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云南游记:从丙中洛到秋那桶 |
[游记]云南游记:从丙中洛到秋那桶 |
2008-07-01 17167.com |
著名导演田壮壮执导的纪录片《茶马古道·德拉姆》获得了观众的热烈反响,最早研究并提出茶马古道的学者之一的云南大学教授木霁弘谈及藏族古谚有这样的话:加察热!加霞热!加梭热!把此话翻译成汉语就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他由此悟到:把马、古道、茶归结为一体,这就是茶马古道。 电影《茶马古道》中所撷取的路途是从云南贡山县丙中洛乡沿怒江而上到达西藏小镇察隅县察瓦龙。国庆时,我从贡山县坐了约一个小时的中巴抵达了高黎贡山脚下的丙中洛乡,藏语意为“藏人的村庄”。当时丙中洛乡已经开始收取50元的门票,不过中巴车上除了我一个游客其他全是当地人,我又在车上呼呼睡着了,不知怎么地就逃过了门票。后来返程时经过装修簇新的售票处,我仍窃笑不已。 在丙中洛的乡道上,树着一块簇新的牌子,介绍新通车的丙察公路(丙中洛—察瓦龙),顺着这块路牌,我向秋那桶村的方向徒步而去。 正值金秋时节,远处的山间笼罩着厚厚的云雾,山脚下层层梯田稻穗已经转成金黄色,麦浪随着山风翩翩起舞。虽然这的梯田不如元阳的那样壮观,但也层次分明,弧线优美。如果天气好的话,高黎贡山雪峰和梯田相映,那该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卷。 走过重丁村,走过四季桶,走了两个小时,到达五里村时,天空下起了密密的雨点,烟雨中的五里村更觉飘渺幽美,往前不远就到了刚刚通车几天的尼大当大桥,这也是云南横跨怒江的第一座大桥。尼大当大桥边的朝红桥只能容人马步行,不能过车;从怒江州府六库出发的公路沿江而建,到了这里,便成了断头路,乘客只能返回。而现在随着大桥的贯通,目前进藏公路最便捷的丙察公路也随之胜利通车,这无论是对游客还是对当地人民来说,都是个好消息。 正巧有一辆农用卡车停下,村民们下车后,冒着雨走上了公路边险峻的茶马古道,他们个个身姿十分矫健,很快消失在我的视野中。看来,即使乡与乡,县与县之间的公路都能贯通,但是村与村,寨与寨之间,还是只能靠远古的驿道来徒步前行啊。 又走了约一个小时,看到秋那桶村公所,当地人称之为“尼达达”,不过这离目的地秋那桶村还有段距离,一直要走到森尼打拉桥,过桥后沿着右边的小路翻过山头才到了上秋那桶村,如果一直沿着公路走,就是电影中所涉及的那段茶马古道路线,不过要徒步到西藏的察隅,起码还需要2个星期的时间。 进了秋那桶村,打听着到了余新民老师家中,只有她女儿在家,热情地招待我喝茶、吃烤玉米。我坐在火塘边一边烤火,一边把带去的水果花生和她一起分享。 村里静悄悄地,几乎看不到什么人。狗倒是满村都是,而且一见外人便狂吠不止,但这并不会让我心生恐慌,反倒觉得是自己破坏了这个小村的安宁。 和怒江所有的村寨一样,秋那桶村里也有一座天主教堂,不过从其木制的外观来看,更像是座寺庙。教堂边还有座不起眼的墓地,安眠着一位传教士——李文增雅敬神父,但墓碑背后的故事已经无从知晓了。村民普遍不通汉语,有一位老大妈拉着我兴奋地说起了她的两位闺女,我费了好大的劲才听懂一位在图书馆,一位在电视台,不过即使语言有障碍,但少数民族们那份朴实无暇的热情,仍然能深深地感染每一位到此的人。这,就是茶马古道跨越民族、跨越山水的文化魅力。 |
转自:http://www.17167.com/bbs/detial.asp?id=1500219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