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神秘的怒江大峡谷(四) |
[游记]神秘的怒江大峡谷(四) |
2007-07-24 msn.com.cn |
神秘的怒江大峡谷(四) 过溜索、碧江废城 眼看到了中午,导游始终不肯让我们在丁大妈家用餐,说挺宰人,虽没有吃饭,但对丁大妈的为人我也稍有领教,我提出要看看她家,以便向别人介绍,她很不情愿的开了门,房间不大倒也干净,她说一人30元,我提出上趟卫生间,她居然说要2毛钱。外边的厕所锁起来,然后在家里收钱。真是不会做事情,好好的生意都赶跑了。后来我们的经历更是有趣,导游于是带我们在村子里找吃饭的地方。先来到一家,据说也是接待户,木头盖的房子门楣上挂满了金黄的玉米,门口有一只腌制好的批把猪,据说是当地的一种腌制方法,把整猪用批把叶熏制,后来我们吃了一次,味道的确鲜美,不像一般腌肉或火腿,味道更接近新鲜肉味却又有特殊的香味。看来这家日子过的不错。但这家人似乎没有赚钱的欲望,说家中的菜不多了,自己还要吃,所以让我们到别家看看。我们于是沿着村中的小路往上坡的地方走过去。只见家家户户生活都很悠闲,正是中午,看不到劳作的人,大家都在晒太阳,尽情的享受温暖日光的恩赐。村子里的狗更是被宠得过分,它们在街心懒懒的睡觉,汽车来了也决不让过,一般司机都是谨慎绕行的。到了另一家,条件更好了,家里还有越野车。能开上这样的车,家中一定有当干部的人。光盖的接待用的房子就有十几间。据说这也是接待户,一般县上来人都是这里接待的。但我们去了,却没有人理睬,导游找了他们家人,有个女人在洗头发,说今天不接待了,一会他们全家要去串亲戚。在这里你又一次了解了这里人的生活态度,只要悠闲的生活,钱是可以不赚的。这和现代人的生活理念决然不同。现代人大都成了赚钱的机器,哪有送上门的钱都不赚的道理。我们于是来到丙中洛乡所在地的茶马客栈,乡里到底不同,一条街也整齐,客栈修建的颇具规模,两层竹屋,古色古香,颇有茶马客栈的味道。坐在走廊的竹凳上喝大麦茶,吃炒豆子,边等饭菜,暖暖的阳光晒着后背,真是惬意极了。要了批把肉和无污染的青菜,再要土鸡汤和米饭,四个人50元吃得美美的。 午饭后,我们原路返回,向福贡进发。天仍是那末蓝,蓝的让人心醉,水也还是那末绿,绿的让人忘情。虽是原路返回,但并不让人乏味,怒江江面海拔不过2000米,两岸雪山海拔高达5000多米,两岸陡壁挺立,森林遍布,岩壁岩崩落石,多停于江心或横在江边任由水击浪打,整个峡谷几乎无一亩平地,山高谷深,更增加了怒江大峡谷的壮观。 我们今天的一个项目就是过溜索。怒江峡谷壁陡崖悬,壑深万丈,滔滔江水如野马奔腾于峡谷之中。传说中,一对分别居住于怒江两岸的傈僳族恋人,在无法相会的苦恼之中,受到彩虹的启发,拉起了怒江上的第一条溜索。从此,这种便捷的交通工具便被两岸的人们广泛运用。溜索被称为世界上最惊险的“桥”。祖祖辈辈生活在怒江大峡谷两岸的傈僳族、怒族、藏族、独龙族等族人民在悬崖绝壁上开出通道,在滚滚江河上架起飞桥。傈僳族有句俗话“不会过溜的人,算不得傈僳汉子”。在滔滔怒江上飞来飞去,练就了傈僳、怒族人民勇敢无畏的胆魄,使男男女女都成了空中飞人。听介绍,怒江上的溜索有两种--平溜和陡溜。平溜的溜索两头一样高,平越大江,来往都可过,但溜到江心后得双臂用劲,攀到对岸。陡溜有一定的倾斜度,一头高,一头低,自然滑向对岸,十分轻快。陡溜一般都是两根,倾斜方向相反,来回都很省力。为了安全,溜的构造除溜索本身外,尚有一块硬木或竹子做成的溜板和一根栓在腰间的麻绳。过溜索是需要勇气的,当你把生命系在一根并不太粗的绳索之上,当你越过看一眼都头晕目眩的峡谷,当你听到溜索下那震耳欲聋的江水咆哮之声时,心中会不由生出几分怯意。当你看到那些男女老少在江面上自如地溜来飞去,特别是那些大妈带着孩子,背着山羊肥猪一起“从天而降”时,不能不为他们的勇气所折服。过去是用藤蔑做溜索,很容易磨损,所以过一段时间(短则二三个月,长不超过一年)就得更换一次。今天,横架在怒江上的桥越来越多,但溜索仍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蔑索已变成了钢缆,溜板也被滑轮所取代,溜索越来越安全。有的溜索已成为当地人进行体育锻炼和娱乐的工具。有的举家大小一同过溜,其乐无穷。小孩上学常常在书包里放上滑轮,滑过江去上学,放学再滑回来。对于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游人,也可亲身感受一下这凌空飞溜的惊险。他们会把你带过江去,收费20元。这里常常不能还价,据说是旅游局规定的价格。即使只是表演一下也是不能通融的,我们于是在这里请他们做个示范。只见身着傈僳族服装的小伙子,背上腰刀(傈僳族勇敢男人的标志),爬上一个陡坡,人吊在钢丝上,像鹰一样飞过江去,我的照相机也就刚刚能把这个飞翔的动作收入镜头。路边的人们也有了经济头脑,把采来的山核桃砸开包出核桃肉卖钱,8元一斤着实不贵,要知道这里还有不少工钱呢。买来尝新,真正的无污染食品,味美。当晚我们就住在了福贡县城。 福贡县位于怒江州的中部,水资源十分丰富,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与怒江形成V型谷地,两山有多达几十条大河和上百条溪流汇聚怒江,光高山湖泊就有27个。矿产也十分丰富,我们一路都看到开矿的。据说有大理石、铅、锌、锡、铁等,还有沙金呢。从谷底到山顶,最大高差达3369米,气候垂直变化,山下绿草如茵,山顶白雪皑皑,珍惜植物和药材当然丰富。听说还有许多野生动物,其中不乏国家重点保护的豹、灰叶猴、小熊猫等。福贡县城不大,但宾馆很干净,还有空调,舒舒服服一夜无话。 早上起来,去吃了石板粑粑,其实就是用石板烤熟的发面饼,抹上酱豆腐、辣酱,味道不错。今天我们的行程是到碧江废城。所谓废城是因为这里原是碧江县城,后来这个县取消了,归并在福贡和泸水两县,所以这里就成了一个废城。我们的车沿着山路向上攀爬,完全是土路,颠簸不平,路不宽勉强可以过一个车,如遇对头车,其中一个车就得在路边找个宽点的地方避让。车越走越高,怒江已经在我们的脚下,像一个蓝色的缎带,对面山上的村庄清晰可见,汽车走在山间和田间的小路上,遥望着前前后后的奇景,江两岸的河谷地带和海拔二三千米以上积雪的高山上都星罗棋布地散居着各少数民族,有的单家独户,有的三五家或六七家居住在一小块山坡上——这条大峡谷的江边和两旁高山上都有少数民族居住。这里的山多为千层石,民房都用石板当瓦,墙是木头木板墙。由于生活的改善,各少数民族已不穿麻布衣裤和本民族服饰了,男的穿西装、夹克和中山装,女的穿汉族妇女式样的衣裤或女式西装、西裤、夹克。怒江州许多少数民族,从服饰上你看不出是那个民族,只有询问或从语言上才能分辨。再过几年,随着交通的发达,就再也看不到真正的世外桃源了。严格的说,现在已经是改变了许多。只要考出去的学生,几乎不再回来,年轻人也都向往着走出大山,以后这里将变成什么样子呢,真的无法想象。 大山背后的雪山也展示在你的眼前,那末秀丽,又那末壮美。难怪被当地人把这些雪山视为神山。车在陡峭的山路上盘旋向上,到底是开惯了山路的老司机,这种路别说开,看看都要吓死了。大约2个小时,车终于开上了半山腰的知子罗村(原碧江县城,现在还保留这6、7十年代的房屋)。知子罗,一个废弃已久的“城市”,位于怒江东岸碧罗雪山山腰。她始建于上个世纪初叶,后来发展成为碧江县城、怒江州府,辐射影响了大半个世纪的怒江。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水土流失严重,专家论证知子罗有被泥石流淹没的危险,于是碧江县建制被撤,整个县城搬走了。如今的知子罗,曾经的街道楼房依旧,只是住客已经只有零星的从深山里下来的山民了。 知子罗,一个真正的废城,一个自然和人类开的玩笑。由于预言中的灾难迟迟不肯兑现,废城并不像我想象的断垣残壁,荒草萋萋。进入“废城”,我们感觉跟进入其他的县城似乎没有太大差别。水泥的街道上走着人,停着车;路边堆满木料,房子里住着人家;有些房屋的地基上,种植着一些菜;还有放牛的,慢吞吞把牛赶到一幢楼房。县委大院住进了十多户人家,县委职工宿舍楼的一楼变成了猪圈,县长大人的宅院进驻了牛群,武装部长的办公室传出猪的叫声,这里的新住客都是附近农村里的农民。因为看到这么一大片地方没人住,就搬进来了。尽管这里可能会被泥石流冲掉,但对怒江人来说泥石流并没什么了不起的。几乎没有哪里的山坡是平稳的。他们祖辈居住在陡峭的山坡上,拔个包谷秆用力不当就会摔下崖子呢。这儿有现成的房子,现成的地,有水和电,毕竟是老县城,条件比农村强多了,为什么不去住呢。 (过溜索) (批把猪) (高黎贡山上的村庄)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