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广州寻找历代羊城八景-搜狐游记中心

[游记]广州寻找历代羊城八景-搜狐游记中心

2007-08-30    sohu.com

元代羊城八景之:粤台秋色

广州旅游景点

游历文化古城,往往会听到“八景”的说法。远的如燕京八景、长安八景,近的则有我们每个广州人都不陌生的“羊城八景”。

不过,你知道的也许只是刚刚评选出没多久的“新羊城八景”。其实,早在南宋开始,广州人就已经开始评选“羊城八景”了。

当年的广州,珠江宽阔如大海,海珠石还在江中熠熠发光,越秀山是连绵的丛林,解放北路还一派郊野风光,车水马龙的北京路,有一座可以遥望一江春水的海山楼;商铺林立的西关,俨然一幅“十里红尘,八桥画舫”的水乡模样……

那是一个年幼的广州,也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广州。素衣飘飘的文人雅士在其中游走,吟诗作赋。自然而然地,也就给这些美景取了风雅的名字。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羊城八景”的名号,开始从文化阶层到普罗大众,从民间到官方,被普遍接纳、广泛传播,继而编入正规文献。

宋、元、明、清。接下来的每个朝代,广州都评选出当时的“羊城八景”。它们每一个,都有属于自己的美丽名称。每个名称都只有四个字,背后的意蕴,却胜过千言万语。如果你仔细寻觅就会发现,这些当年倾倒众生的风景,其实就隐身在我们周围。那条普通至极的小路,那口平淡无奇的井眼,那个天天人来人往的小山坡……

看见的,熄灭了。消失的,记住了。穿过岁月风雨,我们寻找着当年的“羊城八景”,如同寻找这座城市最初的梦。

广州酒店预订

宋代

羊城八景:

水城风貌

根据清康熙年间修纂的《南海县志》与乾隆年间修纂的《广州府志》记载,宋代羊城八景为:扶胥浴日、石门返照、海山晓霁、珠江秋月、菊湖云影、蒲涧濂泉、光孝菩提、大通烟雨。

扶胥浴日

地点:今南海神庙东侧庙头村一带。

美景:当年在距南海神庙百余步外的章丘顶浴日亭,可见“小丘屹立,亭冠其巅;前瞰大海,茫然无际。”(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孤亭临海涯,爽籁清炎暑。夜午浴红轮,隐隐千林曙。”(明郑懋纬《扶胥浴日》)**时登亭观日出,可见旭日从万顷波涛之中缓缓升起,空中红日与水中太阳相辉映,构成一幅天地交融的壮丽图景。

现状:今天的浴日亭,距珠江数百米之遥。浩茫的珠江水,被重重叠叠的树木和楼房阻挡。

石门返照

地点:今白云区石井镇小北江与流溪河相汇处。

美景:“岭南石门如剑门,江水中流万马奔。”宋代时,石门在距州城西北近三十里地之外,当时这里称石门镇,宽阔的江水从远处奔来,江岸群山相拥,每当朝阳升起或夕阳西下之际,满天彩霞与云蒸雾蔚的江水交相辉映,红光潋滟,景色奇丽。更为神奇的是,这里会时不时地出现海市蜃楼。相传石门的江面上,曾经倒映出数百里外的韶州景物。

现状:今天的石门,还是可以看见彩霞与江水交相辉映的景色,但是海市蜃楼早已成为传说。

今天美丽的珠江夜景

海山晓霁

地点:今北京路。

美景:宋代时流经广州城南的珠江比今天阔得多,站在海山楼上,珠江水就在自己脚下汩汩流淌。向远处眺望,可以看到番舶云集,渔舟帆影。宋诗人陈去非有诗咏此景:“万航如岛鹭,一水如虚空。此地接元气,压以楼观雄……碧波动南极,苍鬓永东风。人间路浩浩,海上春蒙蒙……海清无蜃气,彼固蓬莱宫。”后又作《雨中再赋海山楼诗》,头四句是:“百尺阑干横海立,一坐襟袍与天开。岸边天影随潮入,楼上春容带雨来……”景致实在美不胜收。

现状:海山楼在元代时遭了火焚,彻底毁圮,从此消失。而北京路早就蜕变成繁华商业区。

珠江秋月

地点:今沿江西路与新堤一横路相交处一带。

美景:当年这一段的珠江水中央,亭亭玉立着灵秀无比的小岛“海珠”。古书说它长100多米,宽50多米,因长期受江水冲刷而浑圆如珠,随潮汐的变化而似浮沉海上(古时珠江称珠海),因而得名海珠石。

南宋时,流经广州城南的珠江仍宽达千米。夜幕降临,伫立在海珠石上,看水天一色,月色如洒,是为“珠江秋月”。

大文豪苏东坡曾有《游海珠寺》诗:“朝市日已远,此身良自如。三杯软饱后,一枕黑酣余。蒲涧疏钟晓,黄湾落木初。天涯未觉远,处处各樵渔。”

现状: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海珠石被长埋地下。

菊湖云影

地点:今越秀山东南麓小北路一带。

美景:远在三国时代,广州“州治临海,海流秋咸”,百姓食水困难,刺史陆胤便把白云山上流下的文溪下游洼地之水蓄起来,再引水入城,“民得甘食”,蓄起来的水也就成了湖。过了约六百年,唐代开成元年(公元836年),广州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卢钩就任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在这一带筑堤百丈蓄水,建成人工湖,并建了亭台楼阁,在堤的两旁种上木棉和刺桐,成了当年广州人春游的名胜之地。五代十国的南汉在广州建都,又在这里建所谓甘泉苑,栽种花木,并建泛杯池、濯足渠、避暑亭等,成为南汉王消暑玩乐的行宫、广州历史上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泱泱湖水,粼粼碧波,涟漪荡漾,成为菊湖最迷人之景。

现状:湖泊在元代时淤塞并致干涸,从此消失。车水马龙中,小北无湖,一切尽化历史尘烟中。

蒲涧濂泉

地点:白云山 

美景:蒲涧是指白云山中一条南流山涧而言。《广州记》说涧中产菖蒲,一寸九节。《南越志》称“此菖蒲安期所饵,可以忘老”。

濂泉是指在蒲涧中有高崖滴水,称为“滴水岩”,滴水受山风吹散,化成雨点,自三四十米高崖飘下,溅湎如雾,雨时水大,成为水帘,下即有地下水出露,称为“濂泉”。

在古代,该处风景如世外桃源一般:“绝顶飞来一脉泉”(宋李昴英《蒲涧和东坡韵》),“百丈泻流泉,寒光净野烟。”(明郑懋纬《羊城八景诗·蒲涧帘泉》)“坐涧石,荫竹树,俯听水声,如鸣琴筑。”(清诗人王士祯《广州游览小志》)“水声繁会,如迭奏笙簧,林木蓊郁,岩下飞泉奔赴,怪石迭出。”(清阮元《广东通志》)

现状:蒲涧早已改道,水量较以前锐减,不成涧形,亦已无菖蒲生于涧底石间。沿着今天的濂泉路北端沿山路拾级而上,在半山亭附近可见一道约四十米高的陡崖,那便是濂泉古瀑布的遗迹。

光孝菩提

地点:光孝寺

美景:公元676年,一位名为“智药”的得道高僧在光孝寺种下一棵菩提树。“光孝菩提”一景虽以菩提命名,却是指当年全寺的景色。

光孝古寺占地广阔,林木郁笼,楼阁隐现其间,景色典雅清幽,禅宗六祖在寺中的菩提树下受戒削发,光孝寺也跟着名声大振。每到元宵节,广州人往往摘菩提叶为灯,名“菩提纱灯”。南宋诗人方信孺有诗作《菩提树》:“庭前双树尚依然,何处犹参无树禅。一自老卢归去后,年年长结万灯缘。”

另据明清两代方志的记载,菩提树叶可以用来治疗时疫,“故人多采摘”;当时又有僧人将叶浸入泉水中,经四十日后取出,去其渣滓,剩下的叶脉细筋如丝,霏微荡漾;用来制作灯帷、笠帽,用来赠与远方来客,比丝绸还要珍贵。又有寺僧把菩提叶阴干,薄如螺纹,装订为小册子,赠给官宦。那时候,菩提树叶还是文人的珍品,因它状如心形,叶脉如网,可用来作画,写经文。现今古木珍稀,大概没有人这样做了。

光孝寺的菩提树在清代乾隆年间长得非常繁茂,“根株茂盛,枝叶鲜浓。”(《光孝寺志》)“大可百围,作三四大柯,其根不生于根,而生于枝。根自上倒垂,以千百计。”(《羊城古钞》)当时的寺僧“皆知宝护树根,以石围砌,屡有修整。”

现状:嘉庆五年(1800),千年古树被一场大台风刮倒后枯死。今天我们在光孝寺看到的菩提树是在嘉庆七年(1802)时补种的,是原株的后裔,树龄至今也有二百年了。

南海神庙的祭神仪式

大通烟雨

地点:今芳村花地河口东南侧。

美景:大通在宋代时还属于广州的近郊,这里地理环境优越,沿水道可以通向珠江三角洲各地,并可连通到北江、西江沿途城镇,因为是交通枢纽,所以得名“大通”。

这里有一座寺叫大通寺,寺里有一口能预报天气的古井,名烟雨井,每当下雨之前,井口上便会摇曳生烟,雾汽漫漫,是为“大通烟雨云霞雾,错认渔舟作渡船。”

还有一种说法:由于大通寺位于花地河口,上连珠江,水道往来船舶众多,岸上绿树环绕,江中碧波荡漾,每逢阴雨天时,江上烟雾朦胧,水天一色,大通寺隐现其间,缥缈迷茫,似蓬莱仙岛一般,充满神秘色彩,因而得名。

还有一说,认为大通是水道名,指的是从白鹅潭向西到佛山的水道,此水道沟通西江和北江,江上往来船舶众多,阴雨天时烟雨朦胧。明郑懋纬有《大通烟雨》诗:“积雨迷江岸,炊烟逗草莱。鸥群飞不见,帆影望中回。”

现状:大通寺毁于日寇占领芳村时期,千年古寺化为废墟,今天那里成了车水马龙的城区。大通寺已是遗迹荡然无存,只留下地名:寺前街、寺岸街、寺岸前、寺岸一至五巷、大通寺街、大通通津等,今寺岸街犹在,其余的亦已全部拆除。

元代

羊城八景:

山水一色

元代八景是扶胥浴日、石门返照、粤台秋色、白云晚望、大通烟雨、蒲涧濂泉、景泰僧归、灵洲鳌负。除保留了宋代的四景之外,又有新的四景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元八景其特点有二,一是所取大多是州城外之景,甚至远在三十公里外,因而颇叫人感到奇怪;二是山水结合。保留的宋八景中的四景全跟水有关,其中蒲涧濂泉一景是山中之水;新增的四景都是山,其中灵洲鳌负一景则是水中之山。

白云晚望

地点:白云山上白云寺。

美景:白云山南坡本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叫白云寺,位在九龙泉附近。这里林木郁森,“峨峨白云,梯天直上,下有灵泉,飞光结响。”(《九龙泉铭》)每当天高气清,白云会层层自山下涌起,在幽山古刹的身旁缭绕。在这里远眺,整个广州都尽收眼底,尤以夕阳西下之时,霞光暮色最为迷人。羊城美景在望,故称为“白云晚望”。

现状:“白云晚望”至今还是中秋之夜最佳的赏月地点。当年的白云山远离州城,丛山林莽,湿气郁重,云蒸雾蔚,得成此景。

景泰僧归

地点:白云山北坡。

美景:景泰山是白云山众多山峰中的一座,南朝梁武帝大同年间,广州历史上的名僧景泰禅师在这里创建景泰寺,此后,那一带渐渐就成了广州的游览胜地,南宋辞官归里的著名文学家李昴英来游景泰寺,看到这里山清水秀,山峦起伏,林木森森,瀑布凌空挂落,松声回响山谷。登高远眺,雾霭茫茫,珠水荡漾,景色甚佳,便写下了一首《景泰寺》诗:“树合疑山尽,攀缘有路通。远鸦追夕照,低雁压西风。瀑势雷虚壑,松声浪半空。凭栏僧指似:涨雾是城中。”

现状:今景泰坑林木已失,泰泉已竭,这是清代破坏山林的结果。因清初“两王”——平南王和靖南王攻广州,在白云山择地铸红衣大炮,即选中泉流丰沛之地木材众多,又当山北谷中,地形隐蔽,有利于铸炮。故大伐林木炼铁,掘泉取水,附近山林皆被砍伐,泉源枯竭,形成今天状态。

粤台秋色

地点:越秀山。

美景:越王台是广州最早的游乐去处。历朝历代的君臣常在此饮宴游乐,故又称“游台”。不过,经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等数朝近千年的岁月,到了唐代时,这曾是很热闹的越王台已是仅留残基。

唐著名诗人韩愈有“乐奏武王台”,唐诗人许浑说过“海边花发越王台”,由此可知当时越秀山距珠江并不远。秋高气爽之夜,一轮冷月照在越井岗顶这个千年古台上,四周幽深寂寥,林木森森,远望南面州城中点点灯火,那景色想必分外凄迷。“秋月扬辉,世界若琼瑶,登粤王台,举杯酌太白,万里一色,其喜洋洋矣。”(黎贞《羊城八景序》。太白,星名,即金星。)

现状:故迹已湮没,而越井岗无恙,不过早已是另一番风光:中山纪念碑矗立岗头,正面那《总理遗嘱》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山腰处则有“孙中山读书治事处”纪念碑。

灵洲鳌负

地点:广东南海县官窑镇附近,在广州西北32公里处。

美景:古代这里的西南涌与芦苞涌都还没有淤塞,江面宽阔,站在灵洲山峰上举目四顾,可见山上花木葱茏,古树参天,亭台楼阁点缀其间;山下四面环水,视野苍茫,西、北二江之水自远方奔涌而来,风景如画,令人心旷神怡,是为“灵洲鳌负”之景。古代过往行人乘船经此,多登灵峰一游,从而使这里渐成重要的旅游胜地。而所谓“鳌负”即灵洲之下有神物负着之意。

现状:近二三百年来,由于西南涌和芦苞涌日渐淤浅,船舶难于行走,灵洲山便失去了它咽喉之地的重要地位,并逐渐衰落。河床淤积成沙洲,大概在明末时已与南岸的瑶头相连,所谓灵洲鳌负一景不复得见。

转自:http://diy.travel.sohu.com/youji/capture_detial.php?id=9433389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