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大旗头村:一个岭南聚落的变迁

[游记]大旗头村:一个岭南聚落的变迁

2007-07-16    guzhenu.com

实建

大旗头村,在广东佛山的三水市乐平镇,它的开建历史可以追溯至明代初年。现存的古村为清光绪年间广东水师提督郑绍忠(1834年~1896年)所建,平面呈“棋盘式”布局,即以纵横两个方向的巷道将民居布列在组织齐整的统一空间当中。建筑群坐西向东,背靠雷岗主山,占地约5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4000平方米,这在粤中传统村落当中属于规模较大、形态保存完好的类型。

大旗头虽然地处郊野,但是其整体的布局完美、紧凑,聚落空间结构和民居建筑形式属粤中地区成熟的典型范式,其营建是经严格而统一的规划并且一次性建造而成的,此类布局能够满足抵御外侵、核心防卫的功能,同时也可节约用地。

祠堂、书塾、家庙等公共建筑排列在全村建筑群的最前部,建筑的规格也最高。在公共建筑设计上运用了高平台的形式——月台,它可以起到聚落第一道防护屏障的作用。这种空间处理方式使得前部的几座主体建筑物的高大气势和空间主导作用更加凸显,空间层次感也更为丰富,其形式是三角洲其他地方的民居聚落所未多见的。村落正向面朝大月塘,以若干条细长的青云巷沿纵深向贯通至后部,并在中部设一条横巷作为各青云巷之间的联系通道。纵向巷道的入口处和后部,以及横巷的边侧都设有挡墙封堵,有闸口护卫,以保障聚落内部的安全。村内住宅建筑多为规格相近的三间两廊式样,也有少量五间三廊式,独户使用、排列规整,并按照地势的升起由前向后逐层抬升。

几乎每一幢宅子的两端都高耸着硬山镬耳封火墙,形成了交织起伏、动感昂然的整体轮廓线。住宅的山墙面不开设侧窗,或者仅开极细窄的高侧窗,后背墙面则完全不开窗。建筑物上的木雕、隔扇、栏板、砖塑、灰塑、陶塑、琉璃花饰、石雕和脊饰等,处处体现了当年的设计用心,多样的题材、生动的内容、纯朴的手法都表现出当年聚落生活形态的悠然和富足。村内,防火防盗装置齐备,防晒排水设施周到。由于当年选用了质量上乘的建筑材料,因此保证了各建筑物能够经百余年而依旧坚固耐久,虽然部分木构件和檐瓦等有一定的破损,但是其他大部分材料都还保存完好。

村东北角建有一文塔,势如笔峰,建筑形式为六角攒尖、石基砖墙,高三重,首层饰以石雕题额:“层峦叠翠”,塔身镌刻曰“奎光”、“毓秀”。塔的左面植有榕树,右侧为壮硕的木棉,象征着人文和自然相互融合的景观意象。塔的正面临大水塘,并同高平台和月塘等环境实物相互照应,呈笔、墨、纸、砚四宝配合的象征性空间格局,用以对乡族和后人能够以耕读为本、培育英才、出人头地、光耀家族等寄予朴素的希望。在村北侧,另建有建威第、尚书第和尚书花园等建筑物,对村落形成护卫,现已辟为学校。

按照粤地的民间习俗,古村当中先祖所建的祠堂、书塾和家庙等建筑物,作为聚落的空间灵魂和精神核心除非万不得已是决不会被拆除的。而且,这些建筑在今天即便已经不再具有原来祭祀或者教育的功能,也还会被当地居民自觉地保护起来。

为了保留住对于家族和源脉的部分记忆、维系族群的凝聚力,居住于古村或者迁居到古村周围居住的本村人通常会依时对祠堂、家庙等进行洒扫、整理,每遇重要的传统年节便会将留住的和外出的村民聚拢来,按照祖制举行祭拜活动以及团聚仪式,并摆设家族聚集一堂的围宴。同时,还因为有了与故乡的祠堂、祖屋的精神联系和血缘纽带,外出的本族子弟也多会返乡拜山,或者给家乡寄一些钱请留住的族人代祭。也仅仅是在此时,村落才能够显示出族群的生气脉络和乡间民俗,而在今天,类似的活动已经越来越少,关于祖屋的记忆也日渐平淡。

在大旗头村棋盘式的深巷之内,建筑上的青苔年复一年地生出来又枯萎下去,村头枝叶茂密、浓荫阔大的榕树、木棉树总是绿色常在、生意盎然,但历史却不再像那些能够轮回再生的墨绿色生命那样留存此间,经历过上百年的基座条石、青砖石墙上面处处带着各个时代的刻痕与伤疤,留有岁月印记的高挑的屋甍和片片灰瓦依稀可见,聚落的历史仅存于时光的短暂片段当中。逝去的时光已不复返,那些昔日的景况和生活气息只能够由着每日稀落的来观者自行去揣度和默想了。

散落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地、仍然维持着明清时期空间格局的古村落还有很多,与三角洲内的农村、田园、山林等共生。早年的那些接近城市周边地带的传统聚落,后来逐步被城市发展所淹没的所谓“城中村”,由于当年的规划“无意识”和城市空间发展压力而消亡了。当今的现实是,由于本地区经济发展所引进来的工厂企业会随时要求将这些农业、水产、蔬菜、水果和家禽业的生产区域纳入开发建设的用地范围,传统村落和周围地带不断受到蚕食。今天还能够被看到和认清楚各处的大旗头,有可能就在有意无意间成了昨天的城中村,众多曾经隐居郊野的古旧村落、远离城市的传统农业景观与富于特色的自然地貌依然面临压力,并且在逐步消失,现存者的未来尚不可知。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中国古镇旅游网 http://www.guzhenu.com

转自:http://www.guzhenu.com/Article/200702/Article_20070216100637_12997.html315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