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常家庄园游记 |
[游记]常家庄园游记 |
2008-06-10 hexun.com |
常家庄园游记 [原创 2008-05-03 17:38:52] 连着两天了,每天下午都要下场雨。本来晴好的天空,一会功夫就风云变色,狂风骤起,雷电交加,瓢泼大雨倾刻而至。每当这时,总是在脑海里显现两个字风雨飘摇四个字。所以,在这个听着纯美音乐,下着大雨的午后,我要写下第一篇游记,虽然是那么的心情繁杂,而对窗外的雨,听着悠扬的声,一时不知道是悲是喜,终于茫茫然。 从哪里说起呢。时间回到2007年的四月份,因有小事,随朋友去山西大同,就从这次开始吧。大同,与我有一段似是而非的缘份,话说1992年,我去当兵时,征兵的人告诉我是大同的炮兵,我们一块的人开玩笑说:自古大同出美女呀。在我们凌晨四点即将上车时,告诉我们是大同军区,部队在内蒙古集宁市。解放军就这样狠狠的忽悠了我一把。从此,对大同就有一个心结,虽然总是和它擦肩而过,但从未亲近。在大同,我们去了云岗石窟,不如我想像的壮美,但确实很震憾,但是过份新鲜的建筑与石窟的苍凉极不相称,根本无法感爱佛的雄伟博大,相比之下,我也许更喜欢在旷野中独自漫步,欣赏这些伟大的雕塑,感受从古代传来伟大的声音。这是我对云岗的印象。 之后,我们去了平遥,榆次,欣赏了那里的古建筑,品尝了平遥的牛肉,倒是别有一番滋味。人说平遥是晋商时代的最好的见证,的确让我们看到了许多闻名遐迩的商号,只是离我们太久远了,晋商的辉煌也许就停留在那些沧桑的建筑里,仍然向我们低吟浅唱昨日的繁华影像。大门洞里深深的车辙,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像,我站在大门洞里,向里看向外看,遥想当年有多少马车、骡车拉着那些忙碌的商人、成垛的银子从这里走向全国,仿佛现在还能听到那车马辚辚,木轱辘碾过历史的声音。 在这样的一个黄昏,我们来到了常家庄园的所在地:东阳镇车辋村。而此时,令我们尴尬的是已囊中羞涩,本来想些这也是旅游名胜,总会有ATM之类的,没想到这里的开发是如此落后于知名度,而天色已晚不能返城,又不忍放弃这个景点。和我同行的老李,是一个天性达观的人,是一个极富有特点的人,某种程度上讲,很有一点传奇的色彩,我很想有一天,把他做为一个原型写成一个小说,让大家从中看到当今社会中的传奇缩影。他让我们大家把身上的钱集中起来,然后在当地的一家饭店加旅馆住了下来,真便宜,每个标间30元,虽然没有热水,但还算干净。在楼下的小饭店里,我们居然还美滋滋的喝了一顿,有一种小吃叫做炒不烂子很有特色。窗外是轰轰驶过的大货车,而在另一侧是影影绰绰黑沉沉的大院,平添了几分历史与现代的冲撞。 清晨,我们早早的来到常家庄园的大门前,由于太早了,大门还没开,事实上,直到我们游览完,向外走时才遇到了第一拨游客,我们在极为安静的环境里游玩了一大圈,没有小贩的叫卖,也没有熙熙攘攘的人声。原来不知道这里为什么叫庄园,而不叫大院,看着那高高的城门楼,我懂了,这里不是一个单纯的大院,而是一个建筑群,仅从这一点上讲就是那些乔家、王家大院无法比拟的,但这远远不是距离,更大的差别在里头深深的宅院里面。 常家庄园号称北方私家园林第一、民间故宫,并非浪得虚名。常家庄园规模之大,令人吃惊,让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穿梭在一座时空倒流的古代城市中,南北、东西两条大街,街两侧的深宅大院,鳞次栉比,是真真正正的深宅大院。在这座完备的小城里,祠堂、学堂、花园相邻而建,次序分明又相通互联,几乎每个大院都与规模巨大的园林连接,每个大院里虽然结构相似,但又有分别,特别是砖雕,极具欣赏价值,叹为观止。在大院的后边是整个贯穿的花园静园,园中有山、有水、有楼,楼曰:观稼,登楼远眺,远处的农田,近处的院落一览无余。如果常家庄园仅仅是建筑宏大,还称不上晋商之首,从资料上看,常家生意之大,路线之远远非其它晋商可比。更令人叹服的是,常家注重诗书传家,不仅从那些精美的砖雕上的诗词可以看出,从历代人才辈出上看,常家也无愧三晋儒商的美誉。 在一处大院拐角的房屋里,我发现锁着的门里贴着两条标语,从窗户上看去,昏暗的墙上,大红的纸张赫然写着:低头认罪四个大字,另一条因为光线太暗无法看清,想来也是这一类的词汇。不知道这是什么年代留下的印记了,也不知道在这间阴暗有屋里发生过什么,但可以肯定不是什么吟诗做画的雅事。不出意料的话,应当是在文革年间的留痕。但是文革还能革去常家什么呢。展览显示,从清未乱世以来,仅官僚王爷等从常家以借为名,强取豪夺了何止数百万两白银卢布,更不要说在历次的战乱中,被劫掠丧失的巨额财富。乱世之中,性命尚且难保,何况财富。常家像所有的晋商一样,兴于艰难,毁于乱世。
|
转自:http://cnzbw.blog.hexun.com/18818642_d.html35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