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山西阳泉冠山游记 |
[游记]山西阳泉冠山游记 |
2007-07-18 baidu.com |
自从上大学以来,曾经独自去过很多地方,早有愿望把自己的游历写成文字记载下来,但一直为世俗烦恼耽搁,没有对博客产生兴趣,所以没有及时记录下来,未免有些遗憾,要知道很多东西第一现场产生的灵感如果不及时抓住就会瞬间烟消云散了... 走进资福寺的大门,迎面是弥勒佛,它的两边大概是看门罗汉,弥勒佛后面是关公,我没有烧香,只在弥勒佛前拜了三拜,我是反对烧香的人,因为这种行为不仅污染大气环境而且有害人的身心健康.重则迷惑人的心志,轻者熏的头昏.跨过大门进入院内,正对着的是布施箱和一颗古树,这个树的价值没有记载,但按它的粗度和笔直程度来推算也是一棵名树,有待专业人士鉴定.院内的布局大体是这样的,正中央是大雄宝殿,左侧是地藏殿,右侧是观音殿和伽蓝靛蓝殿.我先浏览了一下地藏殿前的布施碑,其上赫然写着"万古流芳"几个大字,(我认为这些功利心不必记载,做好事不求名,只求心)进了地藏殿,拜了一拜,里面供奉的神位我也不认识,反正心诚则灵,出了此店我进了伽蓝殿,也是拜一拜,也看不懂是什么人,好象是关公,然后来到观音殿,殿前有块大悲咒碑,刻有经文画像,惟妙惟肖,值得赞叹.跨进大门我拜了三拜,因为观音送子吗,我口里振振有辞保佑我以后结婚生个多才多艺的好宝宝.最后我来到了大雄宝殿, 没有进门,只是站在门外瞧瞧,一则因为我没有佛学知识,二则里面有出家人在烧香免得打扰人家.只见正对面供奉的佛主释迦牟尼,左右两壁是壁画,画的是释迦牟尼普渡众生的画面.就这样草草离开了资福寺.(以后有空多学点寺院建筑学,佛教神位的专业知识)总之,这座寺庙建筑风格没什么特殊之处,佛造像不敢恭维,唯一值得赞叹的只有那两棵古树了,只有它们见证着寺院当年的辉煌! 爬了一会抬头一看是一座休息亭,这个亭是两曾圆圆的盖子,象打鱼人的斗笠.只见这里坐着两个人,相隔半米远,估计是朋友亦或是情侣.旅游一在心情,更在于是否有红颜知己相伴.可人生易老,知己难求."多宝鱼"是个没有艺术细胞木讷的人,和他交流如同对牛弹琴,但他心肠好,有一般人没有的宽容大度,这也许就是矛盾的两面性爸,不管怎样,在异地身边有个做伴的人我已经很知足了,人生就是这样,你欣赏的人不可能与你相伴,只能用肢体语言沟通的人却会留在你的身边. 爬过这个凉亭,视眼就宽阔了,仰望是高高的山峰,有一棵枯树在山坡上格外的引人注目.那是一株伟大的盆景,我以为只有冠山独有.俯视山下,绿色原野,错落有秩.顺着那株盆景我们沿着石子路继续前行,此时我已累的气喘吁吁,平时缺乏锻炼,走着走着,"多宝鱼"已经比我超越了几米远,我奋起只追,这一追追到了一块石头前,我停下了仔细端详着,只见上面写着"寻孔颜圣处"几个大字(大概是这样的,由于记录时间隔了几天本人记性不好难免有误差)看见这个指示牌,我知道我们旅行的第二站就要到了,山路越来越陡,多宝鱼和我都有恐高症,我们不敢向下看,只能继续想前艰难的爬行,没有退路,终于来到了一块平地,眼前豁然开朗,面前出现了一座城池,靠近一看原来是传说中的夫子洞.进了洞门,发现满地都是垃圾,还有烧的香灰纸屑.好一个狼狈的残状.里面耐看的就是"墨"字碑,"池砚"石,"云中坐论"石这"三生石"了.最让人反感的是用钢筋棍把夫子洞围住,保护也不是这么保护的,人的思想是不应该阻止交流的.出了夫子门,下了台阶,是一块稀疏的林子,这里大概就是当年书院的弟子玩耍交流的地方.如今被树木遮盖了.但这里有条幽径通向山上.我们在丛林总穿梭,路边荆棘丛生,我们以为走进了人间仙境,那知道这是一条绝路,这里有一口水井,估计过去学子们都在在着挑水吃的,古人说(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此时此刻我不敢再冒险了,害怕毒蛇出没,当时我们困在半山腰的一块脱了草的沙地,如果没有多宝鱼在身边,我会吓成一团,急呼sos,后来我们决定原地返回,在返途中我差点摔下山崖.现在想想都害怕,如果当时真的掉了去,以后就再也见不上亲人了,生命是脆弱的又是宝贵的,我们要珍惜善待仅有一次的生命. 经过一番恐惧与磨难我们终于又返回了夫子洞,在洞后面的空地上我们发现了一伙周末游客,他们拿了好些零食,人们给山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带来了垃圾,但愿他们有点环保意识.绕过夫子洞顺着石子路前行,我们来到了旅行的第三站文昌阁.这里有孔圣人的塑像,悻悻学子有金榜提名的愿望时都会来这里求拜,听说很灵的,我也在此拜了三拜,保佑我明年顺利进入浙江大学.(当然这和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拜完回头一看一幅对联映入我的眼帘---四面云山环斗极/满城煌书焕文章,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里面包含着很大的学问,希望我们后代子孙沿袭传承.....听说文昌阁对面的山坡上要开辟一片瀑布,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下了此阁,都是陡峭的台阶,新亏我们游览的路线是反方向的,要不上来恐怕要腿疼的.走下数级台阶,回头一看,只见"云山一览"镶嵌在半山的门牌上,从这里眺望远方,才感知求学的艰难,从这里攀登到文昌阁没点体力与耐力恐怕是不行的,我们一行走的是下坡,希望下次去从这里上去,体验一下这种艰辛.走着走着眼前浮现出一所石头垒砌的房子,绕过围墙我们来到了正门.只见门上的横批写着"崇古冠山书院",左联是"文献名邦有材",右联是"于斯书院为盛"这一联遭到了一个网友的批评,我个人认为确实有点问题,也可能作者赵雨亭另有他意.(赵雨亭同志,1937年初参加革命,1938年入党,1965年起历任中共山西省委书记、省政协副主席、省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91年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之后,他把晚年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山西省老年社会事业方面,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获得了“全国关心下一代事业突出贡献奖”,还被评为“全国老有所为先进集体带头人”。) 这是一个二进室庭院,第一个院子的右策是间杂货房,也不知道古时候是干什么用的,左厕是个厕所,厕边的一株笔直高树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见倒下的石壁写着++古槐.可惜怎么长在厕所这了,估计是因为肥料充足,又能净化空气的缘故吧.院子中也有一株树,不过树干不怎么粗,估计历史没几年.走进第二层的院门,这是个窑洞式的院落.在进之前我的心理是那么的激动,因为我感觉里面一定有很多古书典籍.那曾想希望又一次落空.我先进了左侧的房子,大概有贯通的三间,里面都是石碑刻字,可惜这里的工作人员丝毫没有审美观念和文化常识,怎么能用那样的展具来陈列如此贵重的物品呢?这只会大杀风景的.这些文字均是繁体古字........ |
转自:http://hi.baidu.com/zxyrita/blog/item/df8e8bb494eb2f718bd4b29a.html67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