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山的故居出来,沿着大路走不到5分钟,就到了中山城,中山城的全称是“中央电视台中山拍摄基地”。中央电视台在全国共有3个拍摄基地,一个在涿州,一个在无锡,还有一个就在中山。与涿州拍摄基地景区布满悲凉和沧犷不同,中山城的景则是以近代景为主,都是孙中山在当年活动中所到过的各地,分别为日本景区、欧美景区、旧中国景区。 刚进中山城大门便可以看到南京的”总统府。这是完全模仿当年蒋介石的豪宅所建造的。门外还停留的总统套车。在这里合影留念的人络绎不绝。走在这里,实在让人很容易想起电视里面经常见到的镜头:一辆小车开来,站在旁边的卫兵马上上前去拉开车门,两旁的卫兵大喊“敬礼”,然后是皮鞋与地面摩擦的声音,蒋某人从里面顶这大光头穿着长袍从车子里面钻出来,然后在副官的护送下,走向总统府深处。 沿着总统府旁边的小道走去,便到是孙中山的上海故居的复制品。真正的上海孙中山故居位于上海市香山路7号,为一幢两层楼欧洲乡村式小洋房,是孙中山的朋友见孙中山为了革命四处漂泊无居所,而合伙捐钱给孙中山买的房子。孙中山在此完成了《孙文学说》、《实业计划》等重要著作。与总统府门口的热闹非凡相比,在这里合影留念的人比较少,而且都是来了就走。看来电视暴光率对人们的影响还是在起着潜作用的。 中山上海故居走下去便到了日本景区。为了塑造浓浓的东瀛风情,景区甚至从日本引进了樱花。日本景区的街道上有日本的传统茶道馆和神灶等。我也有着深深得憎日情节,对日本神灶也多了份探求的渴望。底部镂空离地日本神灶的特点。神灶门上方挂着一个八卦似的东西,称为“马厩”,神灶前面有案几,是刻录着亡灵的牌子。我们去的时候恰好碰到神灶前东瀛舞表演与忍者剑道表演。剑道表演的结果是在白道战胜黑道的同时,中国功夫登场打败了日本黑白道的围攻,看得观众阵阵掌声。表演完后我走到案排前,看到的是“小日本去死”、“日本吃屎”、“攻占东京,杀光小日本”等文字——60多年前的悲痛如今还无法抚平! 日本景区在中山城可以说是最浓厚的一笔。这应该是来自于孙中山浓厚的日本情节。应该说日本在民国前后显现出对待中国的两种心态。一方面通过甲午战争,使中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屈辱。一方面又极力同情中国国内革命,极力帮助中国的维新人士和革命党。比如在维新失败后康有为就是在日本大使的帮助下逃跑到日本,而孙中山在国内的革命也得到了日本人的大力帮助。兴中会总部甚至一度转移至日本东京。这应该是源自两国属于同色人种的原因。日本的维新成功,步入资本主义社会,却遭受了来自西方白色人种的排挤,一时“黄祸论”很为流行。美国舰队做环球巡游,进入远东地区的时候却提高了警戒级别,甚至进入了战斗状态。美国有个小说描述,美国和德国交战,双方不分上下,却被中日联军偷袭得手,全世界置于黄色人的统治下。积贫积弱已久的中国能得到这么一种待遇,实在是让人很感到意外。由此可见,西方当时对黄色人种是抱由多大的排斥心理。 从日本人的角度来说,日本是不承认清朝的,在他的眼里,满族是蛮夷。甲午战争过后2年,日本首相大煨重信发《保支论》,说:“日本受中华文化的恩泽,有义务顶住来自西方的威胁,并帮助中国革命志士,让中国有时间尽快强大起来”。在1904年,日本甚至举行“中国亡国二百四十七年纪念会”,章太炎等革命党人慷慨激言。同样在孙中山的眼中,满族是属于西伯利亚的白种人,而日本才是“自己人”。时至今日,在大街小巷的孙中山画像中,孙中山的形象一直都是留着日本人的八字胡子的。1911年,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成功消息后,绕道欧洲回国,首先即电召日本友人在香港接船。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不仅在财政、银行等方面求助于日本,而且任命了大批日本人来做自己的经济、政治、军事方面的顾问,其中包括后来极力主张策划满蒙独立的日本浪人头目内田良平。孙中山还和日本人山田纯三郎等订立了与“二十一条”内容相近的《中日盟约》。 孙中山是爱国的,但是他爱的是汉人政权的中国而不是满清下的中国。凡有利于“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者,孙中山都会举双手赞成,即使它大清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有所损害也没有妨碍。这也就不难理解孙中山会在中国甲午战败之际向敌国日本求援了。 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对日交涉的外交官被殴、官邸被焚;全国罢课、罢市、罢工,并实行抵制日货运动。中国皮肤观念开始转化为国家观念。孙中山当机立断,转而引领民族主义运动。此后孙中山也还向日本要求过援助,但却再也不曾有拿涉及主权和领土一类的国家权益做交换的记录了,而且孙中山还开始公开声讨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以及1895年的《马关条约》,斥责日本占据胶东半岛,甚至要求日本应于旅顺、大连25年租期满后应“退出满洲各地”它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孙中山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意识开始明确起来了。 1924年中苏外交谈判时,孙中山对力主应予外蒙古人民以民族自决的充分权利的宣传,表现出强烈不满。 穿过近代中国的街道便是欧美景区,最引人注目的是“檀香山兴中会总部”,和“大清国驻英使馆”。这里也是电视剧《孙中山》的拍摄地。这些地方的原址都是孙中山重要的活动场所。孙中山在探求挽救中国的探索过程中,游历了欧美各国。清朝政府把孙中山看为是眼中钉,并秘密诱捕孙中山于“大清国驻英使馆”,孙中山幸得在英国的老师康德黎营救得以脱险。康德黎继续资助孙中山,给他50英镑,并帮助他 出书 ,使“孙逸仙”名扬四海。孙中山在欧洲居住了两年,一面博览群书,一面考察政治风俗,和在朝在野的各方面人士会晤。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五权分立”思想雏形正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走出近代中国的街道,便是中山陵的仿制品。中山陵顶部类似手雷,但是我一直没有弄明白这立包含着什么意思。 lo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