此美景出现在我的面前: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流过眼前,远处是茂密的树林,近处是不知名的小花。更生动的是,居然有两批马儿在溪边饮水,这不是一副绝好的“秋山饮马图”吗?赶紧拿起相机一阵狂拍。过了一会儿,另外两个早起的同事也加入到这清晨的采风团来。这在庆幸,还好早起,否则错过了如此良辰美景,岂不悔 哉? 吃罢早餐,我们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中告别了五台山,前往恒山景区。 在印象中,恒山出现最多的次数是在武侠小说里,特别是笑傲江湖里的恒山派和美丽的仪琳小师妹。可惜在经过一个上午的奔波后,看到的第一眼的恒山悬空寺,却远没有想像中的壮观。也许是肚子在唱空城计使然?还是先填饱肚子再说吧! 在中国众多的寺庙中,悬空寺称得上是奇妙的建筑。一般寺庙都建在平地上,但这座悬空寺却是名副其实,建在悬崖峭壁上,悬在半空之中。据导游介绍,悬空寺距地面高约50米,悬空寺发展了我国的建筑传统和建筑风格,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值得称“奇”的是,建寺设计与选址,悬空寺处于深山峡谷的一个小盆地内全身悬挂于石崖中间,石崖顶峰突出部分好像一把伞,使古寺免受雨水冲刷。山下的洪水泛滥时,也免于被淹。四周的大山也减少了阳光的照射时间。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悬空寺能完好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悬”是悬空寺的另一特色,全寺共有殿阁40间,表面看上去支撑它们的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实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所以有人用“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来形容县空寺。而真正的重心撑在坚硬岩石里,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而悬空寺的“巧”则体现在建寺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状态布置和建造寺庙各部分建筑,将一般寺庙平面建筑的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体的空间中,山门、钟鼓楼、大殿、配殿等都有,设计非常精巧。 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后期,距今约1400年。历代都重修,但原来的结构都没有改变。前人介绍悬空寺,概括为:“面对恒山,背倚翠屏;上载危岩,下临深谷;凿石为基,就岩起屋;结构惊险,造型奇特。”当你身临其境的时候,就会有切身体会了。至少我是不敢昂首阔步走在悬空寺上的,腾云驾雾固然潇洒,可那下面就是万丈深渊啊,仅靠那些细细的木头支撑整个寺庙,真是让人不捏把汗都不行啊! 下来返回的路上,我们看到路边有一块巨石,上书“壮观”二字。开始还不在意,后来听导游一介绍,原来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游览悬空寺后,在石崖上书写的,不禁肃然起敬,又凑上去仔细瞧了瞧。在悬空寺下仰望,发现还真称得上这“壮观”二字,难怪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也称悬空寺为“天下巨观”。 下午,就要赴大同参观“云岗石窟”了,另文再叙。 之所以要将一天的行程分为两个来写,是因为云岗石窟带给我太多的震撼,不专题写写,不足以表达对这一古代劳动人民伟大创造的景仰。 6月3日,下午,晴朗 下午,我们来到了位于大同西郊的云岗石窟。车子一路行来,从市区开始一路颠簸,到了云岗附近居然一马平川起来。导游告诉我们,云岗石窟位于国家大型能源企业-山西煤矿附近,石窟里的雕像饱受运煤车和煤灰的困扰。后来此事惊动了国务院,下令将经过云岗石窟的国道改道,将运煤车从另外一条道路外运,而将原先的国道改建成旅游观光线路,国家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力度由此可见一斑。 大同旧称平城,是北魏的都城。云岗石窟位于大同市西郊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势凿出,东西长约1公里,开凿于北魏时期。两道峡谷将石窟分为东、中、西三区,东区洞窟较少,只有第1至第4四窟;中区为第5至第13九窟;西区石窟数目最多,除第14至第20等七个大窟外,还有位于第20窟以西的第21至第53窟等三十三个小窟。现存的53个主要洞窟中,共有造像约5.1万尊,是中原地区现今所知最大规模的石窟造像群。 踏上石台阶,进入山门,迎面见到两座四层的木构阁楼依山而建,这就是云岗石窟现编号为第五窟和第六窟的两个石窟,由此也开始了此次的石窟之行。进入第五窟,一个超乎人们想像的诺大的洞窟及其佛像便呈现在我们面前,人置身其间,显得那样渺小,而佛祖释迦牟尼及三世十方的诸佛神灵们却显得那样高大和超凡脱俗,人创造了自己所需要的一个个神灵,又匍匐于其脚下,顶礼膜拜之,而偶像神灵则高高在上,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言行。对于人来说,这是怎样的尴尬和无奈啊? 窟内右侧有一尊侍协菩萨,体态端庄,面相慈祥,深含微笑,仿佛东方的蒙娜丽莎,让人不禁陶醉其间。 第六窟主要以歌颂佛母和表现释迦牟尼一生成佛传教经历为主,在繁华绚烂中体现荣耀、体现成熟、体现美丽。诺大的石窟中,我们已经找不到一块原始的石头,全部都已经艺术化,人文化了。据说北魏的能工巧匠们先是从洞顶开凿一个洞口,然后从上往下雕刻而成,废石又从洞顶吊运出去,这需要多么精密的计算和高超的手艺啊。无怪乎人们将该窟称作云岗石窟的“第一伟观”,果真名不虚传啊。窟内游人摩肩接踵,古老的石窟萌发出勃勃生机。 出了第六窟往西走,便是第七窟和第八窟了。第七窟和第八窟两个洞窟的前室共用一堵大石山墙作为他们之间的分割。该窟的特点是“窟分前后,左右成双;整体规划,对称布局”,有非常鲜明的“同构互补”的美学特点,构成了一个“分则各开门户,合则浑然一体”的文化整体,被后人称为“双窟”。可惜由于受漏水的影响,窟内的有些雕像已经风化严重,面目全非了!不知道我们的后人,还能看到这些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吗? 再往西行,穿过若干个石窟后,是云岗石窟开凿最早,也是最负盛名的“昙曜五窟”。北魏和平元年(公元460年),文成帝下诏,以北魏当时的佛教领袖“沙门统”昙曜为主管,开始在首都平城(今大同市)西的武周山上开凿洞窟,镌刻佛像。根据昙曜的建议,当时共开凿了五个洞窟,雕刻出释迦像五尊,象征着北魏太祖、太宗、世祖、高宗和高祖等五位皇帝,体现了“皇帝即佛”的宗教主题。这五个石窟现在分别被命名为第16、17、18、19、20窟,也称“昙曜五窟”。它们形制基本相同,平面呈马蹄形或椭圆形,穹窿顶,前开拱门,门上方开明窗,高达15米以上,但形式却近似僧人修禅所居的草庐。窟内主像形体高大,占据了绝大部分空间,两侧各有一佛侍立或倚座,合为“三世佛,”,但主从相差悬殊。主像背后雕饰华丽的舟形背光直达窟顶中央,壁间遍刻千佛,有的还刻有贴壁雕的菩萨、罗汉等形象。尽管这五个石窟中在设计和布局上存在着和谐统一性,但它们的造型并不雷同,而是各有特点。譬如,第20窟的佛像以英伟端庄著称,第19窟的佛像以俊秀雅闲取胜,第18窟的佛像则在庄重中又不失活泼。这一时期的雕像拥有共同的特征:面相丰满,目大眉长,鼻梁高隆,直通额际,口唇较薄,嘴角微微上翘,呈微笑之意,肩宽胸挺,躯肢浑厚健壮,具有伟丈夫的气概。即便是佛像身后作少女型的飞天等,也是英姿飒爽。无论是面貌神态还是体态服饰,这些窟龛造像的艺术水平和风格特色都与凉州(今河西走廊地区)的佛教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佛教由西向东传播的历程。 纵观云岗石窟,从规模、内容、布局结构到细部处理,都是秦汉以来中国雕塑艺术的重大发展。尽管千百年来的风沙侵蚀使一部分造像失去了旧日的风采,但至今留存的数万尊雕像仍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游人。无怪鲁迅先生曾将“云岗的丈八大佛”与“万里长城”相提并论,把它们看作是“耸立于风沙中的大建筑”,“坚固而伟大”的艺术。 走马观花的两个小时石窟之行匆匆的结束了,但是带给我内心的震撼却是无与伦比的。中华民族泱泱五千年,期间经历过多少次民族的大融合,才造就了悠久灿烂的华夏文明。我们汉人一直视北方游牧民族为少数民族,殊不知真是北方民族强悍民风的多次输血,才使得炎黄子孙能够代代相传,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就拿云岗石窟来说,一个远地而来、远古而来的鲜卑部落,竟然会有如此高超的文化建筑水准和文化判断能力,创造了极高的佛教石窟艺术,而且一经创作完成便成为了佛教石窟艺术之巅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而为全人类所共有?真是奇迹,真是伟业。 幸运的是,在1500年后的今天,我们得以有幸看到这人类文明的结晶,但是再过1500年,这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还能被我们的子孙们所享有吗?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为了见证过去,更是造福后人。 就让我们一起来共同努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