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皇城相府游记 |
[游记]皇城相府游记 |
2007-07-16 |
虽然我家离晋城的皇城相府只不过1个多小时的车程,但多少年来我对此地知之甚少,直到它作为《康熙王朝》的外景拍摄地,还有2006年的贺岁剧《别拿豆包不当干粮》,这两部电视剧着实在央视黄金剧场火了一把,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而直到今天,我终于有机会踏入了相府的大门。 相府简介: 皇城相府是清朝康熙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的府邸,因康熙皇帝两次驾临而在此下榻,故名“皇城”。它是一处建于明清两代的城堡式建筑群,分内外两城,总面积为3.6万平方米。内城为“斗筑居”,始建于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有大型院落八座,为明代建筑风格。尤其是七层百尺河山楼及附属建筑107间藏兵洞,是明代建筑中的珍品,也显示出古老古堡风格。 外城为“中道庄”,外城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建有前堂后寝、左右内府、书院、花园、闺楼、管家院、望河亭等,布局讲究、雕刻精美。外城城门外有高达8米的御书楼,康熙帝御赐的“午亭山村”石刻匾额及对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至今保存完好。 整个皇城相府的建筑特征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古朴庄严、浑厚坚固。在河山楼内还有井、碾、磨,并有暗道直通城外,聚甲藏弩、护城保庄、抵御外侵。 冢宰第最值得一提,它是陈廷敬当年的私宅,他入阁为相之后,又增挂了“大学士第”的匾额。这里是皇城相府的精华所在。从门外看去,唯蓝底金字的“大学士弟”匾被修饰一新。我一直纳闷,陈家斗胆,敢以“皇城”命名私家府第,岂不有犯上之嫌?清廷何以对此熟视无睹?导游解释,相府的主体建筑与大门中轴线并不对正,譬如“冢宰第”在中轴线北侧,沿石板路向前走到头需再左转向北方可到“斗筑可居”的大门,所以并不算犯上。据说当年陈母很想去北京紫禁城一观,但因年迈多病未能成行,次年去世。陈廷敬为表孝母之心,就仿照紫禁城“凸”字型结构建了“中道庄”。 陈廷敬简介: 公元1638年11月28日,陈敬出生于山西阳城县“斗筑可居”。他自幼聪颖过人,才华横溢,5岁开始学习,9岁就能做诗。 陈家简介: 皇城陈氏家族明清两代人才辈出,科甲鼎盛,曾有“九人中进士,六人入翰林”,故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之美誉。从明孝宗到清乾隆(1501-1760年)间的260年中,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之美誉。在此期间,38人走上仕途,奔赴大半个中国为官,并且多人政绩显赫,百姓称颂,致仕去官时民为立祠。在康熙年间,居官者多达16人,出现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盛况,堪称为北方的文化巨族。 陈氏家族在康熙年间达到鼎盛时期,御书楼的修建者陈壮履是陈廷敬之3子,17岁即被钦点了翰林,是陈家最年轻的有功名者,与其父同修一典。 感想: 伴着绵绵的细雨,我穿梭错落有致的院落之间,巍峨壮观的古城墙上,高大雄伟的石牌坊,恢宏庄严的宰相府,风格别致的西花园,坚不可摧的河山楼,神秘奥妙的古地道,设计巧妙的藏兵洞,犹如迷宫的院落群,皇帝亲书的御书楼,价值连城的古文物......这所有的一切是那么让人心潮澎湃,浮想联翩。眼前仿佛看到康熙在藏兵洞前召见文武大臣,和他的老师陈廷敬一起在相府城墙上漫步的情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当年相府的主人们,是否也曾漫步在细雨中体味着这群山碧水的气息? 评论 (0) | |
原始链接:http://mjncat.blog.sohu.com/5737454.html |
转自:40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