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声色广州,体验真的城市生活-长沙印象-游记攻略 |
[游记]声色广州,体验真的城市生活-长沙印象-游记攻略 |
2007-07-16 gznet.com |
长沙的小吃 第一次品尝长沙的小吃,是从南门口的臭豆腐开始的。炸得酥脆的表皮,上面洒上火红的辣椒酱,吃得满口流油,真是畅快淋漓。正巧今天事儿不多,下班后打个的士来到了黄兴路的商业步行街。之前已经做好功课,书本加上地图,了解到著名的“火宫殿”应该就在附近的坡子街上。因为是周三,步行街上的行人不多,倒是两旁店面的招牌晃的人眼花,大字的“双燕馄饨”、“过桥米线”、“四喜饺子”等招牌映在夜色中,对饥肠辘辘的肚子是一种考验。好在从街尾快走到街头的时候,终于看到淹没在大楼中“火宫殿”的金字招牌了,还须步行百余米,赶忙拉着同事,直奔那小吃的王国。 “火宫殿”本为一座火神庙,是旧时城里人们为消灾祈福而建的,庙内不仅可以求神拜佛,还可看社戏、听弹词评书、逛庙会吃小吃。自始迄今,继昼而夜,人无停止,香无断日,香客如云,热闹非凡。进门“火宫殿”,出门“乾元宫”,说的就是人们进了火宫殿,出门钱圆工(钱花光的意思)。可惜昔日的火宫殿已毁于一场大火,现在的火宫殿是后来重新修建而成,在建筑规模上已是大不如前,不过这里的小吃还是经久不衰,声名远扬。如今的火宫殿已成为长沙小吃的一个代名词,大部份的湖南小吃在这里都可以吃到,聪明的商家也把分店开到了城市的其它角落,让小吃文化更深入长沙人的心中。既来之,则吃之。不过吃之前还是先逛逛火神庙吧,也不枉白走一趟。大门前是一个巨大的铜炉,炉内火焰雄雄,红色的庙墙上是雕工精美的牌楼,“火宫殿”三个金色大字就在眼前,中间是一拱形大门,旁开有两小门,黑色的门扇上均以的铜钉钉凿,即庄重,又不失威严。大门对面就是供奉火神的庙宇了,当中红脸的应该就是火神官吧,前面两尊则是观音和佛祖,看来这里还是以火神居大了。 小吃是在庙宇旁边“火宫殿”的一、二楼,三、四楼则是以吃湘菜为主。一楼已是人满为患了,于是直上二楼。点了传说中的臭豆腐、鸡汤白粒丸、双油烧麦、双燕馄饨、红烧猪脚、米豆腐、姐妹团子、清炖牛杂、龙脂猪血、糖油粑粑等名小吃,好在小吃的份量都不大,不然吃不了可要兜着走了。 据说火宫殿里的臭豆腐是最正宗的,细细品味之下,发觉和南门口的臭豆腐差不多,不小心一口酱汁下去,辣得呛人。白粒丸是以早稻米为原料,细细磨成米浆,蒸熟后用竹刮子刮出粉浆推成圆颗粒状,再加上鸡汤入锅煮熟。粒粒入口滑嫩,糯糯的,带着淡淡的米香,让人不忍放下汤勺。双油烧麦和红烧猪脚感觉比较一般,和市井上买的没有很大的区别。双燕馄饨的汤汁清淡,馄饨的火候掌握的刚刚好,表皮爽滑,肉馅香醇,还未细细品味,碗底已空。清炖牛杂咬在嘴里脆脆的,没有很浓重的牛杂味,几根火红的辣椒点缀在汤里,让清淡的汤汁又带上微微的辣味。姐妹团子一甜一咸,一高一矮,高的馅咸,矮的馅甜,味道倒也不错。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龙脂猪血和糖油粑粑。慢火熬制的骨头汤,一块块猪血似浮似沉飘在汤中,用汤匙舀上一块猪血,入口即化的那份感觉,让人仿佛迷失在半睡半醒之间,只是待梦醒来,只见空空的碗底了。糖油粑粑是用糯米打成的,外面上裹着浓稠的焦糖,一口咬下去,是那糖的甜味,却带着一丝丝的焦香,粑粑嚼劲十足,应该是纯手工打制而成的吧,让人吃上一个又想着第二个,只恨是肚量有限,不能尽兴。 从火宫殿出来,夜色已经笼罩了整个大地,只是坡子街这边还是灯火通明,逛了一圈才发现这里真是一个小吃的天堂。双燕馄饨、热卤三合一、四埃姆美食、文记四合一等百年老店,都遍布在这条街上,还有数不清的听说过或没听过的小吃店,长沙的小吃文化,在这里可谓是发挥的淋漓尽致。 趁着夜色,找到了地图上标识的李富春和贾谊的故居,可惜大门紧闭,不得而入。 杨裕兴的面 傍晚下班后,正愁晚餐如何解决呢,突然想起住处那边有一家杨裕兴的面馆。于是一路上慢悠悠往回走,今天长沙的天气突然热了许多,背着双肩包,背上已是微微冒汗,终于看到杨裕兴的招牌,可以好好歇歇了。原以为只有北方人好面食,没想到长沙人对面食也是热情十足,长沙人的早餐基本以面、粉为主,如肉丝面、牛肉面、排骨面、酸辣面等等,配上火辣的汤汁,吃得人满头大汗,畅快淋漓。城市里到处都可以看到面馆,而且百年老店也不少。“杨裕兴”也是一家百年老店,始创于清朝光绪十九年,取“富裕兴盛”之意,冠名“杨裕兴”。先在长沙市三兴街立业,后拓展到青石桥(现解放路),经营汤面。尤以酱汁、酸辣码著名。如今的杨裕兴面馆已是遍布长沙的各个角落,小店也是越开越火红了。看到众多的面食招牌,一时还真不知道吃那种,就点了一碗炖鸡面。不一会儿,服务员就端着一大碗的汤面过来了,面条在碗里摆成梳子形,上面点缀上几根绿油油的青菜,再配上香喷喷的炖鸡肉,不禁让人食指大动。先喝上一口汤,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香醇,汤汁非常清甜,浓浓的汤汁流进肚子,浑身的舒坦。杨裕兴的面有点干干脆脆的感觉,带着一股浓浓的猪油香味(自我感觉),放在嘴里,却又多了那份嚼劲。一碗汤面,汤清、面脆、菜绿、碗大、油码热、面摆梳子形,道出了长沙汤面的特色。不过这里的人吃面好像没有用汤勺的习惯,俺也只好入乡随俗,把嘴放在碗沿大口大口地喝汤,不过好似也喝出了别样的畅快感觉。 岳麓山 了解一个城市,首先就要从它的地图开始。转眼间又到了周末,翻开长沙的地图好好地研究一下,发现正好有旅游1线车可以直达岳麓山,看来又是一次运动健身的好机会。上午在火车站坐1路车出发,行止岳麓山北车站下车,没想到人算还是不如天算,从这里就开始了上午漫长的水泥路之旅。本打算是从南大门进,参观完后从东大门出,没想到俺下车的地方竟然是东大门,到后来俺才晓得。缴了十五大洋门票,一条水泥大道在眼前蜿蜒盘旋,还有直接上山的缆车,不过这不是俺的风格,于是沿着水泥大道慢慢前行。山中的空气是清冷的,风儿卷着一股寒气吹在脸上,整个人仿佛也清醒了许多。浓雾一阵一阵地在眼前弥漫开来,前方的雾气中点缀着一抹鲜红,近了,才发觉是一树的火红小花,开满整个树梢,红的耀眼。在细润的春雨中,路旁的树木也吐出了嫩绿的芽儿,一片、两片,点缀在枝头,春意盎然。前方的人影瞳瞳,是一伙伙年轻的学生,踏着早春的脚步,张扬着她们的青春。于是,一路上的欢声笑语。水泥路不断在地脚下延伸,赶超了一队队的学生,可还是没有看到路的尽头,心中好生诧异,怎么大门和景区会离的这么远呢。还好山上的空气清新,让人心情仿佛也平和了许多,继续前行,前方的人仿佛一下子多了起来,终于看到了景区的指示牌了,云麓宫还在前方1公里处。按着路标的指引,行止一小平台,遍寻不见云麓宫的踪迹,循着古老的石阶,前方的树林中隐约可见红色的围墙。顺着围墙转至山门处,本想好好参观一下被道教称为“第二十三洞真虚福地”的云麓宫,可是还需购票才能入内,于是心中好像少了那份兴致,循着山门前的古老石径下山,路上人迹罕止,一个人倒也走得逍遥自在。不一会儿,又回到公路边。前方有几位和尚走来,麓山寺应该就在前方吧。拐过几道弯后,麓山寺赫然显现在眼前,寺庙隐在青山中,红墙碧瓦,四周的树木郁郁葱葱,仿佛拥寺入怀。麓山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佛教入湘最早的遗迹,唐代时盛极一时,寺院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后来几经战火,又几经重修,规模已是大不如前。为了不浪费口袋中的米米,就在寺门前晃了一下,过过眼瘾。沿着前方湿漉漉的青石台阶,下行一小段就到了爱晚亭。爱晚亭是中国的四大名亭之一,以古代诗人杜枚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闻名于世。旧时的爱晚亭早已毁去,一九五二年重修爱晚亭时,毛泽东亲笔书写“爱晚亭”三字。据说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常与好友聚于爱晚亭下,纵谈时局,探求真理。春日里,不见火红的枫叶,倒是一旁未知名的树上开了满枝的白花,别有一番味道。亭前是一泓碧水,一阵清风吹过,卷起一片片落叶,洒在水面上,鱼儿悠闲地在水中游来游去,并不因路人而停止它们的脚步。 岳麓书院 过了爱晚亭就是岳麓书院的后门,门票倒比岳麓山的门票贵了一倍,要花上三十大洋。不过岳麓书院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作为文化的价值,大概也值得多花点米米吧。本着省点脚步的想法,从后门开始游览,不过怎么走都感觉不对头,还是回到前门,循序渐进吧。 整个书院按格局大体上可以分为三重院落,第一重院落前面是赫曦台,取观日之意。左右内壁写有“福”、“寿”两黄色大字,字高丈许,走笔如龙。不过“寿”字好像怎么看都不太像,呵呵。绕过赫曦台就是岳麓书院的大门了,大门两旁置有双面浮雕的汉白玉抱鼓石,上面的狮子刻得栩栩如生。大门的正上方,悬挂宋真宗亲赐的“岳麓书院”御匾。大门两旁悬挂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整个大门显黑漆色,厚实的木门,宏伟肃穆,带着一股浓重的文化气息,不禁让人有去推一推的冲动。 第二重院落前面是“二门”,二门原为礼殿,中间开三门,左右各辟过道通往“教学斋”和“半学斋”。穿过二门,就到达书院的核心部分—讲堂。整个讲堂庄严肃穆,正中是高约一米的长方形讲坛,为古代老师传业授道之用。讲堂的南北两壁嵌“忠、孝、廉、节”、“整、齐、严、肃”大字碑。大厅中央悬挂“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两块鎏金木匾,道尽了书院在传播理学文化历史上崇高地位。教学斋和半学斋是学生学习和住宿的地方,院落内绿树成荫,寂静的午后阳光洒在地上,仿佛依稀可见古时学生树下苦读的情形。 第三重院落后方是御书楼,是古代藏书的地方,楼高三层,旧时的御书楼毁于战火,现存仍后来重建而成,如今楼内仍珍藏着一些珍贵的古代书籍,只是大门紧闭,只能在楼前凭空暇想一番。院落的左边是碑廊、时务轩和百泉轩。百泉轩乃山人(即书院院长)居住之所,屋前辟有一方池塘,池中红鲤时隐时现,池边的枝条探身入水,在清水的滋润下,越来显得青绿。院落右边是崇道祠、六君子堂、船山祠、慎斋祠、濂溪祠、四箴亭等专祠,是祭祀先圣、先贤、先儒的地方,以达到劝诫规励、见贤思齐的目的。 文庙原称孔庙,位在书院的右方,自成一方院落,也可由书院半学斋的小门而入。进入文庙大门可见左右两牌楼,南北相望,上有龙雕、麒麟吐玉书等雕饰,中间置孔子铜像,左右修两厢房,中央置崇圣祠。孔庙的核心是大成殿,“大成”一词取自“孔子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殿前尚存石蟠龙台阶,只是龙首已损坏严重,不复旧貌。 开福寺 开福寺是一座千年古刹,最早修于唐明宗二年,历代高僧辈出,至宋代融佛寺和园林一体,内有紫微山、碧浪湖等十六景,后几经战火,现在的建筑为清乾隆年间所建。 开福寺位于开福区的开福寺路上,走在青石的路面上,两旁开满经营了香火、香烛的小店,当然也不乏卜卦算命者,热情地招呼来来往往的香客。站在开福寺的大门前,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佛教气息。大门正上方是“古开福寺”的石匾,石匾周围群龙缠绕,雕工精美。两旁的小门上各写着“回头”、“是岸”两字,警示着世人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山门两旁各有一对石狮、石象镇守。其中母狮抱一小狮嬉戏,憨态可鞠。大门两旁各写着“紫微捿凤”、“碧浪潜龙”、道出了佛寺当年的独特风景。门眉上方雕有多尊罗汉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进了大门,过一石桥,面前是一尊汉白玉的观世音菩萨圣像,面带微笑,手执杨柳净瓶,九龙拥立,庄重中透着祥和。人们从寺庙的工作人员那里兑换了硬币,纷纷投向观音座下白龙的口中,希望得到观音菩萨的庇护。左右两边建有钟楼和鼓楼,只见小鸟们快乐地在屋檐下嬉戏,清脆的叫声仿佛打破了寺庙的清净。这里钟楼和鼓楼的屋檐比较有意思,是内凹形的,凹处垂下一盏盏古老的宫灯,很有古色古香的那种感觉。钟楼大门紧闭,鼓楼则敞开着,供奉着红脸关公的塑像,旁边自然就是关平和周仓了。 前面又一座三孔石桥,桥下金鱼、乌龟自由地游来游去,桥两边的水中央各有一座假山,不知这里是否就是旧时的紫微湖了,只是沧海桑田,一切都已远去。过了桥,寺庙的主体建筑就显现在眼前了,红墙碧瓦,古老而又熟悉的感觉。 前殿是弥勒殿,当中的弥勒佛永远是一副笑口常开的表情,大肚能容天下之物。靠墙的内壁立的是四大金刚,身材魁梧,怒目圆睁,盛势逼人。善男信女们顶礼膜拜,乞求菩萨保佑生活的平安。寺庙也相应地推出了解签和捐款的服务,每只签收费五圆。穿过前殿,就到了大雄宝殿了,这里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佛像顶上是绘有精美图案的藻井,殿内上方悬挂着“如是我闻”的牌匾。佛祖宝相庄严、普渡天下参生。紧靠着释迦牟尼佛背面,供奉着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雄宝殿外廊是一圈圆柱,均为花岗石整石凿成,历经了千百年的风雨洗礼,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大雄宝殿的后面是毗卢殿,供奉着毗卢遮那佛像,诚心的人们对着佛祖,默念着心中的愿望。周围是五百罗汉像,追随着五百罗汉,慢慢地步入后堂,仿佛进入了另外一个空间,午后的阳光从高高的天窗洒落在地面上,昏暗的空间、古老而又略带潮湿的空气,仿佛连时间也在这一刻凝固了,于是放轻脚步,唯恐打破了那份宁静。这里供奉的是地藏菩萨,没有熙熙攘攘的信徒膜拜,不过他仿佛也习惯了这里的清净。毗卢殿左边是祖堂,整个堂里弥漫着浓重的檀香味,人们在这里求得药签,保佑健康平安。从祖堂下来就是念经堂了。刚进门时,就看到一位虔诚的信徒正独自一人在朗诵经文,心无旁念。再下面就是禅堂和讲堂了。禅堂里,人们正在虔诚地膜拜,我轻轻地迈着脚步,恐怕打扰了他们的那份诚心。毗卢殿右边是莲池堂,可惜大门紧闭。莲池堂旁边有一个小门,进去后就可以看到藏经阁了,殿前是一方天井,进门是紫微堂,这里供奉着一尊卧佛,可惜俺也不知道他是哪位菩萨。从莲池堂下来就是摩尼所了,穿过小门,是一方天井,古老的木制阁楼,外面漆成红色、二楼开着一两个窗户,空气在这里好像也寂静了许多,估计是师傅清修的地方吧。从摩尼所下来就是斋堂和客堂了,斋堂可是师傅们吃饭的地方,售有观音寿面,一碗3块。客堂里清静的很,俺偷偷地走了进去,当中一方桌上放在“清规”的木制小牌,旁边的墙面上挂着“梅、兰、竹、菊”的图画。 佛殿左方开有素食馆,右方是菩提殿,还在修建之中。 天心阁 燥热的天气终于过去了,回想昨天还在房间里光着膀子,今天走在街上已是凉风习习,真可谓是风云莫测啊!站在公交站台上,风卷起细碎的落叶,满街飞舞,仿佛又回到了秋天。坐在901公交车上,风儿穿过车窗,轻轻地拂在脸上,突然间有种迷醉的感觉,真是天凉好个秋! 在天心阁站点下了车,天心公园就在面前,以18块大洋购得门票后,得以入门。天心阁就在天心公园的里面,公园门票2元,天心阁的门票16元,俺买的是通票。公园的清晨是一片热闹的景象,老人们正享受着安逸的生活,喝茶聊天、拉二胡、吹笛、喝歌跳舞、做健身操等等,看了真是好生羡慕,生活本就应该这么过,忙忙碌碌的都市中,我们仿佛失去了些什么。公园里绿树成荫,慢慢地向公园深处走去,到了一青砖广场,正前方是一青石牌坊,上书“崇烈祠”,一溜青石台阶顺势而上,旁边松柏常青,应该是为了纪念那些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人们吧。石阶旁边立着大大小小十余尊青石浮雕像,刻着湖南历史的著名人物,让人想不到的是,原来很多让人耳读能详的人物就是出自湖南,或在湖南居住过,如杜甫、屈原、辛弃疾、欧阳洵等人,看来“惟楚有才”这句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沿着石阶拾级而上,就是入胜亭了,看来是要渐入佳境了。过了入胜亭,就慢慢步入了古老的城墙,也许是很少游览过城墙的缘故吧,眼前的一切,让人有种惊叹的感觉。首先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古老的城砖,用“巨大”一词来形容一点也不过份,踩在脚下的,双手抚摸到的,都是巨大的青砖,城墙的坚固由此也可见一斑。走在历经风雨的城楼上,让人仿佛有种亲近历史的感觉,忍不住探身出外,透过高高的城墙,外面依然是繁华都市,一面城墙,隔断了历史和现代,让人仿佛有种时空的错位感。城墙上的旌旗,迎风猎猎飘扬,让人仿佛看到了旧时士兵们豪气千云的英雄气概,如今只有沉重的大炮,静静地躺在城楼上,是在回忆,亦或在悄悄地述说着古老的历史。 天心阁位于主城楼的中央位置,阁高三层,三楼的檐上悬挂着“楚天一览”的牌匾,“登临可瞰全城,凝睇湘江”,楚天一览,让人不禁有登高一览的欲望。一楼外侧是一圈石栏,每根石柱顶上蹲着一头石狮,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楼内如今已作为“百年长沙”史料陈列馆,以百余幅珍贵图片展示了长沙近百年的历史变迁,二楼的墙壁上挂着铜版画,绘着红军战士英勇杀敌和周恩来视察长沙文夕大火的情形,沿着窄窄的台阶,直上三楼,顺着围廊放眼望去,视野果然开阔了许多,只可惜昔日的高台,如今已淹没在都市的高楼大厦中,不知古人看到这情形,会是何感想。天心阁两旁建有两座辅阁,均以游廊相连,北楼名曰“北拱”,楼内有“长沙大火”幻影成像展示厅,再现了七十多年前发生在长沙的那场惊世劫难——“文夕大火”的全过程,看了真让人嘘叹不已。大火足足烧了五天五夜,整个城市成了一片废墟,天心阁也是荡然无存。北边的游廊墙的青石上刻着关羽战长沙的故事,故事里的关羽和黄盖,和小时候看的连环画有点相像。南楼名曰“南屏”,一楼卖的是湖南漆器等特产,二楼是则是湘绣,昔日的古阁,如今已是商业之地,南边的游廊墙则刻着中国现存的古城墙,有平遥古城、南京古城墙、襄阳古城墙、崇武古城墙等,有点意思,看来有机会还是要去看看的。 沿着古时士兵们上城的通道,下到内城的二层,潮湿的空气扑面而来,几个拱形洞室顺势排开,室内尚存有几尊大炮,均以生铁铸成,重约几吨,以大将军命名,如威德大将军等等。巨大的炮口对着城外,可惜那古老的炮窗已用木栏遮挡,炮室内也是潮湿一片,昔日的威势,已然淡忘在历史的回忆中。炮室的墙上挂着一些介绍兵器文字和照片,可惜已经破旧不堪,看来它们不仅被遗忘在历史中,也被遗忘在现代社会的文明中了。苔藓地衣已渐渐爬上了城墙,在古老而潮湿的空气中,焕发着生机。顺着石阶下到内城的底部,这里也分布着一些洞室,估计是当年囤积军粮和兵器所用,如今已是堆满了杂物,无意中走进城池边上的一个小洞室,里面漆黑一片,空气潮湿阴冷,仿佛隔离了外面的空间,心戚戚然,转身调头而出。昔日的小树苗,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郁郁葱葱的枝冠,已然超过的古老的城墙,站在城池底部,好像有种坐井观天的感觉。一阵清风吹过,风马铜铃在高高的阁檐上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仿佛也在怀念过去的时光。 只有站在城墙脚下,才能感受的到整个城池的宏伟雄壮。城墙高约十几米,城身上分布着上下两层炮口,数量远比我在城池里面看到的多,看来还是有些洞室被很好的隐藏起来了。昔日太平军西王萧朝贵率部进攻长沙,与清军鏖战,就是不幸殉难于这些炮口下。春天翠绿的枝条,已然伸展到城墙的半高处,那城砖的缝隙中,绿色的生命也在努力地成长,绿油油的爬山虎,已经爬上了主城楼的大半面墙,遮盖了城墙,仿佛也凝固了那段历史。 长沙的老街 古潭街 在地图上找不到古潭街的踪迹,只好打的过去,没想到连开车师傅也不知道古潭街在哪里,俺只好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叫师傅把车开到人民西路与沿江风光带交汇处。没想到下车的地方正好就在古潭街的对面,也省得我一番好找。 青砖碧瓦、牌楼护栏、古朴石井、麻石巷道,这便是长沙首条特色复古街----古潭街。这句话很让我心动,可是走在整齐划一的石板街上,仿佛那份古老的韵味已淡淡地远去。街上的车来车往,店里炒菜的香味,橱窗里的漂亮衣服,喧嚣吵杂的音乐,仿佛找不到想象中的那份感觉。小街旁边的巷子很多,什么新民里、豆豉园巷、德厚里、白鹤里、倒是这些小巷依然是古老的麻石路面,只是巷内幽深,不知那端通向何方!从一个古井巷的巷子进去,可以看到一口古井,一位人家正在汲水洗菜,井盖开两方石眼,可供两人同时提水,水质倒也清澈。从街头闲步到了街尾,没看到传说中的古石牌坊,询问路人才得知,原来古石坊位于西文庙坪的巷子里。循着小巷往里走,两旁依然是青砖墙面,前方终于看到了古石牌坊。这里的古石坊是目前长沙唯一保存完整的古石坊,也是旧时长沙最高学府――长沙府学宫的标志性建筑。该石坊始建于明代,1866年重建,其整体为石结构,透雕工艺精美。触目惊心是,从它满是沧桑的身躯,还可以看出其历尽战火薰烧的痕迹。离开了古石坊,俺继续在小巷里晃悠,脚下是古老的麻石路面,一些历经沧桑的民居也渐渐显现在眼前。斑驳的墙面、剥落的青砖、熏得乌黑的木制窗格,仿佛已是慢慢地走进了从前。一些老屋的大门用大块的青石砌成,虽然没有精雕细凿图案,倒也显得朴素大方。小巷不知不觉地在脚下延伸,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放学回家的儿童,也已是背着书包,走在回家的路上了,不知那家窗户飘出炒菜的香味,让空空的肚子又咕咕地叫了起来。走着走着,仿佛迷失了自己,两旁的老屋遮蔽了本不充足的光线,让我原本极好的方向感产生的错觉,待寻至路口,已在古街之外了。 潮宗街 潮宗街是长沙市仅存的4条麻石街之一,也是保存最好的一条麻石老街。以前长沙的西边有四道门,从南到北依次为小西门、大西门、福星门、草潮门,潮宗街的大门就是草潮门,草潮门外是热闹非凡的草潮码头(现在习惯称做黄泥码头)。长沙米市兴盛之时,码头是稻米云集之地。 走在潮宗街上,脚下是凹凸不平的麻石路面,这些产自丁字湾的麻石,在岁月的风雨洗礼下,变得圆润光滑,如果是雨天,也许会变得更加水润动人吧!街道两旁是改造成明清风格的古民居,青砖碧瓦,木制门扇。有意思的是,连室外的一些空调、变电箱等东东,外面也用木格子包了起来,也许是为了保存那份古老的韵味吧。街边有个潮宗亭,亭子底下就是抗日战争时的防空洞遗址,可惜洞口已被钢筋牢牢焊接,里面一片漆黑的,啥也看不着清。继续前行,可看到一座耶稣教堂,整个建筑为三层结构,纯白洁净的拱形窗户,透着浓浓的西方建筑风格,只是外墙的红砖已经渐渐剥落,岁月总会在身上留下记忆的痕迹。很奇怪,在我国很多偏远的地方,即使是农村,也总是能看到教堂的影子,西方的文化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我们的生活,也许是那些传教士太执着的缘故,亦或是中国人宽大的胸怀容易包容外来的文化吧!1920年,毛泽东在潮宗街创办了文化书社,只是旧址已被现代的楼房所替代,找不到一丝丝可供回忆的痕迹。拐进街边的一条小巷,空气里仿佛宁静了许多,巷里的人们依旧过着平淡而又安逸的生活,像我这样背包的过客,也许是少之又少吧,只是他们并未投来诧异的目光,于是我自由地穿梭,寻找想象中那份古老而又安静的感觉。巷子里随处可见高大的树木,开着满枝的白花,仿佛带着淡淡的忧伤,少见绿色,似乎春天还没来到它们的身边。 小街不长,可供参观的古老的建筑也很少,仿佛最让人回味的也就那麻石路面吧! |
转自:http://ctrip.gznet.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96843826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