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初一,也就是十二月初一,这天家家吃炒花,就是爆玉米花,俗话说:“腊月初一不吃炒,一个起来一个倒;腊月初一蹦一蹦,又去病来又免灾。” 腊八,即十二月初八,这天吃腊八粥、腊八菜。 腊月二十三,民间还流传有:“腊月二十三,打发灶王爷上青天,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接下来是过年前的准备活动:二十四,割上对联写下字;二十五,揩抹打扫寻笤帚;二十六,割上圪瘩肥羊肉;二十七,关住门门洗了脚;二十八,胡拾掇,二十九,提上坛坛打下酒;三十日,角儿(饺子)捏下三笸箩”。 腊月三十,也就是除夕了,按照传统习惯要守岁,苏轼《守岁》诗:“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这天还要接神,因此夜间鞭炮声声声不停。 春节 在全国所有的传统节日中,由来最久、范围最广、涉及面最多、民俗味最浓的莫过于春节。它牵动着千家万户、男女老少的心弦,人们几乎用一整腊月的忙碌来迎接春节的到来,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意念。所以,春节的具体时间不能只限于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应该说,从腊月初一爆米起就拉开了序幕。 年象、年味、年俗构成了春节的三大特色。所谓年象,包括净、新、红三方面对人的视觉感观印象。也就是说不论平时怎样邋遢的人家,除夕前一定要把室内外、庭院、门前普遍清扫一番,除去迷信观念外,这无疑是一种良好的传统习俗,可以说是没有法定的“环境卫生日”。新,就是穿的衣服新,糊的窗户新,墙上的年画新,无不放出鲜艳的色彩。而红彤彤的对联更是节日的显著标志,正所谓“爆竹声中一岁除,总把新桃换旧符”,红灯笼、红鞭炮、红蜡烛、红窗花,红表示喜庆,红表示吉祥,对红色的崇拜,体现了汉民族对特定颜色的民俗信仰。 说到年味,人们往往忽略了它的特征。其实,不仅春节如此,其它节日也以各自不同的气味,显示着每个节日的特色,春节尤其明显。当供神的香烛点燃之后,当旺火通红,烧着的松柏枝发出阵阵幽香之后,当劈哩吧喇的鞭炮放过,硝烟弥漫在空中的时候,这时候的节日之晨,交织着一种复杂而极富神秘色彩的香味,这就是春节特有之味。 围绕着春节前后,更多的是相传已久的习俗:节前必须整洁头面,故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所以春节前几天是理发师傅最忙的时候。除夕守岁,本地也称“熬年”,老百姓认为除夕晚上不睡觉可以延年益寿。初一开门点旺火,放鞭炮,嘴里面还要念叨着:“开门大吉”、“一年通顺”的吉祥话,院心放一块大碳,每个门墩上放一块用红纸条缠过的小碳,以示“满院生辉”。晚辈向长辈依次叩头拜年,长者要给幼儿压岁钱。上供,除一般的果品、糕点外,春节有几样特有供品,如核桃、麻粘、柿饼、酒枣等等。接财神除夕夜,当地吹奏手沿村吹奏一遍,略为划定属地范围,从正月初一到初十以前,挨门逐户进行演奏,送财神要讨红包图个吉利,人们是不可惜这项开销的。 以上所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大致如此,民俗传统虽具有一定模式,但毕竟受政治、经济、社会的种种因素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做着形式上的转移或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