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湛江|游程|灌水|摄影|湛江旅游|英语|商品|湛江召集|游记|户外|. |
[游记].湛江|游程|灌水|摄影|湛江旅游|英语|商品|湛江召集|游记|户外|. |
2007-07-16 gdzjtour.com |
2002年9月中旬的某一个下午,我慕名参观了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的洛阳龙门石窟。 有必要先按照官样文字解释一下龙门的由来。“驰名中外的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城南12公里处,这里香山(东)与龙门山(西)对峙,伊水于山间北流,远望犹如一座天然门阙,史称‘伊阙’。隋朝建都洛阳后,因宫城门面对‘伊阙’而始称‘龙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的佳句,让龙门石窟及香山寺声名远扬。我所参观的是龙门山的龙门石窟,隔岸相对的香山寺,据称曾是白居易与僧如满结复火社处,(据梁实秋语)上有香山居士墓。虽然来洛阳前曾有朋友推荐去香山寺看看,说我不是研究石刻的,带着望远镜望望对面的石窟就行了,反正就是一些破石窟和些破石像什么的,对我意义不大。但我想,龙门石窟作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虽然自己未必能欣赏出个所以然来,但既来之,不观之,岂不是人生一大憾事?故欣然掏了六十块,(备注:学生可以半票,不是学生的凑够几个人说是一块的也可以买到半票)舍香山寺而游龙门石窟。 穿过“龙门”,其实穿过桥墩。梁实秋《华北视察散记》中的《(四)郑洛道上》横跨洛水之上有名的天津桥,不知是否指的是眼前这座大桥。若是的话,“桥面上铺着木板,桥栏也是一副寒伧相”已一去不返,代之是伟岸的钢筋混凝土可通汽车的大桥。这样说吧,来参观龙门石窟前,我是带着一种神秘的感觉来的。想象中是千窟百洞里,刻着千姿百态的佛像,气氛庄严肃穆,不能不让人顶礼膜拜。但事实上,我一直是怀着比较轻松的心情参观的。不像那些旅游团的成员,在导游高声喇叭导引下,看完一处又匆匆奔往另一处。我是慢条斯理,踱着方步,一窟一像慢慢地看。不愁没人讲解,旅游团是一个接一个,有时甚至可以听到两三个导游小姐竟相高声讲解,愿意听哪一个,就瞧我啦。好过瘾,不但免费,还有挑能拣。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参观的第一石窟潜溪寺,宾阳三洞,摩崖三佛龛,药方洞,莲花洞,万佛洞以及龙门石窟的名片---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各种龙门石窟的宣传画上的大佛就是此大卢舍那佛。 万佛洞,里面雕刻的约四厘米高的佛像据说有一万五千多个,具体有没有这么多,我等也不能进去数个明白,亦无此必要,反正密密麻麻的还真不少。这些小佛雕刻都较为简陋,寥寥数刀而已,相比于那些大佛的精雕细刻,这“万佛”似有滥竽充数之嫌。据说是为了营造佛祖弘扬佛法、众生虔诚聆听的场面。中国人就是讲排场,佛乃人生之最高境界,非静悟或苦修不足以成佛。嘈嘈杂杂的万佛,配上窟顶的飞天手翩翩起舞,底下的伎乐人行声色娱目之乐,如何可以得道成佛? 莲花洞,我依稀记得顶上有一巨型莲花,颜料虽有所剥脱,但色彩仍鲜艳,据说用现在的科技配置出来的颜料,仍达不到古人的水平。由此,不能不佩服我国先人在这方面技术的高超。 卢舍那大佛,据称是按武则天的形象造出来的,不男不女,意在为其歌功颂德,造型做工均为上品。依我看,也是龙门石窟唯一保存的较为完好的石像。依导游介绍,此像原先有着较为科学的保存措施,可惜均已损毁,后人所作的保存工作,不太如意。佛右侧的天王力士,造型强悍有力,维妙维肖,脚下踩着地鬼。值的一提的是,力士的脚特光亮,亮得发黑。导游说,抱此佛脚,可带给人平安幸福。于是乎,来此参观者,无不一一去抱那踩着地鬼的力士脚。呵,准确一点说,不是抱,是摸,因为佛像是雕刻在崖刻上的,抱不了,只能摸。渴求平安幸福的人们呀,平安幸福是要用心去追求的,临时抱佛脚又岂能换来平安幸福?若抱抱佛脚便可换来平安幸福,这平安幸福岂不是太廉价了?看众人欣欣然地“摸”佛脚,我提醒自己,平时办事要扎扎实实,切莫祈望临时抱佛脚可解决问题。 …… 一窟接一窟,大同小异,间中服饰及人物造型有所变化,我却看不出个所以然来。听导游介绍及后来看相关的书籍,知龙门石窟和洛阳的历史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龙门石窟,可以为研究洛阳的历史、佛教、艺术等提供丰富的实物资料,但这一切一切,似乎和我等无太大关系。 在一些不起眼处,也就是连导游亦不做介绍,游人容易忽略的地方。我看到有些小石像,雕刻得很是真实。尤其是一些妇人像,小腹微突出,应该是很写真的,这反映了我国古代石刻艺人的务实技法。一般石刻及画画作品所描的平坦的女人小腹,是不太符合实际的。 龙门石窟,石像及石刻保存完好者,寥寥无几,屈指可数。石像或断头,或缺胳膊缺腿,有的甚至成座给人凿去。而精美石刻,已不复可求。游人追问这是谁破坏的,是什么时候给破坏的。导游解释是历代兵荒马乱,盗匪盗窃及天然损毁所致,但相当多的游人坚持认为是文化大********疯狂的一代所毁。的确,文化大********相当多无辜的人受到了不应该有的逼害,许多文胜古迹也在那个时候给破坏了,与佛渊源甚深的龙门石窟,在文化大********怕是难逃劫运。这是一种想当然的看法,龙门石窟先前已遭损毁,在文化大********,周恩来总理甚至派兵来保护龙门石窟(导游说的,真假我难作分辨)。近日看梁实秋的杂忆《(四)郑洛道上》,言“龙门石刻早已天下闻名......现在我到了龙门,所有精品均早已被人挖去,劫余残迹,一片凄凉。”该散记写的是民国二十九年一月至三月间的事,若梁公所言不虚,则间接可以得到证实,龙门石窟确实是早已遭到破坏,非文化大********。(此证乃意外所得,可能就是所谓的可遇不可求吧,总之甚为高兴)而且,许多国宝级的石刻已经很早被盗至国外,如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波士顿博物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法国吉美博物馆等均有收藏龙门石窟的石刻。 漫步龙门石窟,看看摸摸满山遍壁的石窟及佛像,有种奇怪面荒唐的感觉,我竟没有丝毫的敬仰之情。眼前的个个石窟,幻化做一片荒野之地上连绵不绝的坟墓,那具具残缺不全的石像,就像那东倒西歪的墓碑!这无疑是对民族瑰宝的一种渎赎,我下了很大决心才将它写出来,(怕遭人骂民族败类)但这无疑是我当时的感想。 自山上下来,沿洛水河出来,看着死水般的洛水,混浊不堪,想起白翁的“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再看看满目疮夷的龙门山,不胜嘘唏。“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洛水前无去路,一潭死水,怎显生机?一个民族,若不创新奋进,而是固步自封,即使有着更多的文化遗产,又将如何?已经严重损毁,并仍在继续风化的龙门石窟是一个例证。 |
转自:http://bbs.gdzjtour.com/archiver/?tid-31234.html17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