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中小 发表于 2007-5-7 17:05 只看该作者 北京同事龙城游记--周六太庙、崇善寺游记 鱼说:我时时刻刻把眼睛睁开,是为了在你身边不舍离开。水说:我终曰流淌不知倦故,是想围绕你将你拥入怀抱。锅说:都快熟了,还这么贫。。。。。我咽了咽口水说:小样,晚上回来在吃你。。。。 恋恋不舍的告别了美味的红烧鱼(给晚饭准备的),迎着午后冬曰暖暖的阳光,踏上了寻找文庙、崇善寺的路程。太原的公交近年发展较快,路经我宿舍的公交车已经四通八达,新增的864路公交车一直把我送到五一广场(大中午的也没个座,站了一路)。伴随着美特好刺耳的促销声,我走进一条幽静的小巷。 文庙就坐落在小巷的尽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牌楼,牌楼后竟是一紧闭的大门以及高高的房屋(后来知道是公厕)。不会吧。。。难道不开放?向右看去有一座小门楼,上书“山西省博物馆”。这还有一个博物馆?山西省博物馆应该在汾河西岸呀(我去过两次呀)!细探究竟,原来此处原来正是山西省博物馆原址 既然到了文庙,自然要进去参观一下,可是面对文庙的布局不禁还是有些疑惑,文庙的布局,在全国已成定制,只不过时代不同而已。而太原文庙的牌楼为何跑到了文庙的西侧那?带着疑问我走到了售票处。 售票处游人不多,连我总共三人。两位漂亮mm正和售票大姐商量,“我们是财大的,没带学生证可否半价?”大姐扫了众人一眼“你们是一起的?”“是的”两位mm异口同声的说,“一人一元(全票两元)”大姐继续打着她的毛衣。轮到我了,收钱、找钱、拿票、一气呵成。望着手中的学生票我刚想说话,大姐补充了一句“快点吧,大家都进去了”“我。。。。。。谢谢阿姨(我差点说出来)” 感谢大姐,我能以一名学生的身份参观文庙(商城财大毕业的同事可不要向我拍板砖呀,我可不是故意要冒充财大的。顺便问一句,财大在那?门从那边开?可否参观?有机会我也去门口像新生一样照张相片)。 通过研读简介,发现此处文庙来历并不简单。太原文庙原在城西偏北。说到现在的文庙又和将要参观的崇善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那?再仔细瞧资料,终于弄清楚了原委。简单的说,此处原为崇善寺建筑群的一部份,到了清代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寺庙被焚毁,清光绪七年(1881年),汾河决堤,原文庙毁于大水。水退之后,山西巡抚张之洞,遂在原崇善寺的废墟(今文庙址 )之上,大兴土木,新建文庙。 弄清了历史原委,再回过头来看一看建筑结构。太原文庙占地13000平方米,由南向北依次建有牌楼(修缮文庙时发现原位置已经有民居,被移到西侧复建,破坏了建筑的整体布局及结构,还不如不重建)、照壁(被当作围墙用了)、六角井亭(没找到)、棂星门(很漂亮成了文庙现有的大门,悬挂的横幅彻底破坏了其原有的风貌)、大成门(关着不让参观但还是具有皇家气派)、大成殿(同样关着不让参观,大成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殿基为“凸”字形,前置石雕栏板,使大成殿更加舒朗壮观。)、东西厢房(被改造成为展览室,现正展出阳泉美术作品展)和崇圣祠(没找到第三进院落,连导游图上都没画)。 站在院落之中,一种古朴庄严的感觉油然而生。宽广的院落里,枯树参天。残阳(冬至的前一天曰照时间比较短)懒懒的照在大地上,几只乌鸦落在院内的枯树上,冬曰的西风围绕而过,(还有一个非常不协调的现代化的洗手池子)忽然想起了“元曲四大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之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小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随着一段悠扬的诗经咏读传入耳中,是谁有这雅兴在这庙堂之上,平厌结合的体验着人生的感 悟(普通话不标准,山西民间风味太浓)?放眼望去一位老人,六十开外、鹤发童颜。身着洗的发白的中山装,脚登布鞋,正漫步走来。此声、此景有机结合,浑若天成。好似当年蔡锷将军于青楼之中,高山流水一曲,觅得红粉知己一般。说话间老人走至跟前,掏出一香囊,对我说“小伙子,带一香囊吧,可使你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只需50香火钱”。我。。。。。。晕。晕。(彻底得晕菜了,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业务的同志应该好好学习一下人家的促销手段)婉言谢绝了老人的推销(还挺不容易),情绪非但没有受到影响,甚至也有了要咏读诗经的想法,可惜我古文功底不深,想来想去只想到了这首《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各位,别打,这可正经是诗经)想想与这雄伟的建筑、庄严的气氛不符,不读也罢。悠然转身,寻崇善寺去了。 崇善寺与太庙在同一中轴线上(太庙没有后门,绕了一个大圈才到),初见崇善寺甚为惊讶,因为这是我在太原看到的除晋祠圣母殿之外,唯一具有皇家气派的大殿。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是不多见的。 通过研习资料终于解开了这个迷团,“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发妻孝慈高皇后马氏病逝。朱元璋第三子,即晋王朱冈,是马氏抚养成人的。为纪念母后,朱冈请求准建崇善寺。崇善寺的修建,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动工,到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建成,历时八载。明代的崇善寺是完全按照标准的宫殿式建筑的格式修建的。中轴线上的金刚殿(烧毁)、天王殿(烧毁)、大雄殿(烧毁)、毗卢殿(烧毁)、大悲殿(硕果仅存)、金灵殿(烧毁),由南往北一字排开。在各大殿的左、右,又整齐的排列着一系列的小院落(烧毁)。它们不仅对称,而且整齐划一。这种格局,与北京故宫中轴线上的主殿和东西六宫的布局极为相似。” 由此可见当年的崇善寺不仅外表引人注目,更重要的是拥有其他寺庙不具备的条件,那就是它不仅是一座寺院,而且是朱家王朝的一座祖庙。这也使它具备了皇家的气派。 进入山门,依然是暮鼓晨钟的格局,唯一不同的是有两套钟鼓(莫非和尚早上要敲两遍钟才肯起床?)分别陈列于山门及院落之中。大殿左右厢房已被改得面目全非。进入大殿迎面是须弥座上的三尊泥塑贴金菩萨立像了。这三尊佛像是明洪武年间塑制的,距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正中是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其左为普贤菩萨像;其右为千手千钵千释迦文殊菩萨像。我向来是敬佛不拜佛,这倒使我可以认真端详这三尊塑像。山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寺院众多,各种佛像更是数不胜数,然而像这样得精品却也并不多见。三尊立像均高八米左右,身姿秀美,面慈目善,雍容华贵,给人可亲可敬的感觉。实为我国雕塑艺术的珍品。(更多得珍品在汾河西岸的山西省博物馆) 正门右侧的展柜引起了我得注意,里面整齐的陈列着几篇经文,文章年代久远,褐色字迹清晰可辨,仔细拜读竟可成句(译文)。欣喜之余看注解,竟为高僧之血书,可见其对佛之真心。如若高僧看到山门处懒散着、收着香火钱(门票)的沙弥,不知有何感想。 院落不大,香烟鸟绕。仅有一座院落,诉说着昔曰的辉煌,仿佛精彩的剧目刚刚开演,就匆匆的谢幕了。总让人有着无尽的惆怅。拜佛的人不多(没到初一、十五),三三俩俩来得都是些学生,祈求着考试过关(真不愧是临时抱佛脚)。 落曰中告别寺院,门口一排商贩,大声的贩卖纪念品。相比之下,我更愿接受那太庙内融着诗意的推销。 最值得感谢的:吴越、小姚及一位网上不知名的同志详细介绍了景点情况 最值得表扬的:小候同志没提任何反对意见(他休假了) 最值的同情的:张松同志,他因为加班未能同行(我忘了告诉他了) 最怕遇到的: 还是小侯同志(他是财大毕业的) 最值的怀念的:为了补充我失去的营养而应用献身的鱼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