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黔东南游记之走进西江 |
[游记]黔东南游记之走进西江 |
2008-05-22 sina.com.cn |
正午时分,天气最热的时候,流淌过山寨门口的小河是孩子们的天堂。发源于海拔2178米的雷公山的山泉汇成了流经山寨的白水河。河水不仅清澈见底,在八月的炎热天气下还有点浸骨。泡在河水中真是“透心凉”的感觉,好爽!一下午,我们就这样泡在水里,看着静谧的苗寨、幽幽的山坳、湛蓝的天空……时近黄昏,劳作了一天的老牛,“扑咚”跳进河中,尽情翻滚。大人、小孩和老牛嬉戏着,洗去了一身的泥浆,也洗去了一天的疲惫。一些勇敢的小孩从4、5米高的树上往深潭中跳,水花四溅。一家“老外”三口也融入其中,父亲不断地鼓励儿子像其他小孩一样从高处往下跳。而我们却在叮嘱自己的小孩“小心这个、小心那个”。中西方教育孩子的差异可见一斑。在父亲的鼓励下,小“老外”终于从树上往下跳,母亲则坐在田坎上欣赏着儿子的表演――成功了!他们一家人非常高兴,小河里充满了欢笑声。好一幅田园风光、好一派和谐之美!可惜,我也在水中嬉戏,没有用相机拍下这一切。其实,当时我就根本就没有想到要用相机记录什么。虽然没有记录,但这种和谐之美、这种我亲身体验与参与的和谐之美,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成了永远不可磨灭的记忆。也许这就是旅游者的最高境界――亲身体验、用心感受、慢慢品尝、永远回忆。现在很多旅游者缺乏的正是这种体验,大多是每到一个景点照一张相,匆匆而来,匆匆而去,除了能证明自己到过这个地方以外,这些照片还有何用?这种旅游花了冤枉钱不说,还费神伤身,怪不得很多人旅游回来只有一个感受:累! 夕阳西下,阳光洒满苗寨,枫木搭建的吊脚楼在夕阳中一片金黄。 房屋均是枫木和杉木结构,傍山依势而建,层层叠叠。有平房、楼房、半边吊脚楼房等式样,用青瓦或杉木皮盖顶。基脚用青石块、鹅卵石垒砌。木楼一般为三层楼。第一层存放农具,关养牲畜、储肥;第三层存放谷子或其他农作物;第二层住人,设有堂屋、灶房、卧室、客房街道等。房前房后不远处,建有晾禾架和谷仓。户与户之间的路用青石铺砌连通,并有排水沟;有的人家房屋前后还用小鹅卵石砌铺。房前屋后都很干净,环境卫生不错。大门多为一把老式小锁,有的用插销,可见治安不错、民风淳朴。 太阳落山很快,不一会儿,夜幕就降临了。 人们又开始忙着升火做饭,炊烟又开始慢慢弥漫,小河又回归清静,只有潺潺的流水似乎在向谁诉说着一天的欢乐。 夜越来越黑,天空中的繁星显得异常明亮,山寨中的灯光星星点点的亮起,那挂着红灯笼的地方就一定是“客栈”了。我住的山汉子家也不例外。由于他酷爱摄影,拍了很多反映西江风土人情的照片,在“黔东南俱乐部”负责人的提议下,把家改成了小客栈,成了“橡树摄影网西江接待站”,还正式挂了牌。所以全国各地很多橡友到西江都会住到他家,我也是。 山汉子对人非常热情,体现了苗家人的淳朴好客的性格特点。我到的第一天,他等我到晚上10点多,然后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声聊天。苗家的吊脚楼堂屋是没有窗户的,相当于一个大露台,由木质栏杆围着,苗族少女清晨常靠在上面梳妆打扮,因此也被称作“美人靠”。由于灯光的关系,很多昆虫掉进了汤菜里。我们戏称为“绿色环保的高蛋白食品”,没有人介意,照样喝酒吃菜,直到次日凌晨。这时,楼下早已是蛙声、蟋蟀声、狗吠声、流水声一片,此起彼伏。对于被喇叭声、重金属声、俗世市井吆喝声折磨得差不多了的城市人来说,这里绝对是个洗耳朵的好地方。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0dcaea01000aqx.html40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