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从石门关到萧关

[游记]从石门关到萧关

2008-05-22    bokee.com

分类:西海固地理

2006.10.2812:26作者:西海固地理 | 评论:4 | 阅读:0

看了2006年第10期《中国国家地理》后,我感到十分震撼。因为这一期,独巨匠心的编辑们为中国制作了一张精美的名片,这就是:中国人的景观大道---318国道。“它给中国的形象又打造了一个符号,创造了一个象征,给热爱中国的人又提供了一个热爱中国的理由”。现在,我却不由自主地想问:我们固原人的景观大道在哪里?有什么能代表我们固原的山河和土地呢?谁应是我们固原的象征符号?我想到了“贫穷之冠”,想到了须弥山石窟,想到了1920年的海原大地震,想到了战国长城,想到了六盘山,想到了清水河、泾河,想到了清真寺、拱北,想到了萧关、石门关。但是这些符号就单个看的确是欠缺的,他们缺乏系统也缺乏整体,用其中任何一个来象征固原,都略嫌单调,这些单调的符号不足以承载起固原几千年的厚重,也解读不了固原深邃的内涵。我希望能在我们固原的土地上,寻找到一条可以能使这些“珍珠”串联起来的“绳子”,有了这“绳子”,就会有金光闪闪的“固原项链”。我突然想到了从石门关到萧关到这一路线。这一路线既有固原两大名关:石门关和萧关,又有两大宗教胜迹:佛教的须弥山石窟和伊斯兰教的二十里铺拱北;既有宋夏时期的平夏城遗址-黄铎堡古城,又有皇家宫苑-安西王府。

萧关和石门关,均为历史上著名关隘。一个雄居固原东南,一个位于固原西北。说来惭愧,作为一个大学地理系毕业的土生土长的固原人,长期以来竟然对身边这么重要的地理事物知之甚少。将近不惑之年时,我想再不能对这两道“门” 视而不见了!金秋十月,我踏着先民的足迹,开始了从萧关到石门关之旅。

先从萧关出发,萧关,为秦汉帝王出巡,汉唐文人出塞,都与萧关有缘。萧关方位在何处,向有争议,但在宁夏东南这一大略方位是没有争议的。秦汉,应该是指这一险要的地带,这里虽非绝壁,却险峻雄奇。处在这一防御地带上的瓦亭,地处六盘山东麓边缘,实质上是萧关的重要屏障。这里不但雄峰环拱,深谷险阻,易守难攻,有独特的地理优势,而且有泾水南出弹筝峡三关口,是萧关由南向北天然形成的一个防御体系。而今,这里四季泾水涌动,潺潺生辉。春来野桃花遍野满山,夏秋山色滴翠,黛墨远映,伴以高架桥涵,火车出入,天堑通途,也是游人观览的去处。

萧关因关口附近萧蒿茂密而得名,创建于汉文帝时期,在当时是关中与陇东的交通要冲,被古人称为“灵武咽喉,西凉襟带”。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王维、岑参、卢纶等都写过很多歌颂萧关的诗作。如王维:“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陶翰:“驱马击长剑,役役至萧关”。卢纶:“今来部曲尽,白首过萧关”。在一些描写萧关一带情景和远征战士戍边生活的诗中,最受人喜爱的还是王昌龄的《塞上曲》:“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这首诗给后人留下了一幅当时萧关金秋胜景的美丽画卷。

古人在《战国策》中已经写有"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的名字;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史记》里也写到"北萧关"与当时关中的关系。萧关,就是当时关中政治中心北边的险关屏障。这里是汉文帝十四年冬,匈奴14万铁骑突出的地方,也是汉代名将孙印战死的地方。
秦汉萧关所在的这段峡谷地,山势险峻,景色秀丽,山涧河水涌动着流人泾河。春天,瓦亭峡的山峦上野桃花盛开,天夭灼灼;入夏时节,这里的山峦早已被茂密的森林和灌木丛所掩映,郁郁葱葱;入冬时节,泾水凝固成一条白色的带子,山上为雪景所染,白茫茫一片,秋日里那经霜而变成各色样的山峦景象全被雪景取代;如若是遇到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时,又是另一番北国雪原的景象。无论春夏秋冬,当你在萧关峡谷涧沿泾水而行时,总有一种清静绝妙的感觉。

石门关,在固原北须弥山石窟之侧,这里石门水穿峡而过,两面山峰形同刀劈,如同石门,故以石门关相称。木峡关、石门关,是六盘山一线南北的两个关隘,都是原州七关之中的险关,是隋代突厥南下中原的要道,也是隋朝进击和防守突厥的重要屏障。这里还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隋唐时期尤其重要,影响较大的如隋开皇三年(583),突厥可汗带兵40万南下,就是由木峡、石门二关越过六盘山而侵入内地的。宋、夏对峙时期,石门关以东筑有平夏城,后改为怀德军,仍是西夏军队进入固原的要道,宋、夏曾在这里多次发生过战争。而今,凡是游览须弥山的游人,在大佛的侧面即可看到古石门关的雄姿。

须弥山石窟位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境内,座落在市城北55千米处六盘山支脉的须弥山东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早叫逢义山,唐代时须弥山开始称“景云寺”,五代、宋、西夏、金、元至明初都沿袭这一称谓。须弥山作为佛教称谓和石窟的代名词,当推明代。初创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477~499年),兴盛于北周和唐代,是我国开凿最早的十大石窟之一,也是古代丝绸之路沿线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其开凿规模、造像风格、艺术成就可与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等大型石窟媲美。历经西魏、北周、隋唐续凿及宋元明清各代修葺经营,须弥山石窟成为古代原州规模最大的一处佛寺禅院,历时已有1500多年。
须弥山是梵文的音译,也可称为须米楼、苏弥楼、须弥楼等,意译“妙高”、 “安明”、 “善积”等,指印度传说中的佛教名山。传说中的须弥山高达200多万里,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三倍,也就是说有200个我们所生存的地球摞起来那么高。
中国石窟的开凿与佛教的传入有密切的关系。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到了南北朝时期,已经成为伞国上下争相崇信的“国教”,在全国大力提倡开凿石窟,须弥山也就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的。须弥山石窟所处的位置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通往河西走廊、大漠南北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 “丝绸之路”开通后这里又成为“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地,是由长安到西域的最短的必经之地。到了唐代,唐王朝为了加强边疆防卫,又在这里设立了“石门关”,直接制约着中原与西域的军事与交通,使这里有着“关中咽喉”之称。宋代,这里又是怀得军的驻地平夏城(黄铎堡)的险要关隘。
须弥山石窟是我区最大的石窟群,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洞窟162座,保存有各代造像雕刻品、彩绘、壁画、石刻题记的洞窟70余座,造像350余躯,汉藏文刻记12处,碑刻3方,残碑11块,尤其以北周和隋唐开凿的大型庙窟的石雕造像最为精美。整个石窟呈扇型开凿在自南向北八座山峰的东南崖面上,即:大佛楼区、子孙宫区、圆光寺区、相国寺区、桃花洞区、松树洼区、三个窑区、黑石沟区。千百年来,须弥山石窟雕刻品长期遭受了风雨侵蚀,岩石风化,自然坍塌,地震破坏和人为的损坏,致使许多精美雕像已面目全非,甚至荡然无存。虽然如此,须弥山仍有一大批规模较大的石窟造像比较完好的保存至今,在全同石窟造像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精湛的艺术价值,是研究我国石窟艺术、民族宗教历史不可多得的宝贵实物资料。2003年被自治区旅游局评为aa级景点。
二十里铺拱北又名五原山南古寺拱北,位于固原县城南郊10公里处银平公路、宝中铁路东侧。

二十里铺拱北的始建年代众说纷纭,一说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民间传说二十里铺拱北始建于元代,称忽必烈封赐的一位曾在元统一中国时功绩卓著的伊朗传教士(即民间所称“西来上人”),曾在二十里铺拱北的五原山修建静室一座,修持办道,传播伊斯兰教,即为五原山南古寺之前身。明成化二年(1466),西来上人归真,当地穆斯林为其建起拱北。《回族美术史稿》载:二十里铺拱北创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乾隆十九年(1754)扩建后,曾勒碑纪事,名曰《回教先仙碑》,称建者“回教公”。碑文称:“先仙不传其名,康熙中,乡人每见有在山诵经者,近而视之杳无踪迹。后有西域老叟至此,曰此山有先仙遗冢,吾教宣礼奉焉,启土视之,得墓志一方,泐于成化二年”。

转自:http://ybzdili.bokee.com/viewdiary.13367501.html538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