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怀仁县清凉山海拔1500米的顶峰处,巍然屹立着一座古砖塔——华严寺砖塔,俗称清凉山塔。因塔内塑像为魁星,所以又称“魁星塔”。该塔始建年代没有确切记载,通过现存建筑结构以及其它实物佐证分析,应为辽中期遗物。 塔平面呈八角形,八隅每边长1.5米,七级空心。塔高ll米,通体施各种尺寸的沟纹砖砌筑。最下层砖砌单层须弥座,高约1米。须弥座依塔身砖砌数层,逐渐内收,成为束腰,座下施石材,下设方形基座。每面束腰上枋、下枋以倚柱划分成三间壶门,壶门中凸肩收成曲线,高0.26米,宽0.50米。从细部残存物考证,壶门内层可能雕有各种动、植物图案以及飞天、歌舞乐使形象。倚柱做成金刚力士支撑上部平座与塔身。平座由于年久风化,细部做法已难以辨清,可能雕有斗拱等。塔身由外壁、塔心室组成。外壁各转角处都砌成抹角方形壁柱,高约2.5米,上承普柏枋,西南略有假直棂窗隐迹。其它各处已残圮严重,雕刻技法难以辨清。塔身正南门开高1.55米,宽0.60米的砖券门,砖券门置门额便于出入塔心室。塔心室空间较小,平面呈方形,四隅各宽l米,稍有收分。顶部用大小不同的砖翘叠砌成方形和八角形,逐层递减内收,使攒尖顶略收而平,形制较为精细。顶部残存藻井彩画,设色图案已模糊不清。 塔身上檐设仿木结构的四铺作斗拱一周,其上各层不用。斗拱置于普柏枋上,用材较大。配置情况为:角柱上各施转角铺作一朵,其它八面补间铺作皆一朵。栌斗上用足材,泯道拱上承柱头坊,中间隔以散斗,外翘出华拱一道,上托撩檐枋翘撑着塔檐,塔檐雕拼成椽、飞、连檐、瓦口等。翼角为砖木结构,下出老角梁、仔角梁,老角梁均已折落。从残存洞状和朽木看,翼角断面用材恰到好处,使砖、木二者结构和谐统一,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上部六层檐、椽做法亦同。顶部设捍、宝瓶等,其它构件现已不存。塔身上檐柱端及补间均施斗拱,这种结构在同时期建造的塔中常可见到。塔的立面形象呈圆锥体,造型优美,与其它辽塔一样,塔身二层以上骤变低矮,宽度由低到高递减,塔檐距离较近,形成微微膨出的曲线轮廓。根据塔的建筑形制与特征,可初步推断塔的建造年代。塔平面呈八角形,与其它辽塔的平面形状一致,如灵丘县觉山寺砖塔,北京天宁寺砖塔,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辽中京大塔、朝阳凤凰塔等均属此种类型。塔的须弥座有大量浮雕,壶门束腰、柱额、墙面、塔檐等完全仿木构建筑,这是辽、金时期佛塔的重要特征。同时将各种动、植物图案和飞天、力士等雕拼一起更显美观一华丽。塔的最下层很高,其上各层间距特短,外部塔檐层层紧接。各层间不设门,不开窗,在辽塔中这种建筑模式是最常见的,塔重叠数层,但毫无重复之感。砖塔形制和雕刻艺术体现出辽代建筑风格。塔砖为辽代流行的沟纹砖,沟纹有五道、七道的。砖规格不同,做工粗糙,不施磨琢,工艺一般。辽统治者崇信佛教,在五京辖地广建寺院。寺院建筑不仅吸收当时汉族建筑文化,而且对隋、唐时期建筑的固有结构和施工技术推陈出新,从而建造出许多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佛寺殿塔,如应县释迦塔。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等在世界建筑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怀仁县华严寺砖塔,不仅为研究当地建筑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更为研究中国造塔的形制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范例,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1993年和1994年,省文物局和怀仁县拨出专款对砖塔进行全面维修,使这一古建筑群基本上恢复了原貌。如今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处崭新而又古老的建筑群,她将作为珍贵的观赏物永留后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