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走过炉西峡 |
[游记]走过炉西峡 |
2007-10-14 huway.com |
走 过 炉 西 峡 野狼 被驴友们称为“华东第一峡”的炉西峡,就坐落在我的家乡——景宁畲族自治县与文成县毗邻处。千万年来,她默默无声,有一天,终于被畲乡的驴友们发现了。她那原始次生林、大量的野生动物和多样性植物,吸引来了无数国内外探险家。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我自告奋勇地要和驴友们一起去探寻炉西峡的风采。 从景宁郑坑乡的羊角岗徒步沿着河谷往下走,便已进入了炉西峡的地界。只见山间云雾弥漫,峰峦叠嶂,云海波涛,忽隐忽现,如临仙山蓬莱,直到今天,那飘忽不定的“仙气”依然在我的脑海中萦回。 从峡口进入后是另一番景象。宽宽的河床,基本上保持15—30米的宽度,甚是罕见。走了二十多公里,竟然没有人烟,这更增添了她的神秘和难得。层叠的山峦,一步一景,人移景变,妙不可言。神奇的峡谷,山崖耸立,云雾袅绕。潺潺的流水,清澈见底,绿意盎然……处处让人有一种拥抱大自然的冲动。或许就是这种神秘的力量,牵引着无数的探险家和驴友,醉倒在炉西峡的脚下。 时间已过去了近5个小时,终于见到了几个散落的畲族小山村。那是一种经历了百年以上的典型的土木结构畲族民居建筑,由于房子无人居住,周围已是满地杂草,破落不堪,荒废的农田成了乱石滩,很是凄凉。 但这里的景色却非常有特色。满地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奇、险、怪、异,精彩纷呈,特别是当连成一片的鹅卵石浮出水面之后,在阳光的照射下,光影依稀,着实令人眼花缭乱。更为神奇的是,在众多的奇石中,几乎每块左看右看上看下看都不同,还有数块数层楼高的巨石,屹立溪中数万年不倒,但人站上头却会微微晃动,令人胆战心惊、遐想翩翩。 面对目不暇接的景色,我忘记了脚痛和腿酸,拿着相机到处取景。此时的山间非常幽静,阳光照在密林深处,枝桠的光影在林间闪烁,偶尔传来的一两声清脆的鸟鸣,四周更显得静寂。身处如此美丽的梦境,心中无限感慨,禁不住大声叫喊:炉西峡,我爱你! 夜深了,躺在狭窄的帐篷内,听着潺潺的流水和虫鸣,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我很快在熟悉而陌生的星空下,在同伴的欢笑声中沉沉睡去。 第二天的行程比第一天要轻松许多,但个人的感觉却更加辛苦和劳累。因为畲乡的驴友们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凡是看到不能腐烂的垃圾,包括各类塑料制品、易拉罐等,都要拣起来带出峡谷,统一进行处理。由于炉西峡名气越来越大,外来驴友越来越多,留下的各种生活垃圾也越来越多,同行的每位驴友,至少每人都已经拣了一斤多的生活垃圾。 上午9时,惊喜的一幕出现了:有一群短尾猴在溪边浓荫蔽日的树林里玩耍。或许是这场景千载难逢,我太激动了,手拿相机,竟然看得目瞪口呆,忘记了拍摄。等我缓过神来,更换长焦,举起相机,敏捷的短尾猴早已跑得无影无踪了。 为了安慰我,一名资深驴友对情况进行分析,认为这种天气短尾猴很可能会再次出现。我又高兴起来,继续向前行进。老天不负有心人,中午12时左右,短尾猴再次出现,它们在悬崖上跳来跳去,有几只还下到了溪边的岩石上觅食。兴奋之余,我赶紧拿起相机,连续按下快门,但由于距离太远,最后还是没能拍摄到理想的短尾猴照片,成为最大的遗憾。 下午6点,穿过最后一片原始丛林后,我们终于成功地穿越炉西峡。 发表于2007年7月20日丽水日报 享受“中国第一森林浴”征文和摄影比赛 特别感谢李子
|
转自:http://forum.huway.com/viewthread.php?tid=391833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