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惠州西湖游记 |
[游记]惠州西湖游记 |
2007-12-02 guofenglm.com |
《惠州西湖游记》赏析 落笔引王羲之《兰亭序》里的句子:“是日也,天朗气清”,开门见山,以轻快断句开篇,点明天气,“随行七八”,交代清楚随行者有七八人之多,“入西湖,目光所及,酣醉连绵”总括作用,“看湖面苍茫,有远山倒影,落日沉辉,正清夏生凉,荷香索韵,谈笑间尘俗无存。”从细处描述,交代清楚“酣醉连绵”的原因又承上“随行七八”故而有“谈笑间尘俗无存”之句;逻辑性强,描述自然,对偶工整,所写景致清幽淡雅,引人入胜,续而笔锋转入大处,见“踏苏大诗痕,看取宝塔摩云,天光绉浪,望惠阳暮色,找寻仙人去处,水面生风”,截景面从小到大,从幽雅到恢弘,连接得很好,到这里可视为整篇的一个小高潮,接着作者用一个问字引出奇想,“这仙湖灵水曾养蛟龙否?”让人无限期待,可作者并没有直接交代曾养蛟龙否,卖个关子,让读者产生读之而后快之感,用一个噫字打住了思潮,接着“且听乡人讲古”,这里的讲古即为讲过去事迹之意,笔锋一顿,说道:“西湖三十六,惠州并杭州,由东晋龙兴以后,诗意千秋,自苏仙玉塔而来,湖名四海”一个工稳的对偶句引出西湖的历史,中国有记载叫西湖的湖共有三十六个,独惠州西湖与杭州西湖齐名,古人有纪云:大中国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并杭州,句中的“龙兴”指东晋时期在湖边兴建的龙兴寺,诗意千秋,应解为在那时惠州西湖的美就让人发现,至今已“千秋”之久,句中“苏仙”应指苏轼,以苏仙尊称,美化其人,“玉塔”似乎不是实指西湖边上的泗洲塔,应是引苏轼诗句“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以诗为典,指自从苏轼的诗作咏唱之后惠州西湖的美名更远扬四海;接而“登临孤屿,瞰极三千重岭麓,伫立平湖,横收八百顷波光”,“叹湖倚东江,浪泛西枝,登高而啸,声萦粤北幽林,慨山连寿岳,脉接珠矶,纵目以衔,绿到岭南边宇”两个工稳的对偶句再写作者听完“乡人讲古”之后所见,载景面依然从小到大,先是写登临“孤屿亭”伫立“平湖堤”所见,笔力雄浑,不可谓小,不过和后面的比较就显得小了,“叹湖倚东江,浪泛西枝”交代西湖的地里位置,湖倚着珠江水系的大支东江,浪泛西枝,西枝实已为西湖的所在地,故言浪泛,“慨山连寿岳,脉接珠矶”再度交代西湖的地理位置,点明西湖畔的山脉连接着寿岳衡山,并接着岭南文化的发源地韶关南雄珠矶巷,后面这组对偶句将写景的范围扩至数百里之宽,气势磅礴高远,全文写景的最高潮突现,是为大笔!然,作者并未被述景之笔所套,至高处便收笔转意,引出下文的时势描写,由景入时,自然畅达,至“国开古人未想之流,踞东方以雄天下”,又一个高潮出现,至此作者又在高处收笔转意,由时入情,引出作者的言志之句,“我辈能豪,应励力以强家国,九州得运,必顺时而建功勋”,极工稳的一个对偶,“滔滔此意,寄与湖山,功成之后,愿竹杖芒鞋隐迹于斯!”结得好!抒情寄意,自然恰当;见西湖之美见作者之怀。 摘联中对偶成联如下: 有远山倒影,落日沉辉; 踏苏大诗痕,看取宝塔摩云,天光绉浪; 由东晋龙兴以后,诗意千秋; 登临孤屿,瞰极三千重岭麓; 叹湖倚东江,浪泛西枝,登高而啸,声萦粤北幽林; 我辈能豪,应励力以强家国;
|
转自:http://www.guofenglm.com/dispbbs.asp?boardid=116&ID=3037352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